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三峡》教学为例,对以阅读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试读课文,读准字音;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三峡》教学 朗读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作品约占40%;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语文试卷中古诗文占30分左右。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现实却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机械释词、翻译,然后分析写作特色,把学生当成“容器”。长此下去,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多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力求探讨一种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三峡》教学为例,具体说明我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首先在课前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借助于工具书与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提高朗读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词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为达成目标,我选择了以朗读来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导航”,具体的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动画版MTV(力求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课题“三峡”的距离,让学生对三峡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三峡的情感和学习《三峡》的热情,为课堂预设好情境。)。
上课铃响,停止播放。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三峡)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年代的三峡?(现今)想看一看过去的三峡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时期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去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明确课型:今天我们上一节朗读课。成功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等。)(板书)
二、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达到读准字音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标)
教师示范朗读。(教师范读能让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文本,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分组合作读课文,力争读音准确。
注意字音:阙(quē)、溯(sù)、朝(zhāo)、巘(yǎn)、属(zhǔ)、裳(cháng)
原则上四人一组,建议分工来读,分工要合理,尽可能体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遇到疑难问题充分发挥课文注解、工具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研读课文,读出节奏(达到疏通字、词、句意和读准节奏的目标)
1.节奏划分方法指导。根据初一学生情况,应引导他们在疏通字、词、句意的基础上划分朗读节奏。示范: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读准节奏”是准确诵读的第二步。只有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如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等,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正确停顿。而疏通字、词、句意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工作,必不可少,只有疏通字、词、句意,才能将朗读提高一个层次。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如此反复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顺畅朗读与透彻理解。)
(1)分组合作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意,力争读准节奏。有疑难处做记号。
(2)对字词句意和节奏划分的质疑和释疑。引导:可以是有疑而问,以正确理解;也可以是明知故问,以提醒同学。(学贵有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估计学生会问到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明确: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大都会留意不足而忽视优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现优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四、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达到赏析美景和读出语气的目标)
1.方法指导。提示:根据课文描写的不同景物及各自特点来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获得美的享受。
2.分组合作读课文,小组内四人分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在疏通了字词句意的基础上,说说各自读的部分写什么景、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说说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并示范朗读该内容。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学生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可用幻灯片)
山 连绵高峻 读出气势
(水)夏 水大流急 奔放激越
春冬 清幽秀丽 舒缓柔美
秋 凄凉哀婉 缓慢低沉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
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达到情感共鸣和读出感情的目标)
1.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用朗读去感动别人,还必须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
方法指导:通过整体阅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真情实感,做到心中有情;适当学学古人读书,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韵味。
(以品带读,以读带品,品、读相辅相成。通过反复品读,学生就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学生选择片段,可以自选一段舒缓的古筝曲(《山水之韵》或《呼吸》)有感情诵读,并开展竞赛。学生点评、发奖。学生热情高涨,加上朗读水平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潮形成。
3.胸怀再开放些,感情更投入些,让我们一齐放声齐诵《三峡》(配乐古筝曲《呼吸》)。
在“音乐山水画”——古筝曲《呼吸》中师生放声齐诵课文,共同品味文美、景美和情美,新课结束。这样的设计旨在收到“余音绕梁”的理想效果。(如果说前面三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也就是读出文章的情调韵味,品味观点主张,或主旨要义,或思想感情,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这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
总结这堂课的设计,我觉得较以往上的文言课有这样一些特点:(1)课堂从“试读课文,读准字音”,到“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再到“品读课文,读出语气”,最后要求“诵读全文,读出感情”,以读始,以读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进一步增强。(2)在朗读导学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点拨,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3)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课文内容,完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一堂课,小组合作探究多达3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用语精炼,讲解用时少,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4)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反过来指导朗读,品味情调韵味。既可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之后,我将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用于《幼时记趣》、《论语八则》等文言文篇目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朗读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高朗读水平,逐渐加强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从而实现在琅琅的书声中产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三峡》教学 朗读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作品约占40%;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语文试卷中古诗文占30分左右。可见,学好文言文对完成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现实却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机械释词、翻译,然后分析写作特色,把学生当成“容器”。长此下去,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多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力求探讨一种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三峡》教学为例,具体说明我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首先在课前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借助于工具书与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提高朗读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词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为达成目标,我选择了以朗读来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导航”,具体的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动画版MTV(力求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课题“三峡”的距离,让学生对三峡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三峡的情感和学习《三峡》的热情,为课堂预设好情境。)。
上课铃响,停止播放。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三峡)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年代的三峡?(现今)想看一看过去的三峡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时期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去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明确课型:今天我们上一节朗读课。成功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等。)(板书)
二、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达到读准字音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标)
教师示范朗读。(教师范读能让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文本,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分组合作读课文,力争读音准确。
注意字音:阙(quē)、溯(sù)、朝(zhāo)、巘(yǎn)、属(zhǔ)、裳(cháng)
原则上四人一组,建议分工来读,分工要合理,尽可能体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遇到疑难问题充分发挥课文注解、工具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三、研读课文,读出节奏(达到疏通字、词、句意和读准节奏的目标)
1.节奏划分方法指导。根据初一学生情况,应引导他们在疏通字、词、句意的基础上划分朗读节奏。示范: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读准节奏”是准确诵读的第二步。只有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如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等,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正确停顿。而疏通字、词、句意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工作,必不可少,只有疏通字、词、句意,才能将朗读提高一个层次。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如此反复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顺畅朗读与透彻理解。)
(1)分组合作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意,力争读准节奏。有疑难处做记号。
(2)对字词句意和节奏划分的质疑和释疑。引导:可以是有疑而问,以正确理解;也可以是明知故问,以提醒同学。(学贵有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估计学生会问到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明确: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大都会留意不足而忽视优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现优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四、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达到赏析美景和读出语气的目标)
1.方法指导。提示:根据课文描写的不同景物及各自特点来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获得美的享受。
2.分组合作读课文,小组内四人分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在疏通了字词句意的基础上,说说各自读的部分写什么景、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说说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并示范朗读该内容。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学生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可用幻灯片)
山 连绵高峻 读出气势
(水)夏 水大流急 奔放激越
春冬 清幽秀丽 舒缓柔美
秋 凄凉哀婉 缓慢低沉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
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达到情感共鸣和读出感情的目标)
1.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用朗读去感动别人,还必须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
方法指导:通过整体阅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真情实感,做到心中有情;适当学学古人读书,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韵味。
(以品带读,以读带品,品、读相辅相成。通过反复品读,学生就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学生选择片段,可以自选一段舒缓的古筝曲(《山水之韵》或《呼吸》)有感情诵读,并开展竞赛。学生点评、发奖。学生热情高涨,加上朗读水平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潮形成。
3.胸怀再开放些,感情更投入些,让我们一齐放声齐诵《三峡》(配乐古筝曲《呼吸》)。
在“音乐山水画”——古筝曲《呼吸》中师生放声齐诵课文,共同品味文美、景美和情美,新课结束。这样的设计旨在收到“余音绕梁”的理想效果。(如果说前面三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也就是读出文章的情调韵味,品味观点主张,或主旨要义,或思想感情,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这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
总结这堂课的设计,我觉得较以往上的文言课有这样一些特点:(1)课堂从“试读课文,读准字音”,到“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再到“品读课文,读出语气”,最后要求“诵读全文,读出感情”,以读始,以读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进一步增强。(2)在朗读导学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点拨,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3)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课文内容,完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一堂课,小组合作探究多达3次,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用语精炼,讲解用时少,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4)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反过来指导朗读,品味情调韵味。既可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之后,我将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用于《幼时记趣》、《论语八则》等文言文篇目的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朗读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高朗读水平,逐渐加强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从而实现在琅琅的书声中产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说明,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