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上,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然而,我们发现在课改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行为与学生的希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反感,最终成为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消极影響,当然更不用说在这种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这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努力提高教学实效,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思维活动,富有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人性化课堂,这是当前科学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及原因分析
课堂的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
那么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有哪些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呢?它们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通过对本校科学课及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别关注自己的“威信”,经常对学生强调“我教什么,你做什么”,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2.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大量的关注,忽视冷落成绩差的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习上要求过于苛刻,脱离学生实际。
4.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上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
5.教师在课堂上重复讲解太多,布置作业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和实验时间太少。
6.教师平时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损耗教师工作的信心和情绪。
7.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敢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怕引起同学的嘲笑,只好默默无闻。
8.有的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存在自卑感。
以上情况,集中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很多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严重,歧视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从而使学困生对老师敬而远之,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还有一部分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观念严重,经常表现为“教师说了算”,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缺少交流互动,学生的愿望、要求和情感均受压抑。有些教师心理素质差,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干扰课堂环境,影响教学活动。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滞后性。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作业过多,活动过少,讨论过少。使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导致课堂上没有生机,没有民主气氛,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敢做、不想做。有的教师出于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观,存在一些偏见性行为,厚待某些学生,而冷落另一部分学生。
二、构建和谐课堂环境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不仅在传播知识,同时也在创设课堂心理环境,而这种创设成功与否,主要有赖于教师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并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优化课堂环境的前提。①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妙,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②培养健康的心理。通过自身学习、参加培训和其他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并善于用所学理论来调控学生的心理品质。③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理念,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学的压力,消除“重优轻差”观念,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交往、对话的互动过程。
(二)倾注人文关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达成课堂上的交往,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学生沟通。如果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有疑问怎么敢向教师求教?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如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等活动,从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困难。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用这种形式与教师交流,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应用“评语式批改作业法”的方法,对每次上交的作业除了批改正确与否之外,教师也可写上一些激励式的语言,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还应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一方面,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对课堂的偶发事件,教师既要能控制自己不动怒,又要驾驭局面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以恰如其分的应变处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紧张。
(三)施以爱心,消除学困生的情感障碍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我们经常发现,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化现象,甚至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大大超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究其原因,激励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学困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学的否定,使他们心理上缺乏自信,产生消极的心理障碍,导致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情绪低落。为此,教师尤其应关注学困生,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动机和原有知识掌握情况,多沟通、多激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困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让他们当实验小助手,帮助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播放多媒体,让他们上讲台演示简单的小实验,或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看到自己还有展示的舞台,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给全体学生施以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心理环境,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自身心理调控,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探究精神和自由表现的心理环境,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彼此接纳,适于张扬个性的安全心理场所,必将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
一、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及原因分析
课堂的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的重要途径。
那么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有哪些影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干扰因素呢?它们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笔者通过对本校科学课及有关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别关注自己的“威信”,经常对学生强调“我教什么,你做什么”,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2.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大量的关注,忽视冷落成绩差的学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习上要求过于苛刻,脱离学生实际。
4.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上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
5.教师在课堂上重复讲解太多,布置作业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和实验时间太少。
6.教师平时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损耗教师工作的信心和情绪。
7.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敢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怕引起同学的嘲笑,只好默默无闻。
8.有的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存在自卑感。
以上情况,集中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很多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严重,歧视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从而使学困生对老师敬而远之,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还有一部分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观念严重,经常表现为“教师说了算”,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缺少交流互动,学生的愿望、要求和情感均受压抑。有些教师心理素质差,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干扰课堂环境,影响教学活动。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滞后性。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作业过多,活动过少,讨论过少。使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导致课堂上没有生机,没有民主气氛,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敢做、不想做。有的教师出于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观,存在一些偏见性行为,厚待某些学生,而冷落另一部分学生。
二、构建和谐课堂环境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不仅在传播知识,同时也在创设课堂心理环境,而这种创设成功与否,主要有赖于教师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并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优化课堂环境的前提。①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妙,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②培养健康的心理。通过自身学习、参加培训和其他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并善于用所学理论来调控学生的心理品质。③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理念,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学的压力,消除“重优轻差”观念,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交往、对话的互动过程。
(二)倾注人文关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达成课堂上的交往,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学生沟通。如果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有疑问怎么敢向教师求教?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如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等活动,从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困难。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用这种形式与教师交流,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应用“评语式批改作业法”的方法,对每次上交的作业除了批改正确与否之外,教师也可写上一些激励式的语言,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还应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一方面,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对课堂的偶发事件,教师既要能控制自己不动怒,又要驾驭局面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以恰如其分的应变处理,避免出现课堂气氛紧张。
(三)施以爱心,消除学困生的情感障碍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我们经常发现,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化现象,甚至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大大超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究其原因,激励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学困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学的否定,使他们心理上缺乏自信,产生消极的心理障碍,导致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情绪低落。为此,教师尤其应关注学困生,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动机和原有知识掌握情况,多沟通、多激励,使他们树立信心;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困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让他们当实验小助手,帮助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播放多媒体,让他们上讲台演示简单的小实验,或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看到自己还有展示的舞台,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给全体学生施以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心理环境,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自身心理调控,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探究精神和自由表现的心理环境,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彼此接纳,适于张扬个性的安全心理场所,必将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