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载体,是人的思维诱因。设计良好的问题对整个教学过程将起到引导和推进作用。在实验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在合作与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创新思维
新课改理念倡导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就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的引导,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与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中问题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合作探究能力,是当前实验教学倍受教师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应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一、 注重问题层次 激活课堂思考氛围
在物理实验课堂中,问题引导教学是老师常用的方法,但是问题设计过难或过简都很难激活学生思維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问题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要难易适中,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实验教学中,我采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最后教师对实验方法和测量结果进行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采用先测空烧杯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最后计算出密度的方法。在实验评价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这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是否会存在误差?”,“质量和体积哪个物理量测量时出现了误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避免误差?”。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激起小组之间的激烈讨论和思维碰撞,从而创设有效的思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 善于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由教师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而对于一些物理实验,为了研究相关问题,教师可对实验内容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依据实验的性质与类型,思考实验的原理,探讨实验所需的器材、设计实验的方案,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的测量》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和测小灯泡电阻在数据处理的不同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提出问题:“定值电阻和测小灯泡电阻在电阻的测量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分别对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进行测量。最后将不同组所测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讨论,找出不同,从而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由此可见,通过问题的引领,不仅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提升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实验才是物理教学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 优化问题拓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教师还可针对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挖掘和迁移,设计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初中物理实验有很多演示性的实验和探究性的实验,老师在完成课本的实验教学以后,不能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针对实验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摩擦力》一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在完成课本实验后,教师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实验中能否做到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用手拉动弹簧测力计很难实现“匀速运动”,教师紧跟着提问“你能通过改进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实验方案的改进,即让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拉动木块下的木板运动,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逆向思维解决这个问题。如此,教师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对于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的设计要理性对待,并且要善于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问题的引导作用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的体现。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而物理实验教学更是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引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探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优化和创新问题设计的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潇钰,李敏,甘肃省平凉市,平凉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创新思维
新课改理念倡导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就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的引导,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欲望与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中问题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合作探究能力,是当前实验教学倍受教师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应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一、 注重问题层次 激活课堂思考氛围
在物理实验课堂中,问题引导教学是老师常用的方法,但是问题设计过难或过简都很难激活学生思維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问题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要难易适中,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实验教学中,我采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最后教师对实验方法和测量结果进行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采用先测空烧杯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最后计算出密度的方法。在实验评价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这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是否会存在误差?”,“质量和体积哪个物理量测量时出现了误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避免误差?”。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激起小组之间的激烈讨论和思维碰撞,从而创设有效的思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 善于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由教师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而对于一些物理实验,为了研究相关问题,教师可对实验内容进行分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依据实验的性质与类型,思考实验的原理,探讨实验所需的器材、设计实验的方案,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阻的测量》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和测小灯泡电阻在数据处理的不同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提出问题:“定值电阻和测小灯泡电阻在电阻的测量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分别对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进行测量。最后将不同组所测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讨论,找出不同,从而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由此可见,通过问题的引领,不仅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而且提升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实验才是物理教学独特魅力之所在。
三、 优化问题拓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教师还可针对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挖掘和迁移,设计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初中物理实验有很多演示性的实验和探究性的实验,老师在完成课本的实验教学以后,不能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针对实验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摩擦力》一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在完成课本实验后,教师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实验中能否做到保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用手拉动弹簧测力计很难实现“匀速运动”,教师紧跟着提问“你能通过改进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实验方案的改进,即让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拉动木块下的木板运动,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逆向思维解决这个问题。如此,教师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对于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的设计要理性对待,并且要善于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问题的引导作用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的体现。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而物理实验教学更是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引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探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优化和创新问题设计的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潇钰,李敏,甘肃省平凉市,平凉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