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单阐述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的标准,所取决的因素。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性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38-01
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就歷史学科而然,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让历史课找回历史的感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知识看能力,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高考看人文,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历史看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大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明确评判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标准,那么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有人认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有人认为取决于成功的课堂教学、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是这样说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的东西。这里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具有深厚知识功底的重要性。
所以,历史教师首先,应立足历史专业与教育心理专业,通过读书等方式充实自己。“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读书养心,它改变的是你面对世界的态度。”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责任。其次,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可通过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报刊等方式广泛获得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反思,汲取有益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上课只满足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过几个题目是应付不了新课改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
第二,成功的学习、教学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了教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正如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教学方法,就是取得了高效课堂的利器,也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例举历史课堂的提问环节来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所说的“问得巧”就是讲究提问的技巧。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是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堂索然寡味,况且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懂得把问题转化为“巧问”,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II”《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后,让学生阅读《天仙配》脍炙人口的歌词: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假如董永穿越时间隧道,进入民国初期,作为一个国民,他的生活(衣食住行)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样的提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近年来,我们学校探索出了“学—议—讲—练”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学案导学”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关键,“教师精讲”是保证,“训练达标”是目的,四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或缺。此模式的探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把“教”变成“学”,把“课堂”变为“学堂”,运用“动车组”理论,人人有动力,最终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难怪同学们说:“在这样的气氛里,想不学都很难”,还有的学生干脆说出:“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样自信的话语。
我校教学模式的精华在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探究活动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开展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丰富学习的体验;第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时下,很多地方研讨出了琳琅满目的高效课堂教法与学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一小部分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认为课堂上只要讲的多点就落后了潮流。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对有些学生探讨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讲一下,不是更节约时间,更高效吗?所以,我们应该拥有模式,但又不唯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
总之,打造高效的、有效的历史课堂,我们每位教师既要探索适合本课堂的教学、学习方法,更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否则,我们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性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38-01
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就歷史学科而然,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让历史课找回历史的感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知识看能力,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高考看人文,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有效历史课堂就是跳出历史看世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大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明确评判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标准,那么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有人认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有人认为取决于成功的课堂教学、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是这样说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的东西。这里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具有深厚知识功底的重要性。
所以,历史教师首先,应立足历史专业与教育心理专业,通过读书等方式充实自己。“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读书养心,它改变的是你面对世界的态度。”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责任。其次,在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可通过各种媒介,如网络、电视、报刊等方式广泛获得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反思,汲取有益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上课只满足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过几个题目是应付不了新课改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
第二,成功的学习、教学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了教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正如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教学方法,就是取得了高效课堂的利器,也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例举历史课堂的提问环节来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所说的“问得巧”就是讲究提问的技巧。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是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堂索然寡味,况且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懂得把问题转化为“巧问”,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II”《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后,让学生阅读《天仙配》脍炙人口的歌词: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假如董永穿越时间隧道,进入民国初期,作为一个国民,他的生活(衣食住行)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样的提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近年来,我们学校探索出了“学—议—讲—练”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学案导学”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关键,“教师精讲”是保证,“训练达标”是目的,四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或缺。此模式的探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把“教”变成“学”,把“课堂”变为“学堂”,运用“动车组”理论,人人有动力,最终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难怪同学们说:“在这样的气氛里,想不学都很难”,还有的学生干脆说出:“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样自信的话语。
我校教学模式的精华在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探究活动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开展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丰富学习的体验;第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时下,很多地方研讨出了琳琅满目的高效课堂教法与学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一小部分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认为课堂上只要讲的多点就落后了潮流。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对有些学生探讨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讲一下,不是更节约时间,更高效吗?所以,我们应该拥有模式,但又不唯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
总之,打造高效的、有效的历史课堂,我们每位教师既要探索适合本课堂的教学、学习方法,更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否则,我们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