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听促说。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爱听那些妙趣横生、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讲故事时,教师应力求做到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并配以适当的动作、神态,使学生进入角色,边听边思考,让故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听虽然是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在有趣的听的实践活动中容易调动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往往当学生在听的活动完成后,就情不自禁的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和乐的感情,这就为“说”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无论是日常与学生交谈,还是在专项听的训练后,都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如第二册“语文园地”的 “续编故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1到2遍(教师并配以动作、神态),接着就让学生自言自语的复述一下听到的录音,然后分小组进行复述、或转述,再让学生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想象续编故事比赛。由于听和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多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二、以看促说。低年级中的学文内容都与看图结合在一起的,看图学文比单纯的识字、学词更有利于训练学生说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要充分利用它的图文结合来训练学生的说话。例如教学《小山羊》一课时, 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图画中的内容,自然地与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看图画过程说内容,在读句子中实现学文的目的,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看图说话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及想像能力。低年级学生看图时往往看得不全面不仔细,看不出顺序,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教师要注重有顺序地让学生观察画面。如教学第四册的《找春天》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天上的景色,然后再观察天底下的景物,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天底下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景物,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一一观察,并按此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说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蓝天上有风筝、小鸟,地下有许多小朋友在绿草地上玩,远处有青山,房子后面是许多茂密的树木,近处有小溪,溪水清澈透明,溪边的桃花开得非常鲜艳,翠绿的草地上开着几朵野花。于是,学生就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说给同伴听。这样,既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生动,使之逐渐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以读促说。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而朗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情趣,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例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 一段一段地读,分组读,个人读,齐读,有感情朗读。在课堂中,教师无需过多解释和分析,只要求学生熟读太阳怎么指点方向、北极星在什么方向、树林的生长有什么特征、雪有什么特征。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领悟出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 学会了辨认方向的方法。学生因浓厚的兴趣朗读积极性高,在反复朗读中顺理成章地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多积累一些,日积月累,就不怕说话无素材了。
四、以做促说。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也是学生说话素材的重要源泉。教师在说话能力训练中,要让学生先做后说。即先指导做,再指导说。从活动中获取说话的素材,解决学生“出口难成话”的“空感”问题,这里所说的“做”,不公包括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包括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些做与说话挂钩,久而久之,学生的说话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如第四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教学,我让学生动手捏自己喜欢的动物或用纸折叠一种物件,并把做的过程展示给别人看,并向同伴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无话不说了。
责任编辑 王波
二、以看促说。低年级中的学文内容都与看图结合在一起的,看图学文比单纯的识字、学词更有利于训练学生说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要充分利用它的图文结合来训练学生的说话。例如教学《小山羊》一课时, 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图画中的内容,自然地与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看图画过程说内容,在读句子中实现学文的目的,从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看图说话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及想像能力。低年级学生看图时往往看得不全面不仔细,看不出顺序,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因此,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教师要注重有顺序地让学生观察画面。如教学第四册的《找春天》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天上的景色,然后再观察天底下的景物,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天底下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景物,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一一观察,并按此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说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蓝天上有风筝、小鸟,地下有许多小朋友在绿草地上玩,远处有青山,房子后面是许多茂密的树木,近处有小溪,溪水清澈透明,溪边的桃花开得非常鲜艳,翠绿的草地上开着几朵野花。于是,学生就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说给同伴听。这样,既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生动,使之逐渐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以读促说。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而朗读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情趣,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例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 一段一段地读,分组读,个人读,齐读,有感情朗读。在课堂中,教师无需过多解释和分析,只要求学生熟读太阳怎么指点方向、北极星在什么方向、树林的生长有什么特征、雪有什么特征。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领悟出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 学会了辨认方向的方法。学生因浓厚的兴趣朗读积极性高,在反复朗读中顺理成章地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多积累一些,日积月累,就不怕说话无素材了。
四、以做促说。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也是学生说话素材的重要源泉。教师在说话能力训练中,要让学生先做后说。即先指导做,再指导说。从活动中获取说话的素材,解决学生“出口难成话”的“空感”问题,这里所说的“做”,不公包括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包括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些做与说话挂钩,久而久之,学生的说话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如第四册“语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教学,我让学生动手捏自己喜欢的动物或用纸折叠一种物件,并把做的过程展示给别人看,并向同伴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无话不说了。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