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搞不搞福利?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星驰的《功夫》中,冯小刚哀求斧头帮帮主不要杀自己,说:“我还请你吃过饭呢!”这样的黑色幽默在现实中可不是没有影子。有一个老板,对员工纷纷离去表示不解,说:“我不是经常请你们吃饭吗?”员设想一下这种情形:该公司陷入财政困难,跟员工商量说,取消午餐还是削减1500元工资(假定该午餐市值1500元/月)?员工多半会选择取消午餐。工们点头说:“老板你的确对我们不错。”但私下里,员工说:“请吃那么多饭干什么!不如多发点钱。”
  据说某跨国企业提供高档午餐,且价值不菲。有人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高档午餐能让员工有自豪感,有助于留住员工,降低人员流动率。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是,由于午餐人人都享有,无法形成差别激励。有人说,从所有人的基数里提出一笔钱办午餐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么做是同等减少所有人的选择自由。经济学家相信,现金意味着效用最大,因为持有现金选择最多。总之,提供高档午餐的这笔钱,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激励效应。
  这里讨论的是实物福利激励。公司组织团购,其作用是降低交易费用,不在讨论之列。团购和食物福利的区别是,团购是自愿参加,不愿意参加的员工可以保留现金,而实物福利则是公司无差别地提供,员工只有不享受该福利的自由。
  对于高档午餐来说,如果只看它的一面,员工自然说好。但是如果展现更多的方面,答案恐怕就可疑了。设想一下这种情形:该公司陷入财政困难,跟员工商量说,取消午餐还是削减1500元工资(假定该午餐市值1500元/月)?员工多半会选择取消午餐。在中国,解决午餐问题的市场化餐馆多得很,员工完全可以从多种口味中挑选,并且有很多更省钱的方式。
  其实也不必设想这种极端情况,看看员工的日常反应就可。很多人因为外出错过公司的免费午餐,还有人还会因为口味不对自己花钱去外面吃。但是,如果公司提供的不是免费午餐,而是午餐补贴,谁会放弃领取补贴呢?有的公司提供免费宿舍,但却有员工自愿到外面租房子住,他们并不会觉得,比起住宿舍的同事来,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如果公司发住房补贴,被漏发的人一定会非常愤然。
  与其公司提供福利,不如给员工更多的选择权。
  员工说实物福利好,是因为另一种选择—现金,并没有摆到他们面前来。福利错觉和社会层面的福利错觉是一样的。如果老百姓意识到了某项选择可能让每个人多交税,他们对福利的选择就会不同。问题是,这种福利错觉是可以利用来刺激公司发展的吗?人们的行为并不会完全跟着错觉走。比如公交补贴,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挤公交,但人们也会因为多交税而骂骂咧咧,工作热情下降。福利错觉从来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在公司内部,福利错觉也不会有效。留住员工的不是高档午餐,而是公司为此多付出的费用。如果把这些费用直接发给员工,也许能进一步降低人员流动率。
  部分观察者认为,实物福利也许说明这是管理者的理性选择,也许是由于某种僵死的制度。既然不允许多发工资,搞点实物福利总是可以的吧?政府机关福利的流行,当然不是因为公务员更喜欢实物。
  在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中,福利更加普遍,因为大公司更容易官僚化。它们在薪资调整方面反应更慢,而在费用控制方面更低效。在一些公司,随便找个出差的理由,就可以享受一次公费旅游。
  当然,如果某个员工今年减少了公费旅游的次数和费用数额,他并不会觉得不满,但如果是减同等数额的薪水,那感受就不同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往往要承担很多社会功能。理论上,这些功能都很有意义: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啦、让职工更安心于本职工作啦,等等。
  现在,恐怕没几个人认为这些理论是成立的吧。但是现在这些理论由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扬光大了:公司多为员工提供福利,就可以让员工心无旁骛地搞创新。有趣的是,热衷于搞福利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一些现象,比如那家提供高档午餐的跨国公司,就有员工把家人的晚餐都打包回家,这和过去企业中职工把企业资产拿回家是类似的。
  大公司福利制度和政府福利不同的一点是,它并非强制性的。员工可以用脚投票。福利主义也许让大公司招到的人才平均水平降低了,也许影响了员工效率的发挥,但谁在乎呢?对于福利倾向强烈的管理者,我有个建议,想想员工会否私下说:“老板发那么多钱干嘛?不如多请吃饭。”
  (本栏目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其他文献
中国的基金系QDII早已开始在全球市场进行配置资产,但现在看来成绩并不理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投资于基金QDII产品,投资者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投资标的,只能被动接受基金经理的决策。当前QDII产品主要投资于港股市场,港币挂钩美元,难以规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损失,银行系QDII于4月7日正式获准投资美股市场,但出于市场风险方面的考虑,直投美股的银行QDII产品近期不太可能面世。  另一个可行的
期刊
2008年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将是一个稳中有降的市场,可能会有一点点下坡,但应该不会有大的滑坡。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一线艺术家的好作品,即使再攀高还是有可能性;二三线的成长艺术家同样也有投资空间。  只是二三线艺术家的价格在今年是否有巨大突破还是一个未知数,前景不容乐观。    北京一个画家老友请吃饭,他告诉我说他“发”了、“大师”了,一幅画卖40多万元哪!我为他高兴。一桌山珍海味,故意的铺张、浪费,
期刊
当你有了一些闲钱,也具备了一些品位,那么,你的消费趋向往往就会由黄金转向珠宝,比如钻石。而恰恰这个时候,你的消费或投资风险也会随之剧增,卖家所拥有的专业优势几乎会令你无法抵挡,不得不用很高的价钱买回来一些便宜货。  有没有相对简便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让买家做一些自我保护呢?专家告诉我们:以下几句话千万不要说出口,当钻石卖家们听到如下问题时,他们心里一定在说:又一只“菜鸟”来了……    “给我挑一
期刊
5月某天,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手写信件,一位姓史的阿姨在信中详述了家庭的资产、投资情况和想要达成的理财目标,希望我们能给她的理财生活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投资A股十年,赶上1999年和2006年两次“全球最大牛市”,但资产只增加了200%,年化收益率大约是9.5%。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同样的时间同样一笔钱投资于房地产或是实物黄金,这笔资产将分别增值400%和233%。如果这笔钱交给巴菲
期刊
口袋里的钱还在吗?即使您总能看好自己的钱包,梁上君子对您也束手无策;即使面对五花八门的中奖信息您从来都不为所动,不给骗子任何机会;即使您精通电脑技术,普通的黑客难以攻陷您的电脑系统,窃取您的电子账户……您辛苦挣来的钱,就一定安全吗?即使此刻您的钱都安稳地躺在存折和钱包里,也要小心资产的隐形流失哦!
期刊
策划/本刊记者 李江南    两年前,当好莱坞时尚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在国内上映时,女王那来自西方时尚和奢侈的元素吸引了当时许多国内有产阶级的眼球,也刺激着他们对时尚和奢侈品消费的神经,而在2008年4月北京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布加迪威龙跑车很快就被国内买家所订购。国内有产阶级对奢侈品的消费风潮已经是愈演愈烈,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上各种奢侈品投资工具出现的风潮也达到了一个前
期刊
向人借钱,就算不是件尴尬的事情,至少也算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也许有人自信这一生都不必向人开口,但大多数人即使至今没有发生也无法保证将来不碰见。从理财的角度来说,借钱是手段更是艺术,如果能让别人口袋里的钱为自己服务,何乐不为呢?在开口说“借”之前,了解一下对方的星座,更能有的放矢,大大提升借钱的成功率。    对于土相星座的人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你的信用问题,而获取他们的信任也许需要长期的努力。如果
期刊
基金新人May:Moon!!!我周末听了一个理财讲座,介绍定期定额的,讲的可真不错!定投的魅力太大了,要不要一起去办个定投业务?流程很简单哦:)  基金达人Moon:还以为你发现什么新大陆!原来是定投,我去年就办理这个业务啦,喏,就是我买荷银精选的时候。定投帮我在低点多买,高点少买,我的投资成本自然就比别人低啦!   基金新人May:我忘了你是基金达人,自然是早就知道啦。不过人家是新手来的嘛,不介
期刊
无论操作上选择做多,还是做空。技术行为都认为可以赚钱,唯独贪心例外。做股票要以不赔为原则。因为,重挫一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复原,而且既费时又破坏了心态。所以,唯有稳赚不赔的操作策略,才是达到持久战的方法。    当再次回首2007年4月上证指数3000点的时候,才真正感到那是牛市(疯牛)的开始。当2008年4月上证指数又回到3000点的时候,是否又将迎来新的一波牛市启动?  作为一名理性的技术分析者
期刊
J找到我的时候,我正在为两件事发愁,一件是在冥思苦想一个办法,能够在不挂蚊帐的情况下防止被蚊子袭击,另一件就是为本期专栏的题材发愁。  J看我一脸苦瓜相的表情,以及脸上触目惊心地被蚊子肆虐过的痕迹,顿时充满着阶级兄弟般的同情心,他说要告诉我两个好消息,一个是他意外赚了点小钱,今晚要请吃饭,另外一个是我苦觅不得的一本书,他昨天在旧书摊闲逛时候恰好看到,给我捎来了,“这回高兴了吧!”他眼巴巴的希望着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