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预习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去施教,这样才能学有所教。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并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一个前奏曲,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環节之一,更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其实每个课程和上一次课程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学生一定要预习好。按照下面几个步骤来完成预习:
一、通读课文
预习课文,先要快速的浏览,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浏览的过程中,也不能是光用眼睛看,要把头和脑都参与其中。眼脑要做好相应的结合,知道每段在讲什么。浏览全文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样可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提高血孩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样孩子再读课文时,就能够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能够领会全文的意思,根据不同的文章,有的适合默读,有的文章适合大声读出来,读上两遍以后学生就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文中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字和词语或者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的去理解词语,最后再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二、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读完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在预习新的课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能理解的词语,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拿起字典和词典进行认真查询,包括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用法,还有这个词语的意义等,通过工具书不断的查阅,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用在一起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三、品析文章
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解决字词障碍是基础,下一步就要在读文过程中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够划分文章的结构并且准确的概括出各个部分的段意,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边读边思考文章中一些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归纳文章主题,分析写作方法
归纳文章主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分析文章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实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五、完成课后的研讨练习,和《语文优化设计》里面的基础训练,为老师讲解新课打下基础
对于课后的研讨练习问题,在预习中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应自行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先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如若还没有解决,那么就去请教他人。
六、摘抄优美语句,学会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义、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以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要想语文预习的好,必须掌握以下几点常用的预习方法:
1、提纲预习法,把所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使要学的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观点突出,便于掌握章节大意和文章主题。列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经过这样的预习,课文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和识记,为课文听讲铺平道路,而且也便于课后复习。
2、符号圈点预习法、阅读课文时找到重点、难点,并用一套符号圈点勾画字、词、句、段。尽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读、想、记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标上记号,为听课、复习做好了充分地准备。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增强记忆。
3、快速阅读预习法,通过快速阅读明确这篇课文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发生的,最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有什么重大影响等问题。
4、温故知新预习法,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5、扫除障碍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方式扫除学习障碍。这种课前预习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6、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的预习法适用于难度较大,而又较重要的章节内容。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完成语文预习。
7、表格预习法
绘制表格,列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条目、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做法找出新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表格预习法可用于单元预习。
8、批注预习法
在我们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习是为了更好的听课,以更好地掌握。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的好成绩的法宝。
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预习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去施教,这样才能学有所教。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并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一个前奏曲,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環节之一,更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其实每个课程和上一次课程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学生一定要预习好。按照下面几个步骤来完成预习:
一、通读课文
预习课文,先要快速的浏览,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浏览的过程中,也不能是光用眼睛看,要把头和脑都参与其中。眼脑要做好相应的结合,知道每段在讲什么。浏览全文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样可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提高血孩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样孩子再读课文时,就能够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能够领会全文的意思,根据不同的文章,有的适合默读,有的文章适合大声读出来,读上两遍以后学生就可以基本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文中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字和词语或者句子。在旁边做上记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的去理解词语,最后再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二、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读完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在预习新的课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者是不能理解的词语,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拿起字典和词典进行认真查询,包括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用法,还有这个词语的意义等,通过工具书不断的查阅,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用在一起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三、品析文章
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解决字词障碍是基础,下一步就要在读文过程中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够划分文章的结构并且准确的概括出各个部分的段意,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边读边思考文章中一些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归纳文章主题,分析写作方法
归纳文章主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分析文章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实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五、完成课后的研讨练习,和《语文优化设计》里面的基础训练,为老师讲解新课打下基础
对于课后的研讨练习问题,在预习中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应自行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先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如若还没有解决,那么就去请教他人。
六、摘抄优美语句,学会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义、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以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要想语文预习的好,必须掌握以下几点常用的预习方法:
1、提纲预习法,把所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使要学的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观点突出,便于掌握章节大意和文章主题。列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经过这样的预习,课文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和识记,为课文听讲铺平道路,而且也便于课后复习。
2、符号圈点预习法、阅读课文时找到重点、难点,并用一套符号圈点勾画字、词、句、段。尽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读、想、记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标上记号,为听课、复习做好了充分地准备。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增强记忆。
3、快速阅读预习法,通过快速阅读明确这篇课文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发生的,最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有什么重大影响等问题。
4、温故知新预习法,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5、扫除障碍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方式扫除学习障碍。这种课前预习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6、循序渐进法,循序渐进的预习法适用于难度较大,而又较重要的章节内容。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完成语文预习。
7、表格预习法
绘制表格,列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条目、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做法找出新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表格预习法可用于单元预习。
8、批注预习法
在我们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习是为了更好的听课,以更好地掌握。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的好成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