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的广告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广告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乎商品销量的好坏。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因此广告翻译也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国内外知名广告语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字】跨文化 广告 翻译策略
“特定的广告语言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一面明镜,它折射出该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成功的广告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以引起强大的共鸣。(沈继诚,2003)。”汤普森广告公司创始人曾经说过,广告是从产品到消费者的最短通道。由此看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广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广告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在影响着人们,因此,在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跨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异
霍夫斯坦特曾经说过,所谓“文化”,就是在同一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能简单的被看成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们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会有差异。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社会不同,工作环境以及周边人们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顾名思义是指人们由于地区差异而产生的特定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民族性格。价值观是民族性格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民族性格同价值观一起构成了文化底蕴,影响着人们日常的交际。从传统方面看,中国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以人和人生为中心的人文特质,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如何做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而西方对于人生的探讨远远不像中国人那样感兴趣,他们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更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因此他们对于如何认识自然和客观世界,怎样认识世界更感兴趣,而对于如何处事做人则不关心。
价值观念。中国人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追求集体的和睦、荣誉、目标和成就。而西方人则更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高无上,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这两种价值观不能说孰轻孰重,也没有对错之分,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分歧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不同。
审美心理。各个民族因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会引起共鸣,不同民族衡量美的标准不同,对美德鉴赏力、感知力也就不尽相同。
二、广告
2.1广告的概念
广告,英文为advertise,源于拉丁语,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手段。
广告,即广而告知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中国近代的广告,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发行的《政治官报》。而在欧美,最早的广告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报纸。
2.2广告语的特点
由于广告文体与众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广告翻译遵循着以下基本准则:自然、准确、通俗的语言反映原文。因此广告翻译首先要确保译文不失真、不偏离原文的核心和主旨。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时必须以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关注广告功能的传递。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语言依托文化而存在,因此在广告的传播中语言充当着媒介的角色。广告一般来说以语言、人物、场景为主要元素,其具有以下特征:语言简练,结构简单,表达直白,突出特色等。
三、广告语翻译中的跨文化研究
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从哲学观念上看,中文广告强调群体、贬抑个体。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传统风俗上看,广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从文化心理上看,不同民族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为“white elepha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张红梅,李杰,2007)
杭州的西湖藕粉是自古以来有名的滋补品,英译为“Lotus Root Starch”,许多英美顾客望而生畏。原因在于吃多了starch容易发胖,而许多西方人都害怕发胖。后将starch改为pudding,销量明显增加。
前几年,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着这样一条宣传广告:“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条标语是对天天出车的司机说的,其意图是提醒司机要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返家,其中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汉却套用了汉语的结构形式,按字面意思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大惑不解,难以获得这句话的真实信息。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就可以表达标语隐含的关心和祝福。若要具体表达希望司机小心驾驶,Drive carefully就一清二楚,要作为出车前的一句警语:safety first in driving!则更清楚。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就不难看出,在对广告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广告原文本中的内涵,也要注意跨文化因素。
总之,跨文化广告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跨文化广告的翻译日显重要。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4(2):23-26.
[2]胡志军.广告翻译与文化差异.新课程,2012(2):129-130.
[3]孔为松.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语言.语文学刊,2008(9):128-133.
[4]林升梁.跨文化广告传播学.厦门:厦门出版社,2011.
[5]沈继诚.美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美国广告语言.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
【关键字】跨文化 广告 翻译策略
“特定的广告语言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一面明镜,它折射出该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成功的广告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以引起强大的共鸣。(沈继诚,2003)。”汤普森广告公司创始人曾经说过,广告是从产品到消费者的最短通道。由此看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广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广告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在影响着人们,因此,在广告语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跨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异
霍夫斯坦特曾经说过,所谓“文化”,就是在同一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能简单的被看成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们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会有差异。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因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社会不同,工作环境以及周边人们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化差异顾名思义是指人们由于地区差异而产生的特定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民族性格。价值观是民族性格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民族性格同价值观一起构成了文化底蕴,影响着人们日常的交际。从传统方面看,中国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以人和人生为中心的人文特质,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如何做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而西方对于人生的探讨远远不像中国人那样感兴趣,他们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更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因此他们对于如何认识自然和客观世界,怎样认识世界更感兴趣,而对于如何处事做人则不关心。
价值观念。中国人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追求集体的和睦、荣誉、目标和成就。而西方人则更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高无上,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这两种价值观不能说孰轻孰重,也没有对错之分,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分歧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不同。
审美心理。各个民族因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会引起共鸣,不同民族衡量美的标准不同,对美德鉴赏力、感知力也就不尽相同。
二、广告
2.1广告的概念
广告,英文为advertise,源于拉丁语,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手段。
广告,即广而告知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中国近代的广告,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发行的《政治官报》。而在欧美,最早的广告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报纸。
2.2广告语的特点
由于广告文体与众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广告翻译遵循着以下基本准则:自然、准确、通俗的语言反映原文。因此广告翻译首先要确保译文不失真、不偏离原文的核心和主旨。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时必须以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关注广告功能的传递。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语言依托文化而存在,因此在广告的传播中语言充当着媒介的角色。广告一般来说以语言、人物、场景为主要元素,其具有以下特征:语言简练,结构简单,表达直白,突出特色等。
三、广告语翻译中的跨文化研究
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从哲学观念上看,中文广告强调群体、贬抑个体。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传统风俗上看,广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从文化心理上看,不同民族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我国出口的白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各国十分畅销,但在美国市场却无人问津,因为白象的英文为“white elephant”,其意思为累赘无用令人生厌的东西,谁也不喜欢。(张红梅,李杰,2007)
杭州的西湖藕粉是自古以来有名的滋补品,英译为“Lotus Root Starch”,许多英美顾客望而生畏。原因在于吃多了starch容易发胖,而许多西方人都害怕发胖。后将starch改为pudding,销量明显增加。
前几年,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着这样一条宣传广告:“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条标语是对天天出车的司机说的,其意图是提醒司机要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返家,其中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汉却套用了汉语的结构形式,按字面意思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大惑不解,难以获得这句话的真实信息。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就可以表达标语隐含的关心和祝福。若要具体表达希望司机小心驾驶,Drive carefully就一清二楚,要作为出车前的一句警语:safety first in driving!则更清楚。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就不难看出,在对广告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广告原文本中的内涵,也要注意跨文化因素。
总之,跨文化广告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跨文化广告的翻译日显重要。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云峰.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04(2):23-26.
[2]胡志军.广告翻译与文化差异.新课程,2012(2):129-130.
[3]孔为松.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语言.语文学刊,2008(9):128-133.
[4]林升梁.跨文化广告传播学.厦门:厦门出版社,2011.
[5]沈继诚.美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美国广告语言.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