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成因;思考;操作;成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材编得再好,都是死的,它不可以当作我们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只不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更不是束缚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枷锁,而是放飞思想的摇篮。”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以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力与知识兼顾,容量与质量并进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最近,我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后教”案例研究的活动,其中,我们学校就进行了“说明文的教学案例”探究研讨。我在前后两次参与学校研讨课例《鲸》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我结合《鲸》的教学,谈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
一、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成因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篇课文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对于对说明文并不陌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篇内容简单的文章并不难。
因此,梁老师在第一次执教《鲸》时,根据该单元的训练重点设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检测等方式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要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道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产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能找出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说出其表达作用,并试着运用。”
《鲸》的第一次执教中,虽然梁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能达成,教学效果明显,但是,我觉得小组活动未能很好呈现,课堂上生成不多。经过课题组成员一番研讨,我们发现在本课教学中,无疑是把课文的教学内容割裂开来了,导致学生在一节课中,既要顾及理解课文内容(鲸有什么特点),又要兼顾掌握课文的表达的方法(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去写鲸的特点),所以让学生不能专注地、有針对性围绕一个内容,或者一个训练点进行学习与提高。对于说明文的研学问题,如果把整个问题进行双向设计为“鲸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结合分析表达方法,写出特点”的话,我们很清楚这样的课堂是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其中一两部分进行介绍,那么,这样的话,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就不明显了。
所以,只有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划分和重构的问题,才能让小组的合作交流更加积极,才能让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让他们在反馈的过程中、补充更详细,品读更深入!
二、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思考
《有效教学内容建构》一书指出:“划分和重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整合,也不是单纯地把两节课或多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上,更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它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周密地考虑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就是要把教学内容单一化,把教学内容呈现为两个完整的部分进行教学,也就是:第一课时进行阅读能力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
当重组教学内容后,我们就能发现: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会更高。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类说明文,不像故事类的文章,没有情感引领。感情类的文章,领悟越深,效果越好,但是本节课,没有情感,所以不能往深里挖。
三、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具体做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们大胆尝试了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划分,决定第二次执教《鲸》时,只着眼在“鲸有什么特点?”的课文内容理解上,着重“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作者准确描写鲸的特点这一方法,从中感受说明文的用词准确这一特点。”改变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出发,先是概括性地了解鲸的特点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鲸有哪些特点?从课文的哪里地方体现出来?”在学生探究问题,汇报学习感受时,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了,学生在梁老师的点拨下,围绕着研学问题有感而发,有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有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解决疑难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学生的独特见解牵起了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梁老师再利用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对鲸的特点有了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学习后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四、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成效
《鲸》的前后两个课例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划分和重构,致力于改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一) 对学生而言
学生自由的空间越大,投入的热情越高,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为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索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感和互惠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 对教师而言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提高了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因为重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经常做到:
①深入钻研教材内容;②研究学生心理;③时刻关注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节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不仅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语文[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小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罗燕霞,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关键词:成因;思考;操作;成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材编得再好,都是死的,它不可以当作我们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只不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更不是束缚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枷锁,而是放飞思想的摇篮。”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以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力与知识兼顾,容量与质量并进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最近,我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后教”案例研究的活动,其中,我们学校就进行了“说明文的教学案例”探究研讨。我在前后两次参与学校研讨课例《鲸》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我结合《鲸》的教学,谈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
一、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成因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篇课文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对于对说明文并不陌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篇内容简单的文章并不难。
因此,梁老师在第一次执教《鲸》时,根据该单元的训练重点设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检测等方式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要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道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产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能找出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说出其表达作用,并试着运用。”
《鲸》的第一次执教中,虽然梁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能达成,教学效果明显,但是,我觉得小组活动未能很好呈现,课堂上生成不多。经过课题组成员一番研讨,我们发现在本课教学中,无疑是把课文的教学内容割裂开来了,导致学生在一节课中,既要顾及理解课文内容(鲸有什么特点),又要兼顾掌握课文的表达的方法(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去写鲸的特点),所以让学生不能专注地、有針对性围绕一个内容,或者一个训练点进行学习与提高。对于说明文的研学问题,如果把整个问题进行双向设计为“鲸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结合分析表达方法,写出特点”的话,我们很清楚这样的课堂是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其中一两部分进行介绍,那么,这样的话,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就不明显了。
所以,只有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划分和重构的问题,才能让小组的合作交流更加积极,才能让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让他们在反馈的过程中、补充更详细,品读更深入!
二、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思考
《有效教学内容建构》一书指出:“划分和重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整合,也不是单纯地把两节课或多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上,更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它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周密地考虑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就是要把教学内容单一化,把教学内容呈现为两个完整的部分进行教学,也就是:第一课时进行阅读能力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
当重组教学内容后,我们就能发现: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会更高。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类说明文,不像故事类的文章,没有情感引领。感情类的文章,领悟越深,效果越好,但是本节课,没有情感,所以不能往深里挖。
三、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具体做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们大胆尝试了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划分,决定第二次执教《鲸》时,只着眼在“鲸有什么特点?”的课文内容理解上,着重“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作者准确描写鲸的特点这一方法,从中感受说明文的用词准确这一特点。”改变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出发,先是概括性地了解鲸的特点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鲸有哪些特点?从课文的哪里地方体现出来?”在学生探究问题,汇报学习感受时,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了,学生在梁老师的点拨下,围绕着研学问题有感而发,有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有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解决疑难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学生的独特见解牵起了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梁老师再利用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对鲸的特点有了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学习后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四、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成效
《鲸》的前后两个课例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划分和重构,致力于改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一) 对学生而言
学生自由的空间越大,投入的热情越高,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为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索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感和互惠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 对教师而言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提高了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因为重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经常做到:
①深入钻研教材内容;②研究学生心理;③时刻关注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节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不仅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刘先捍.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语文[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小学语文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M].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罗燕霞,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