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误区中重构对“板块教学”的再认识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板块教学,教材子目,整合构建,单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59-06
   关于“板块教学”,山东省济宁市教科院邓继民老师曾进行严谨的定义,即“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整合。使整节课呈‘板块’状分布,每个板块既成一体,又密切关联,由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在循序渐进中层层深入,使教学精细化、高效化、个性化”。①简而言之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源开发、整合构建。从老师们有意识的尝试到专家明晰化的引领,从优质课公开课的精彩亮相到常态课的实践探索,应该说“板块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模式。在威海市进行的初中历史年度优课资源评选中,30节优课老师们全部采用板块教学的方式,体现了教师教材教学化过程中的深度思考,而不是“搬家式”教教材的旧疾沉疴,这是历史教学向学科本质回归探索中的可喜现象。但通过对30节教学实录的观摩发现,教学中存在对“板块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反思改进,从而更加完善丰富教学认识。
   关于“板块教学”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即可看出。如生搬硬套教学内容拼凑板块,或对部分子目以再命名的形式来呈现板块,等等。下面将详细展开,对各个误区以案例的形式做分析,以发现问题所在。
   (一)板块主题不是对子目的重新命名
   初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每课多为三个子目编排,三个子目多按时序性标准呈现历史事件的因果发展,如“鸦片战争”一课分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禁烟”(背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果)。也有以专题并列式呈现一节课主题结构,如“正面战场的抗战”分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这两种编排方式都体现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因此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板块”,但照本宣科似乎无法体现“板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于是对子目题目进行重新命名就成了很多老师实施“板块教学”的变身捷径。固然教材中子目侧重体现关键事件或历史现象,缺乏站在整体角度呈现事件的性质与彼此联系,但这就是教材留给教师自主教学的余地——“红线串珠,整体构建”。如果重新命名子目名称能够体现子目内容的实质,反映出子目之间的关联,也称得上“科学整合”,但实践中往往走入“标题党”的误区,造成“只重题目,不见本质,缺乏关联”的现象。以四例说明。
   一为“不明所以型”。我们来看这一课的板块命名:“民族复兴,黄粱一梦”“炎黄子孙,众志成城”“丰功伟绩,薪火相传”。初看题目非常有文采,辞藻对仗工整,历史格局高大。再看,从题目中根本读不出本课的教学主题,无法明了教学内容,这种命名似乎放在任何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或革命运动中都可适用。其实这个标题对应的是“五四运动”一课教材四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过于追求板块题目的华丽辞藻,却忽视了历史事件本身的特质,反而不及教材表述清晰。
   二为“重复附加型”。如“正面战场”一课板块设计为“血战台儿庄——枪火聚风雷”“保卫大武汉——万古铸丰碑”“激战在长沙——扬我中华魂”。标题前半部保留了教材子目,后半部分增加了教师的解读,但是细看三处附加标题,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随机安放都可,或只用一处表达同样能反映其意义。同样是这课的三个子目,有这样设计板块的:“兵哀者胜——台儿庄战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武汉会战”“撼山易,撼岳将军难——长沙会战”。此设计依然保留教材子目题目,标题附加部分虽非工整对仗,但能概括出每一场抗战的特点,这就不是简单的重复附加,而是各有风格的点睛添彩。
   三为“牵强附会型”。如“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一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从地域空间、社会性质、民生发展三个方面阐释了战国时期的变化,教师也有意识抓住“大变革的时代”这一主旨立意,并根据主题思想对子目标题进行重新命名,但出现了为附会主题而拼凑标题的现象。例如,“激昂裂变的岁月——战国七雄”“变法图强的时代——商鞅变法”“精巧变创的伟岸——都江堰”。这一例中,为体现“变”字,教师用了“激昂裂变”“精巧变创”的词汇,这些词汇既有刻意造词之嫌,又无法体现史实的本质特征,且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虽说不上艰涩,但不流畅,倒不如“兼并战争变七雄”“商鞅变法秦强大”“成都平原变天府”这种设计来的直白易懂。再如本课一例设计为“新旧更替生强梦”“力主创新统一梦”“造福千秋发展梦”。这一例标题则反映出当下存在的一种教学态势,就是无论教学主题是否吻合,一味向“中国梦”“新时代”“主旋律”去附会,似乎只有这些意涵才能体现教材立意的拔高,实现历史的教育意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近现代史多篇单元课时确实能够体现中华民族“追梦筑梦圆梦”的历程,但就战国七雄、都江堰而言,无论如何都与梦想相去甚远,所以极为不妥。
   四为“理解偏差型”。此类标题并不多见,但出现即为较大的失误,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且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存在教育偏差。如“正面战场”一课,有标题设计为“浴血抗战——台儿庄战役”“消极避战——武汉会战”“气贯长虹——长沙会战”。其中对武汉会战性质定义为消极避战,这一理解与真实的历史发生、教材对此部分内容的叙述、本课时的增设意图、教材编写的思路都是极为不符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慎重理解教材,真正读懂历史,才能教授学生正确的认知。
   (二)板块设计不是必须进行教材重构
   與上述所提板块教学是子目重新命名的情况相反,有老师对“板块教学”的认识是,不破不立,要实施“板块教学”,必须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做出新颖别致地处理与组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独特视角,显示板块教学模式的优越先进。所以在实践的操作中,无论科学与否,生硬地将教材进行板块分割或添加,反而不及教材原本清晰的历史脉络、生动的叙事。    例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教材分为两个子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介绍了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的“先行”活动。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两个子目无法很好地展现本课内容,于是进行了板块分解。如这篇设计:“一个华侨中的革命团体”“一个知识界的革命思潮”“一个聚众志的革命政党”,分别对应的内容为“兴中会的成立”“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这篇设计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从板块阅读上很难体现历史的时序性,而教材中孙中山个人的少年期、青年期、成熟期则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很好体现了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二是割裂教材本身科学的板块设计,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是同盟会成立的基础,不可分割,将其生硬分成两个板块,就打破了叙事的完整性;三是脱离“一字”式板块设计小切口见大视野的思路,如一位老师曾执教鲁教版“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有“一封塞外来信——汉初的屈辱和亲”“一封中原战书——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一片匈奴瓦当——昭君出塞”的设计,就是由细节切入,往宏观叙事。但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放在了时代的政治大思潮中,忽视了小切口——教材中那些关于汉武帝这一人物的生动故事,而这恰恰是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最好的切入点。
   再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材分为两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有设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板块“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增加的这一板块,是教师原创的一段诗朗诵,大意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对教材补充的部分,确实与时政联系紧密,但与授课主题没有关联,生硬强加,适得其反。在板块教学设计中,有与上述现象类似的表现就是将教材中提及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且板块表达形式较为单一,仅是精神的一种弘扬。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就有不同的板块表达,像“一份永恒的信念”“精神永存——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种板块添加与教材内容有关联,但是教学组织中是作为单独一个板块呈现、强调其重要性,还是在板块教学过程中引导渗透,这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教师是否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处理,答案是肯定的。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所高怀举老师曾说道:“作为‘文本’的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而是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不应该是亦步亦趋地‘复述’教材知识,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建构,把自己形成的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享。”①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对教材资源的重构要建立在教师深厚的阅读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基础之上,不是为了迎合教改趋势、教学模式的随意“动刀子”。统编版教材从2009年开始着手组织编写,到2016年投入使用,历时7年,编写工作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学教研员;审查专家200多位,既有相关专家又有中学特级教师,教材本身集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在子目板块编排上兼顾专业性与普适性。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基于对教材编写思路的理解揣摩,而非缺乏科学依据下的排列组合。
   (三)板块内容不是生硬填塞
   实施板块教学,每一板块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因此板块内容与板块主题是一致的,是基于主题下相关资源的开发、组织与实施,也由此体现出板块的特性。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误区:一是板块内容不明确,放置在甲板块也可,放置在乙板块也可,由此导致该部分内容不管放在哪一板块,在另一板块的教学设计中又会涉及,“剪不断,理还乱”。如“西欧庄园”一课,教师将本课设置为四个板块:“走进庄园”“庄园那些人”“庄园那些地”“庄园那些事”。“走进庄园”板块内容是通过自主学习与视频观看,掌握西欧庄园的来历以及庄园中的要素,也就是接下来的板块主题——人、地、事。“庄园那些人”板块介绍庄园居民,其中重点讲解领主、农民与农奴的权利义务,这势必要涉及使三者结构成关系的基础——土地。“庄园那些地”板块学习内容包括——庄园的耕地分为哪几种?分别归谁所有?耕地由什么人耕作?耕地上的收成分别归谁所有?反映了领主和佃户怎样的关系?等等。从上述问题可见土地的介绍离不开人的作用,甚至通过问题已然分不清此板块的重点到底是人还是地。第四板块“庄园那些事”学习内容是庄园法庭,其实说“事”时,仅指庄园法庭就狭隘了,还应包括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人地关系、人际关系。如此来看,这几个板块的内容完全交叉交融在一起,无法条理清晰。而反观教材子目标题“庄园的领主与佃户”,是将上述庄园要素集中在一个子目单元之内,这便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多元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因自设的主题或关键词机械切割,就填塞在“相关”主题的板块内。
   另一种现象是,板块内容没有紧紧立足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既不是开宗明义点题破题,也不是在过程中渗透主题思想,而是“顾左右而言他”,直到出现与主题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算是对板块主题的交代,但此时学习者已游离主题之外。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子目第一部分“马克思与恩格斯”,有板块主题设计为“一段真挚的友谊”,教师向学生明确了此版块主题后,“友谊”便搁置一边,在学习“走进时代”——工业时代的社会变化、阶级对立、工人运动,“走进人物”——马克思人物介绍等诸多知识后,此时“走进友谊”——说明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给予了帮助,之后“走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板块内容中教師没有以“友谊”为主线自然的过渡,点明友人、说明友谊发生的社会背景、强化友谊的成果,而是生硬地将“四个走进”学习活动安置在一个板块之中,明显是文不对题。
   归结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对每一板块主旨立意理解不到位,导致板块设计不科学,因此内容便无法契合板块主题。所以解决的方式不是如何去筛选、整合板块内容,而是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板块。    (四)板块之间不是没有关联
   板块教学每一板块虽是相对独立,自成一体,但板块之间又密切关联,各个板块都是围绕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形成整体。但教学过程中只见板块不见关联的现象依然存在。最典型的现象是将教法、学法指导于板块学习中抽离出来,空有板块架构,却无板块教学之实。还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为例,有板块设计为“职业选择——鸿鹄之志初显现”“石破天惊——发表共产党宣言”“投身实践——第一国际展雄才”“精神永存——人间正道是沧桑”。首先从板块各自主题看,主副标题层次不清,标题之间关系不明。再从实施看,每一板块学习的模式都是先让同学们利用导学案自主閱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导学案内容的交流展示,教师在未对学生导学案学习评价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讲解本板块学习内容。如第二板块,在学生导学案学习后,教师提问《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谁?哪一年出版?为什么组织起草纲领?包括哪些内容……直到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而结束。待第三板块学习,依然在导学的基础上,教师以第一国际的由来、第一国际的任务作为学习内容。两个板块之间甚至连衔接的过渡语言都没有,如此板块,意义何在?
   其实“导学—自学—互学—展学”这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的教学模式与板块教学并不违背,山东济南中学范蕴涵老师曾执教“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将内容设计为三个板块“全景看——整体过程”“聚焦看——重要节点”“多面看——历史反思”,非常值得借鉴。导学自学可在第一板块进行,完成了解历史事件的整体过程,互学展学环节在二、三板块予以使用,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借力合作重点突破关键问题。而像举例中那样教条式使用,四个板块就要分四次模式重现,浑然一体的教学被数次斩断,完整系列的知识被四分五裂,如此效果,板块是否值得?
   总结板块之间缺乏关联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单课主题意识淡漠,因此无法围绕该课的主题展开有序列的板块设计,形成板块的体系构建,只能就板块而板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误区愈思,目标愈清,在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板块教学,以下几点需要在实践中秉承实施。
   (一)把握板块教学的实质
   板块看似独立,实则统一,而统一的核心就是单课教学立意主旨,因此板块教学实质为主题教学,是在主题思想下进行的教学分解与建构。把握住板块教学的实质,就能设计出合格的板块。早在2011年山东省第六批中学历史教学能手评学活动中,各位优秀的老师们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如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肖桂勋老师执教“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以“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主题,创设“说崛起”“忆战争”“唱和平”三大板块,线索清晰,逻辑贯通。枣庄薛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种艳斌老师执教“难忘九一八”一课时,以“国家时运”为主题,创设“国之难”“国之魂”“国之幸”三大板块,重点突出,浑然一体。
   (二)会通板块设计的策略
   诚如之前所述,教材本身是众多专家、研究员以及一线老师的心血结晶,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揣摩。教材课时自身结构设置的子目很科学,是极佳的板块构成。但部分子目的题目在概括子目内容、关联课时主题、达成子目间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达成上述三者的统一。
   一是立足单课重点叙事,结合子目内容予以板块主题概括。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教材分为四个子目“‘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有板块设计围绕“大一统”的主题,将教材子目标题进一步系统化形成“政治一统——推恩令”“思想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一统——盐铁专卖”“军事一统——决胜匈奴”。这个板块设计没有大费周章,只是遵循教材子目,又提升了子目内涵,就使整个课时围绕“大一统”一体化构建起来。再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有板块设计为“马克思生活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孕育”“马克思眼中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改造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板块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从背景、诞生、运用三个视角进行阐述,相比教材子目标题“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无论在结构的整体性、逻辑性上还是内涵的实质性上都前进了一大步。
   二是基于教师自身学养,整合子目内容予以板块开发构建。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子目为“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分别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与衰败的过程。有板块设计在教材子目基础上,保留第一子目,合并二三子目,另设一项子目,形成“紫荆潮——世间不太平”“金陵梦——创太平世界”“天国殇——太平之反思”三大板块。这种板块设计的匠心不仅在于对教学资源的重新组织,更在于对“太平”深度思考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太平天国能否实现真正的“太平”?近代中国是否有实现“太平”的可能?太平天国的“太平”意义何在……这就是以板块教学实施深度学习的过程。
   随着统编版历史教材的全面推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扎实实施,“板块”教学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与时俱进,迎接教学挑战,即站在单元整体结构和知识脉络的高度上,提升板块教学单元意识,进行备课设计,体现单元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目前的板块教学中,很多老师业已具备单课主题的备课意识,但缺乏单元主题教学意识。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有板块设计为“懵懂少年展鸿鹄之志”“热血青年谈救国之路”“公认领袖引革命联盟”“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前三个板块以人物的成长线索展开叙事,既有历史的时序性又有故事的生动性,非常符合初中学情的教学实施。但到了第四板块便有了“不对路”的感觉,本课涉及的主要是孙中山的“先行”精神,中山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诸多“中山精神”是贯穿在本单元的后续三课之中,一节课是无法予以全面概括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单元的第一课,是围绕孙中山这一人物交代清楚民主革命的缘起,而在单元后续课时中则详细介绍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权力交替过程。这其中既有新的国家制度建立的完整过程,也突出革命党人贯彻始终的革命精神。老师如果站在单元立场去思考,“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完全可以作为单元的一个板块而不是单课板块,如需作为单课板块设计,则要考虑单元结构,把“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改为“先行精神值我辈弘扬”,则更为符合该课在单元的地位与逻辑关系。
   立足单元高度进行板块教学,在这一点上,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赵然老师执教“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体现的非常到位。该课所在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赵老师立足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用“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三个板块构成全课的主线,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既有历史时空下民族交融的不同途径与影响,更找到唯物史观下打开民族交融的正确方式。诚然,本节课单课主题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一致性,便于从单元角度进行板块教学,但这种引领单元教学方向、搭建单元教学结构的板块设计意识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并开发实践。我们需明确,单课是独立的,但这是相对独立,每一个独立的单课又彼此联系,构成整体单元,我们的教学是在盖一座大房子,而不仅仅是装饰一个小房间,基于单元大概念的框架下进行板块设计,更应有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格局与视野。
   “板块教学”在当下以及以后都会是中学历史教学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甚至会一直伴随历史教学,让板块教学始终焕发教育教学生命活力,唯有在实践中去历练,在实践中呈现优势去传承以丰富完善,在实践中发现误区去矫正以积累经验,达到服务历史教学、助力历史教学的作用。
  【作者简介】钱金燕,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倭患,全球贸易,海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24-08  初中教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件事。叙述郑和下西洋出现了“示中国富强”“展现大国风度”等耐人寻味的文字;删去了多年不变的一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1487年迪亚哥远航到达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尼采的名言,在五四时期,傅斯年将其翻译为“让每件东西的价值都被你重新决定”,作为支撑论辩的观念;后又因被胡适引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成了当时一般的标语”,被目为“新文化的精神”。正因被视为“新文化的精神”,所以,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该口号的提出本有特殊语境。一战后的中国思想界有了新的趋向,尊西趋新、反传统已不再具
[关键词]史料,教学,设计,课标,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26-06  史料的开发和运用是实施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而盲目开发史料的现象。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但一些教师或是囿于传统观念和《教学大纲》的影响,或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和利用“课标”,在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时,背离
在邮局漏订2018年第1期雜志的读者,如需要补订可致电编辑部。2017年的过刊有少量存刊,如有需要可一并邮购。  订购途径:1.关注“历史教学编辑部”公众号,点击“订阅方式”;2.登陆“天津古籍出版社”淘宝店铺https://tjguji.taobao.com/  汇款账户: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  开户行:工行西康路支行  账号:0302011209300175823  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知识建构,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11-07  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内容为代表的历史学科素养,不仅揭示了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的本质,反映了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方向,也为广大历史教师在已有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历史学科教学方式与学习方
刚进入新公司那会儿,碰上一位叫Lisa的同事,相比我们这些新人,Lisa已经是个有了半年工龄的“老人”了,当然是在我们眼里算老人,在主管眼里她也一样被当成新人对待,因为我们常听主管对她说:“Lisa,新人就得多学习,瞧,你的方案还是不太成熟,拿回去重改!”  就连公司规定的新人培训课,Lisa也总是跟我们这些刚进公司的新员工一样,拿着笔和本认真听讲,完成讲师布置的课业。当然,她的方案在我们这几个人
一位富有魅力的女性必定是聪慧的,然而衡量一个女人是否聪慧,好像没有统一的标准。最敬佩的是喜爱读书、钻研知识、有灵气、有悟性、学业有成的聪明女人。这些女人好像与生俱来就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的智慧,学什么都比男人领先,比男人棒。  一位女友,40多岁了,为了过足上大学的瘾,东渡扶桑,发扬“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苦苦读书。刚去日本时还不会说日语的她,两年后已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凭自己的实力,当上了留学生学
1928年10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以下简称《旨趣》)一文发表。在此文中,作者傅斯年提出了“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著名观点,阐述了一门学问进步与否的三条标准:能否直接研究材料,能否扩张所研究的材料,能否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最后,傅斯年发出了在中国建立“科学东方学”的强烈呼吁。  《旨趣》一文作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科学化历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文章,对近代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产生了深
[关键词]太伯出走,朱子讲学,第二层次概念,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1457-624l(2016)05-0013-04  一  太伯,太王的长子,仲雍与季历的长兄,由于季历的儿子昌(后来的文王)有圣德,太王想季历继位,再传给昌。于是太伯就与仲雍出走,到了南方的荆蛮之地,即后来的吴国,太伯就是吴太伯。这件事《史记》载于“世家”的第一篇,《论语·泰伯篇》亦载孔
编者按:广州及香港均处珠江三角地区,但两地的教学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两地举行的“一课两讲”活动十分有研究价值。本文以“秦统一”课例进行个案分析,比较两地教师在内容选取、教学流程、教学模式、概念表述、时间分配及史学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了两地中学历史教师普遍呈现的特性,探讨了两地教学文化差异的原因。但编者感觉,由于此文为两地组织者合著,因此有些问题在文字中显露出礼貌与客气。研究者如有兴趣可借此深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