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的行为往往起源于主观自设的错误前提。思想、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在教师的面前,那就是要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围绕这些新观念,我谈一谈素质教育下自己在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意识。
一、课程目标意识
首先,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其次,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你知道我们这幢教学楼的高度吗?(学生猜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影子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那么来研究影子的什么问题呢?(让学生提出问题)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当测量教学大楼的高度难以办到时,能用影子来解决,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影子得出大楼高度,是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能力培养。
二、个性教育意识
所谓个性教育意识,即树立有差异而无差生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都存在差别,即使同一年龄、同一生活环境、同一教育环境中的学生也有客观差别,如有人内向、有人活泼、有人组织能力强、有人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这好比登山运动,并非所有的人必须登上顶峰,更重要的是感受与体验登山的过程,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如果有一天,要求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人都到达顶峰,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失败者。等到那时,我们的学生都成了一种模式的人,“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主体教育意识
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走向家长、走向社会。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应走出传统的只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具体细小环节的教学研究的误区。因为这是一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上,要让教学过程问题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悟出道理,得出结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让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创新,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四、情感教育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人,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尊重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课堂情感交融、气氛活跃,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比教师自身学识的渊博更为重要。纵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都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快乐创造,他们允许学生“乱说一通”,允许学生“自由自在”、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绪表现,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因此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情感教育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育意识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法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中科院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要不断求前进求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力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体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构建多边互动的教学结构,等等。
六、反馈教育意识
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以提问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以讨论探究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最优化的过程,后一种教学方法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反馈、师生间的反馈,及时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流网络,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一、课程目标意识
首先,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其次,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你知道我们这幢教学楼的高度吗?(学生猜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影子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那么来研究影子的什么问题呢?(让学生提出问题)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当测量教学大楼的高度难以办到时,能用影子来解决,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影子得出大楼高度,是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既掌握知识,又得到能力培养。
二、个性教育意识
所谓个性教育意识,即树立有差异而无差生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都存在差别,即使同一年龄、同一生活环境、同一教育环境中的学生也有客观差别,如有人内向、有人活泼、有人组织能力强、有人分析问题头头是道……这好比登山运动,并非所有的人必须登上顶峰,更重要的是感受与体验登山的过程,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如果有一天,要求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人都到达顶峰,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失败者。等到那时,我们的学生都成了一种模式的人,“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主体教育意识
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走向家长、走向社会。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应走出传统的只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等具体细小环节的教学研究的误区。因为这是一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上,要让教学过程问题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悟出道理,得出结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让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创新,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四、情感教育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人,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尊重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使课堂情感交融、气氛活跃,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比教师自身学识的渊博更为重要。纵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都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快乐创造,他们允许学生“乱说一通”,允许学生“自由自在”、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绪表现,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因此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情感教育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育意识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法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中科院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要不断求前进求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力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体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构建多边互动的教学结构,等等。
六、反馈教育意识
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以提问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以讨论探究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最优化的过程,后一种教学方法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反馈、师生间的反馈,及时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流网络,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