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着重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1.构建教师“教”的评价体系;2.实施学生“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评价体系 构建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语文教学中师生行为的优劣和成败作出鉴定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立并运用全新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构建教师“教”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教学计划方案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教学内容的选定还要体现教育性。即教学内容要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此外还要体现实践性。即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要考虑到给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1.2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1)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与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教学指导过程还要体现实践性。即整个教学的指导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活动气氛民主活跃。教学指导过程还要体现整体性。即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1.3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1)集体进步与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又要关注间接效果,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学生发展的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结合
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内隐性效果是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
2.实施学生“学”的评价体系
2.1态度客观公正,激发学生上进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例:学习《孔乙己》一文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位同学想象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相济下开了个酒店。对该生的续写,我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也不能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此评价让学生看到了不足,激发了积极进取之心。
2.2真情鼓励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上,教学的客观的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注入兴奋剂,释放学生潜能,而且弘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例:教学鲁迅散文《风筝》时,围绕文章主题,我真情鼓励:“大家都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把握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践谈谈认识。”并辅以激励的眼神。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站了起来:“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此时趁热打铁,再予鼓励:“张燕同学有着一颗敏锐的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且能够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真是一大进步!希望以后更大胆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更多更好的见解告诉我们,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的掌声让她更加坚定学习语文的信心。
2.3评价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创造美。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教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别人的评价,从而学会自评、互评。笔者曾设计两种教学评价卡,一种是奖励卡,写上激励的话,用淡绿纸打印,奖励给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同学。一种是批评卡,写上告诫的言语,用浅黄纸打印,发给那些犯错的学生,并让父母签字反馈。期末得绿卡多者给予表扬。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评价,要更加注重学生“学”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加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评价要求。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评价体系 构建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语文教学中师生行为的优劣和成败作出鉴定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立并运用全新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构建教师“教”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教学计划方案评价。
(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教学内容的选定还要体现教育性。即教学内容要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2)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此外还要体现实践性。即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要考虑到给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1.2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1)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与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教学指导过程还要体现实践性。即整个教学的指导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活动气氛民主活跃。教学指导过程还要体现整体性。即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1.3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1)集体进步与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又要关注间接效果,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学生发展的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结合
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内隐性效果是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
2.实施学生“学”的评价体系
2.1态度客观公正,激发学生上进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例:学习《孔乙己》一文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位同学想象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相济下开了个酒店。对该生的续写,我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也不能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此评价让学生看到了不足,激发了积极进取之心。
2.2真情鼓励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上,教学的客观的赞赏评价不仅给学生注入兴奋剂,释放学生潜能,而且弘扬学生个性,使学习成为快乐有趣的活动。例:教学鲁迅散文《风筝》时,围绕文章主题,我真情鼓励:“大家都能从文章内容的理解中把握主题,我希望同学们能联系自己实践谈谈认识。”并辅以激励的眼神。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站了起来:“我觉得风筝是自由的象征,风筝能在空中飞翔,而弟弟手制的风筝却被毁了,这表明弟弟的内心自由的天地也被毁了。因而文章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此时趁热打铁,再予鼓励:“张燕同学有着一颗敏锐的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且能够主动发言表现自己,真是一大进步!希望以后更大胆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更多更好的见解告诉我们,大家说好不好?”同学们的掌声让她更加坚定学习语文的信心。
2.3评价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创造美。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教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别人的评价,从而学会自评、互评。笔者曾设计两种教学评价卡,一种是奖励卡,写上激励的话,用淡绿纸打印,奖励给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优良的同学。一种是批评卡,写上告诫的言语,用浅黄纸打印,发给那些犯错的学生,并让父母签字反馈。期末得绿卡多者给予表扬。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评价,要更加注重学生“学”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加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评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