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机关干部人群中的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为机关中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随机选取参加健康体检机关中30岁以上干部1453名,对高血压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等10个因素与高血压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血糖以及睡眠状况密切相关。结论:应从控制血糖、合理营养、保证睡眠以及降低BMI等方面入手,进行健康教育,有效降低机关干部群体中高血压的患病率。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5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危险的发病因素,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以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我国则呈明显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上升为突出表现[1]。本文对1453名机关干部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453名30岁以上机关干部,其中男905名,女548名,平均45.8±5.26岁。
调查方法:根据卫生部疾控司关于慢性病管理规范设计标准问卷,调查包括高血压家族史、饮食、吸烟、饮酒、锻炼、睡眠质量等相关数据;体检内容包括血压值、身高、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心率、血液生化指标等。
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分类标准[3]与《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规定[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对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单因素分析:1453名30岁以上机关干部中,高血压378例,患病率为26.0%,其中男257例,女121例。调查发现与高血压先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TC、TG、GLU、饮酒、睡眠质量、工作压力等,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心率、肝功能、吸烟、体育锻炼等因素不存在相关性。
Logistic二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与高血压有关的10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经逐步后退法(进入方程标准α=0.05,剔除标准α=0.1),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睡眠质量及GLU6个指标进入了回归模型。结果见表1。
讨论
血压升高可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脏扩大,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直接诱因,是心血管病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当患者的需要在115/75~185/115mmHg的范围内时,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严重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可增加1倍[5]。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为了对机关干部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调查了1453名机关干部,并对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TC、TG、GLU、饮酒、睡眠质量、工作压力等因素与高血压发生相关,其中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睡眠质量及GLU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患病率中,40~60岁为高血压的高发时期,60岁以上为最高;与田晓川[6]研究一致,在性别上,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机关干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有关。
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应用BMI来衡量肥胖程度可以避免不同身高对体质量的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大而增高,BMI>28时高血压患病率达到较高水平,提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机关干部群体中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7]。血脂和糖代谢异常是老年人高血压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最近,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形式的代谢紊乱,且合并代谢异常者的靶器官损害也较重[8]。因此,要想在高血压的病因学和临床控制方面取得突破,临床上就要重视导致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异常。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减轻体质量,摄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饮食,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纠正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国君.高血压患者抗小板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4):316.
2 Holmes E,Loo RL,Stamler J,et al.Human metabolic phenotype diversity andits association with diet and blood pressurre[J].Nature,2008,453(7193):396-40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病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5 郭静萱.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降压治疗新策略——降压达标降低心血管事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8):591.
6 田晓川.某军队院校干部健康体检高血压患病率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4):479.
7 祝之明.代谢性高血压——新的高血压类型及其面临的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8):604.
8 徐兴森,杨万涛,刘道燕,等.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及对心肾血管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11):894-898.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5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危险的发病因素,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以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我国则呈明显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上升为突出表现[1]。本文对1453名机关干部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453名30岁以上机关干部,其中男905名,女548名,平均45.8±5.26岁。
调查方法:根据卫生部疾控司关于慢性病管理规范设计标准问卷,调查包括高血压家族史、饮食、吸烟、饮酒、锻炼、睡眠质量等相关数据;体检内容包括血压值、身高、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心率、血液生化指标等。
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分类标准[3]与《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规定[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对高血压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单因素分析:1453名30岁以上机关干部中,高血压378例,患病率为26.0%,其中男257例,女121例。调查发现与高血压先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TC、TG、GLU、饮酒、睡眠质量、工作压力等,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心率、肝功能、吸烟、体育锻炼等因素不存在相关性。
Logistic二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与高血压有关的10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经逐步后退法(进入方程标准α=0.05,剔除标准α=0.1),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睡眠质量及GLU6个指标进入了回归模型。结果见表1。
讨论
血压升高可以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脏扩大,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直接诱因,是心血管病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当患者的需要在115/75~185/115mmHg的范围内时,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严重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可增加1倍[5]。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为了对机关干部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调查了1453名机关干部,并对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TC、TG、GLU、饮酒、睡眠质量、工作压力等因素与高血压发生相关,其中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睡眠质量及GLU是高血压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患病率中,40~60岁为高血压的高发时期,60岁以上为最高;与田晓川[6]研究一致,在性别上,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机关干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有关。
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应用BMI来衡量肥胖程度可以避免不同身高对体质量的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大而增高,BMI>28时高血压患病率达到较高水平,提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机关干部群体中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7]。血脂和糖代谢异常是老年人高血压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最近,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也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形式的代谢紊乱,且合并代谢异常者的靶器官损害也较重[8]。因此,要想在高血压的病因学和临床控制方面取得突破,临床上就要重视导致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异常。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减轻体质量,摄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饮食,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纠正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国君.高血压患者抗小板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4):316.
2 Holmes E,Loo RL,Stamler J,et al.Human metabolic phenotype diversity andits association with diet and blood pressurre[J].Nature,2008,453(7193):396-40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病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5 郭静萱.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降压治疗新策略——降压达标降低心血管事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8):591.
6 田晓川.某军队院校干部健康体检高血压患病率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4):479.
7 祝之明.代谢性高血压——新的高血压类型及其面临的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8):604.
8 徐兴森,杨万涛,刘道燕,等.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及对心肾血管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11):89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