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师的终极目标。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利用好教材,上好每一节课,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本文介绍了安庆市市级课题——《校本课程视角的县域传统野菜及其食用价值研究》课题组成员利用本地野菜资源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的具体实例,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野菜;校本研究;核心素养;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有特色的校本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展校本研究,笔者和课题组老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 本地野菜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简介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野菜常常是人们不得已时充饥用的食物。然而今天,人们对食品安全空前关注,吃的营养,吃的健康成为城乡居民的首选。野菜因无农药残留,生长环境通常无污染,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野菜虽然不是人工种植的,但很多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用途也十分广泛。我国700多种野生菜中,营养价值高、常见的有100多种。太湖县地处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南麓,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有丰富的野菜资源。据初步统计我县有50余种野菜。
学生们大都吃过野菜,耳熟能详的有很多:香椿、鼠曲草、苦菜、黄花菜、荠菜、水芹、蒲公英、车前草、鱼腥草、马齿苋等等。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野菜的采摘也变得十分普遍。很多学生随同父母在野外采摘过野菜,对于部分野菜的生长环境比较熟悉。但是本地有规模的野菜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是家庭作坊,生产流程基本上是传统的模式。大部分野菜资源仍在“沉睡”或被“践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太湖实在是一件憾事。
2 利用野菜资源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课堂探究活动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以植物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当地的常见野菜来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问题探讨”中提到的植物为水毛茛,这种植物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印象不深刻。笔者在课前请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准备好采摘标本时拍的不同形态蒲公英的照片,并介绍蒲公英的生长环境,让学生自主分析蒲公英叶片形态不同的可能原因。并且请兴趣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在野外选取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将其根刨出来,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的两段,把这两段根放在潮湿沙土中催芽后,移栽到装有沃土的花盆甲、乙中,甲盆放在向阳无风处,乙盆放在蔽阴有风处,结果甲盆蒲公英叶片叶大全缘,乙盆蒲公英叶片叶小有缺刻。請同学分析蒲公英叶形的不同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环境中蒲公英的叶片形态明显不同,从而得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更能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又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方式时,学生们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不是很清楚,难以举出很多实例。课本虽然提到杨、柳是雌雄异株植物,但是杨树在本地不常见,学生对柳树的印象也多停留于嫩叶,柳絮。很难有直观的雌株、雄株植物不同的印象。还有些习题提到菠菜,但是要区分菠菜的性别,最好是观察花序,这对于象牙塔中的高中生来说也很难见到。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展示了野外生长的刺儿菜的图片——雄株花序较小,雌株花序较大,差别一目了然。
3 利用野菜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补充,选择余地更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课外探究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有一个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笔者带领同学去花亭湖湿地公园调查鱼腥草的种群密度。虽然所有同学之前都去过花亭湖,但是都几乎没有注意过并不起眼的鱼腥草。大家根据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小组达成一致后取样计数,记录,估算出种群密度。不同小组发现不同环境中同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学生们对于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可能的解释,同学之间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调查结束后,老师请一些同学介绍自己对鱼腥草的了解,并拓展介绍鱼腥草属药食兼用植物,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作蔬菜食用。临床报道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发烧、肺癌、宫颈糜烂、肾病综合征、鼻炎、化脓性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让学生分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哪种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介绍荆州泽林农产品养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汪泽林种植鱼腥草,将鱼腥草制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饮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故事。)让学生们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提升社会责任感。
探究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只有教师不断积极主动开发可利用资源,才能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野菜;校本研究;核心素养;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有特色的校本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野菜资源,开展校本研究,笔者和课题组老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 本地野菜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简介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野菜常常是人们不得已时充饥用的食物。然而今天,人们对食品安全空前关注,吃的营养,吃的健康成为城乡居民的首选。野菜因无农药残留,生长环境通常无污染,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野菜虽然不是人工种植的,但很多野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用途也十分广泛。我国700多种野生菜中,营养价值高、常见的有100多种。太湖县地处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南麓,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有丰富的野菜资源。据初步统计我县有50余种野菜。
学生们大都吃过野菜,耳熟能详的有很多:香椿、鼠曲草、苦菜、黄花菜、荠菜、水芹、蒲公英、车前草、鱼腥草、马齿苋等等。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野菜的采摘也变得十分普遍。很多学生随同父母在野外采摘过野菜,对于部分野菜的生长环境比较熟悉。但是本地有规模的野菜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是家庭作坊,生产流程基本上是传统的模式。大部分野菜资源仍在“沉睡”或被“践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太湖实在是一件憾事。
2 利用野菜资源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课堂探究活动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以植物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当地的常见野菜来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问题探讨”中提到的植物为水毛茛,这种植物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印象不深刻。笔者在课前请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准备好采摘标本时拍的不同形态蒲公英的照片,并介绍蒲公英的生长环境,让学生自主分析蒲公英叶片形态不同的可能原因。并且请兴趣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在野外选取一株生长良好的蒲公英,将其根刨出来,在同一直根上切取相似的两段,把这两段根放在潮湿沙土中催芽后,移栽到装有沃土的花盆甲、乙中,甲盆放在向阳无风处,乙盆放在蔽阴有风处,结果甲盆蒲公英叶片叶大全缘,乙盆蒲公英叶片叶小有缺刻。請同学分析蒲公英叶形的不同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环境中蒲公英的叶片形态明显不同,从而得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更能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又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方式时,学生们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不是很清楚,难以举出很多实例。课本虽然提到杨、柳是雌雄异株植物,但是杨树在本地不常见,学生对柳树的印象也多停留于嫩叶,柳絮。很难有直观的雌株、雄株植物不同的印象。还有些习题提到菠菜,但是要区分菠菜的性别,最好是观察花序,这对于象牙塔中的高中生来说也很难见到。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展示了野外生长的刺儿菜的图片——雄株花序较小,雌株花序较大,差别一目了然。
3 利用野菜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补充,选择余地更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课外探究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有一个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笔者带领同学去花亭湖湿地公园调查鱼腥草的种群密度。虽然所有同学之前都去过花亭湖,但是都几乎没有注意过并不起眼的鱼腥草。大家根据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小组达成一致后取样计数,记录,估算出种群密度。不同小组发现不同环境中同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学生们对于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可能的解释,同学之间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调查结束后,老师请一些同学介绍自己对鱼腥草的了解,并拓展介绍鱼腥草属药食兼用植物,主要以嫩茎叶和地下茎作蔬菜食用。临床报道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发烧、肺癌、宫颈糜烂、肾病综合征、鼻炎、化脓性中耳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让学生分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哪种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介绍荆州泽林农产品养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汪泽林种植鱼腥草,将鱼腥草制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饮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故事。)让学生们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提升社会责任感。
探究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只有教师不断积极主动开发可利用资源,才能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