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群其人
著名相声演员,但已挂嘴六年。十五、六年前好“摄”,现如今以此为业。自《牛眼看家》出版,红遍祖国山河的架式,很让摄影人不服。凭什么摄影就这么容易,一不留神就玩出个“牛哥”。
不过,“牛哥”还就是“牛”。他拍摄有几十万张的名人照片;他一年?天拍遍天南地北;他能凭借自身的优势,把名不见经传的《名人》杂志,真办出了名;他策划出版的介绍赵丽蓉大妈专集《今天你笑了没有》,能让人笑着哭;《中国明星足球队内部档案》采访实录又让人哭完笑;他那双“牛”眼,还计划要看一系列的名人,中国的院士们,是他眼下正在注目的名人……
十五、六年前,我喜欢上摄影,拍这拍那,其乐无穷。
摄影瞬间的美让我着迷,她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荣辱,那么永恒地保留下来;她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性,那么地富有挑战的意味。
我熟悉影艺圈,这里自然成为我最初的摄影实践的领域。开始,大伙儿奇怪我老背着个相机;后来,如果我不背相机,他们倒以为我出了问题。所以,当人们对我有这样的认可之后,我眼中的那些名人都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别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普通人。吃饭一样用嘴,也不会拿着大顶走路。可以说,《牛眼看家》是我十多年拍摄我最熟悉生活的结果。
拍摄名人,我一直努力去进入他们的工作、生活、家庭,直至内心世界。我不追求唯美,注重的是情感、细节,因为只有这些能够感动我,因为只有从小入手、以情动人,人物的品格才能跃然纸上,作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眼下,我正拍摄的专题是《牛眼看院士》,中国有1000多个院士,我才拍了100多个。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有一个班子的人在进行这项工作。每次拍摄前,我都要熟悉被摄者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学科地位、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先读懂他们才可能与他们交流,并争取在交流中不经意地完成拍摄。他们不是演员,不具有表演的能力,因而越是导演化的拍摄,越显出虚假与尴尬。但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优秀的演员——自然、生动、独特、美好。摄影者调动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交流让他们回到日常生活的状态中,再去捕捉那些富有情节富有个性的瞬间。避免重复、讲求独特,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活本身,情感流动就是一个变化万千的摄影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我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一些尽可能生动、幽默、符合人物个性的文字说明,以图文互动的方式塑造人物个性,展示人物风采。在这里,首先是拍摄,拍摄时图像应当有趣味点,然后与文字结合产生新的趣味,以接近人物的特质。所以,我以为图片与文字的呼应,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交融的,相互提升的关系。它传递更多的信息、透露更深的思考。
拍摄这些科学的巨人,我深深地感到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说当初的选择,是从一个选题出发的话,现在,我真的是爱上了他们。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单纯,真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内心的那种职业的责任感常常油然而生——他们应当被更多的人了解,应当被更多地爱护,因为他们是社会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我拍每个院士大概20幅左右,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一二幅。片子与片子中的过程,现在是不发表的,但都是那些生活化的、细节化的、情绪化的图像。我想,这些照片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人文价值,在未来的岁月里是不可限量的。
摄影到现在,算起来时间也不短了,特别是这几年来,成天就是拍照,积累的优势,就逐渐地显示了出来。我可以就任何一个选题,从图片库里选择编辑成不同的样式,满足不同的需要。想起来,真不能小看积累。当年认为的一张废片,现在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或因编辑的意图而变得珍贵。望着这些“取之不尽”的名人之照,我总在想,做一件事只要持之以恒,收获就在明天。
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选择也不一样,但只要是你熟悉的热爱的事情,只要你不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且用脑子去拍,用激情去拍,用幽默之心去拍,瞬间就会成为永恒。
著名相声演员,但已挂嘴六年。十五、六年前好“摄”,现如今以此为业。自《牛眼看家》出版,红遍祖国山河的架式,很让摄影人不服。凭什么摄影就这么容易,一不留神就玩出个“牛哥”。
不过,“牛哥”还就是“牛”。他拍摄有几十万张的名人照片;他一年?天拍遍天南地北;他能凭借自身的优势,把名不见经传的《名人》杂志,真办出了名;他策划出版的介绍赵丽蓉大妈专集《今天你笑了没有》,能让人笑着哭;《中国明星足球队内部档案》采访实录又让人哭完笑;他那双“牛”眼,还计划要看一系列的名人,中国的院士们,是他眼下正在注目的名人……
十五、六年前,我喜欢上摄影,拍这拍那,其乐无穷。
摄影瞬间的美让我着迷,她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荣辱,那么永恒地保留下来;她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性,那么地富有挑战的意味。
我熟悉影艺圈,这里自然成为我最初的摄影实践的领域。开始,大伙儿奇怪我老背着个相机;后来,如果我不背相机,他们倒以为我出了问题。所以,当人们对我有这样的认可之后,我眼中的那些名人都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别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普通人。吃饭一样用嘴,也不会拿着大顶走路。可以说,《牛眼看家》是我十多年拍摄我最熟悉生活的结果。
拍摄名人,我一直努力去进入他们的工作、生活、家庭,直至内心世界。我不追求唯美,注重的是情感、细节,因为只有这些能够感动我,因为只有从小入手、以情动人,人物的品格才能跃然纸上,作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眼下,我正拍摄的专题是《牛眼看院士》,中国有1000多个院士,我才拍了100多个。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有一个班子的人在进行这项工作。每次拍摄前,我都要熟悉被摄者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学科地位、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先读懂他们才可能与他们交流,并争取在交流中不经意地完成拍摄。他们不是演员,不具有表演的能力,因而越是导演化的拍摄,越显出虚假与尴尬。但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优秀的演员——自然、生动、独特、美好。摄影者调动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交流让他们回到日常生活的状态中,再去捕捉那些富有情节富有个性的瞬间。避免重复、讲求独特,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活本身,情感流动就是一个变化万千的摄影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我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一些尽可能生动、幽默、符合人物个性的文字说明,以图文互动的方式塑造人物个性,展示人物风采。在这里,首先是拍摄,拍摄时图像应当有趣味点,然后与文字结合产生新的趣味,以接近人物的特质。所以,我以为图片与文字的呼应,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交融的,相互提升的关系。它传递更多的信息、透露更深的思考。
拍摄这些科学的巨人,我深深地感到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如果说当初的选择,是从一个选题出发的话,现在,我真的是爱上了他们。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单纯,真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内心的那种职业的责任感常常油然而生——他们应当被更多的人了解,应当被更多地爱护,因为他们是社会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我拍每个院士大概20幅左右,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一二幅。片子与片子中的过程,现在是不发表的,但都是那些生活化的、细节化的、情绪化的图像。我想,这些照片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人文价值,在未来的岁月里是不可限量的。
摄影到现在,算起来时间也不短了,特别是这几年来,成天就是拍照,积累的优势,就逐渐地显示了出来。我可以就任何一个选题,从图片库里选择编辑成不同的样式,满足不同的需要。想起来,真不能小看积累。当年认为的一张废片,现在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或因编辑的意图而变得珍贵。望着这些“取之不尽”的名人之照,我总在想,做一件事只要持之以恒,收获就在明天。
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选择也不一样,但只要是你熟悉的热爱的事情,只要你不仅仅用眼睛去看,而且用脑子去拍,用激情去拍,用幽默之心去拍,瞬间就会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