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是重庆文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文章从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宗旨、实践等三个方面对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
[作者简介]刘中胜(1971- ),男,四川邻水人,重庆文理学院技术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蒋礼文(1969- ),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216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71-01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新形势下,重庆文理学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教育环境、对象、内容、渠道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科学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并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胆革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办学理念催生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办学理念的深刻变化。2001年,学校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在体制转轨的探索过程中,学校上下对“学生”这一主体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是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顾客”。这一庞大“顾客”群体的满意度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校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先进办学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工作必须始终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就是在这一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被创造性提出,并大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的。
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终极目标
所谓“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规律,充分研究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期实现从封闭式教育观向开放式教育观的转变,从传统的防范型管理观向主动发展型管理观的转变,从传统灌输式育人观向目标导向式育人观的转变,为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基于此,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要以发展为核心要素,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践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
三、践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重庆文理学院在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指引下,大胆探索目标教育模型、素质培养体系、可视性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分阶段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新模型,确立学生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重庆文理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状况,设计出一套分阶段(学年)实施、按期限实现的目标教育指标,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分年级、分阶段的教育目标、实现途径、教育方法和评价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模型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坚持成效第一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泛,体现出了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特征。
2.构建大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新体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目标教育的要求,本着“确保基础,促进发展”的原则,为使学生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庆文理学院制定了《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实施办法》,构建起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体系。该体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和审美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储备,充分实现了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科学的成长指南。自《办法》实施以来,学生在文化、艺术、体育以及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3.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改革传统评价模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评价模式普遍存在的多种弊端,诸如评价目标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重庆文理学院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以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建构可视性评价机制。该机制在充分继承已有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更加注意引进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先进理念和现代方法,努力在评价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刚性评价指标与柔性的评价指标相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视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双记录单”为立足点,奠定可视性评价基础。学院在2004年建立了以诚信为本质,以可视性评价为目的的《诚信档案》制度,即取消了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鉴定表》,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的成长过程和消费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单》和《学生消费记录单》(简称“双记录单”)上如实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单”从思想政治素质、日常行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过级鉴定以及奖励与处分情况等六个方面,全面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学生消费记录单”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在校期间的支出来源、状况为基础,设计了学习培训、生活费及人际交往费用等14项具体消费项目,详细反映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状况。同时,为确保“双记录单”工作的有序实施和记录结果的真实有效,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握学生记录、班支委记录和辅导员记录等三个“记录环节”,严格班支委对学生记录真实性的审核、辅导员对班支委审核结果的审核、学生家长对学生消费记录的审核等三个“审核环节”。“双记录单”既是学生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家校沟通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准确评价学生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填写《思想品德鉴定表》的空洞和模糊,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得以清晰可视,把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实现了学生成长评价方式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的基础。
第二,完善多层次评价体系,建立可视性评价机制。学院在“双记录单”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学校对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学生对学校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对二级学院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校风巡视制度、学生工作督察制度和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来完成,评价内容包括各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团组织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结果与二级学院的奖惩挂钩;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来完成,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评优评奖、评职晋级、待遇等挂钩;学生对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维评价,通过学校开展“周末在线交流”、电子信箱、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制度、家校沟通、工作满意度测评、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进行,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通过以上多层次、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而系统地构建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确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建立了指标化的评价体系,运用了可视化的记录载体,实现了透明化的评价过程,借助了信息化的评价手段,导用了社会化的评价结果,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由一元到多元、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等六个方面的转变和突破,不仅评价过程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评价结果更加趋于准确和客观。
[参考文献]
[1]管向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04(6).
[2]李德全.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目标教育模[J].教育探索,2005(1).
[3]魏良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
[作者简介]刘中胜(1971- ),男,四川邻水人,重庆文理学院技术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蒋礼文(1969- ),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216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71-01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新形势下,重庆文理学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教育环境、对象、内容、渠道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科学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并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胆革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办学理念催生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
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提出,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办学理念的深刻变化。2001年,学校办学层次升格为本科,在体制转轨的探索过程中,学校上下对“学生”这一主体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是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顾客”。这一庞大“顾客”群体的满意度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校提出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先进办学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工作必须始终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就是在这一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被创造性提出,并大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的。
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终极目标
所谓“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规律,充分研究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期实现从封闭式教育观向开放式教育观的转变,从传统的防范型管理观向主动发展型管理观的转变,从传统灌输式育人观向目标导向式育人观的转变,为广大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和提供舞台,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工作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基于此,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要以发展为核心要素,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践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
三、践行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重庆文理学院在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指引下,大胆探索目标教育模型、素质培养体系、可视性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分阶段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新模型,确立学生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重庆文理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状况,设计出一套分阶段(学年)实施、按期限实现的目标教育指标,制定了《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分年级、分阶段的教育目标、实现途径、教育方法和评价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目标教育模型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坚持成效第一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泛,体现出了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特征。
2.构建大学生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新体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目标教育的要求,本着“确保基础,促进发展”的原则,为使学生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庆文理学院制定了《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实施办法》,构建起分阶段能力素质培养体系。该体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和审美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储备,充分实现了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科学的成长指南。自《办法》实施以来,学生在文化、艺术、体育以及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3.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改革传统评价模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评价模式普遍存在的多种弊端,诸如评价目标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重庆文理学院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以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建构可视性评价机制。该机制在充分继承已有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更加注意引进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先进理念和现代方法,努力在评价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刚性评价指标与柔性的评价指标相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视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双记录单”为立足点,奠定可视性评价基础。学院在2004年建立了以诚信为本质,以可视性评价为目的的《诚信档案》制度,即取消了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鉴定表》,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的成长过程和消费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单》和《学生消费记录单》(简称“双记录单”)上如实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单”从思想政治素质、日常行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过级鉴定以及奖励与处分情况等六个方面,全面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学生消费记录单”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在校期间的支出来源、状况为基础,设计了学习培训、生活费及人际交往费用等14项具体消费项目,详细反映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状况。同时,为确保“双记录单”工作的有序实施和记录结果的真实有效,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握学生记录、班支委记录和辅导员记录等三个“记录环节”,严格班支委对学生记录真实性的审核、辅导员对班支委审核结果的审核、学生家长对学生消费记录的审核等三个“审核环节”。“双记录单”既是学生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家校沟通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准确评价学生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填写《思想品德鉴定表》的空洞和模糊,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得以清晰可视,把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紧密结合,实现了学生成长评价方式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的基础。
第二,完善多层次评价体系,建立可视性评价机制。学院在“双记录单”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学校对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学生对学校以及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对二级学院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校风巡视制度、学生工作督察制度和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来完成,评价内容包括各二级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团组织工作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结果与二级学院的奖惩挂钩;二级学院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通过实施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来完成,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评优评奖、评职晋级、待遇等挂钩;学生对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多维评价,通过学校开展“周末在线交流”、电子信箱、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制度、家校沟通、工作满意度测评、用人单位调研等方式进行,评价结果作为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通过以上多层次、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而系统地构建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确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建立了指标化的评价体系,运用了可视化的记录载体,实现了透明化的评价过程,借助了信息化的评价手段,导用了社会化的评价结果,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由一元到多元、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等六个方面的转变和突破,不仅评价过程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评价结果更加趋于准确和客观。
[参考文献]
[1]管向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04(6).
[2]李德全.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目标教育模[J].教育探索,2005(1).
[3]魏良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机制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