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寻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 从我院2017年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隨机抽取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 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我们应学习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方法,以此来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1-082-02
缺血性脑卒中也被称为脑梗死,大约占脑卒中比例的80%,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坏死,失语、偏瘫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死率、致残率、发病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对于该疾病,除了针对性有效的治疗外,还需配以护理干预[1]。加强护理干预,可强化预后效果。本研究主张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并选取特定对象来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17年度治疗的急性脑梗死80例,基于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判定为急性脑梗死,且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48:32,平均年龄为(45.4±2.8)岁。本研究采取双盲筛选法将所选取的病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相关资料之间差异较小,不会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基于病房护理规定及患者病情治疗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严格遵照医嘱。观察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操作为:①第1天: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对患者的心理现状予以了解,并将急性脑梗死有关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形成相互信赖、和谐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同时,对患者血糖、血压、心电予以动态监测,并加强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过敏史与疾病史了如指掌。②第2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接受相关检查,并告知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并提醒其相关注意事项。因患者卧床休养,护理人员还应对其肢体进行按摩,并鼓励患者参与功能锻炼,帮助患者翻身,优化生活品质,促使其早日痊愈。③第3~6天:加强知识宣教,引导患者全面认识疾病。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嘱咐患者家长应为其准备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得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针对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可留置鼻饲管。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勤于协助患者翻身,并告知其合理用药,鼓励其参与适量的运动锻炼。④第7天至患者出院前:定时定期评估患者病情,鼓励其尽早开展吞咽功能、运动锻炼,并基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疾患,严格贯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理念,不得过于心急。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出院后应对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嘱咐其戒烟戒酒,养成低盐的习惯,尽量多摄入粗纤维的食物,确保大小便通畅。鼓励患者每天参与有氧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得少于半小时。出院后一旦感觉到异常症状,应迅速就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Fugl-Meyer 评分、ADL评分、MMSE 评分进行统计,其中采用运动功能量表评价Fugl-Meyer 评分;采用 Bathel 指数[2]评价ADL 评分;采用简易智能量表评价MMSE评分。以上三种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状态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统计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患者例数用n表示,临床指标、Fugl-Meyer 评分、ADL评分、MMSE 评分用均数( )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是传统护理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强化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注重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则是根据规范化的医嘱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护理重点模糊,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所以难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精心的护理服务。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则是明确护理计划,基于患者疾病情况实施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其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这一护理方式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冰.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6):266—267.
[2]金淑君, 吴祥女, 王颖. 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9):89—9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1-082-02
缺血性脑卒中也被称为脑梗死,大约占脑卒中比例的80%,是由于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坏死,失语、偏瘫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死率、致残率、发病率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对于该疾病,除了针对性有效的治疗外,还需配以护理干预[1]。加强护理干预,可强化预后效果。本研究主张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并选取特定对象来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17年度治疗的急性脑梗死80例,基于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判定为急性脑梗死,且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48:32,平均年龄为(45.4±2.8)岁。本研究采取双盲筛选法将所选取的病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相关资料之间差异较小,不会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基于病房护理规定及患者病情治疗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严格遵照医嘱。观察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操作为:①第1天: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对患者的心理现状予以了解,并将急性脑梗死有关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形成相互信赖、和谐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同时,对患者血糖、血压、心电予以动态监测,并加强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过敏史与疾病史了如指掌。②第2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接受相关检查,并告知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并提醒其相关注意事项。因患者卧床休养,护理人员还应对其肢体进行按摩,并鼓励患者参与功能锻炼,帮助患者翻身,优化生活品质,促使其早日痊愈。③第3~6天:加强知识宣教,引导患者全面认识疾病。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嘱咐患者家长应为其准备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得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针对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可留置鼻饲管。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勤于协助患者翻身,并告知其合理用药,鼓励其参与适量的运动锻炼。④第7天至患者出院前:定时定期评估患者病情,鼓励其尽早开展吞咽功能、运动锻炼,并基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疾患,严格贯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理念,不得过于心急。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出院后应对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监测,嘱咐其戒烟戒酒,养成低盐的习惯,尽量多摄入粗纤维的食物,确保大小便通畅。鼓励患者每天参与有氧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得少于半小时。出院后一旦感觉到异常症状,应迅速就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Fugl-Meyer 评分、ADL评分、MMSE 评分进行统计,其中采用运动功能量表评价Fugl-Meyer 评分;采用 Bathel 指数[2]评价ADL 评分;采用简易智能量表评价MMSE评分。以上三种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状态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统计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患者例数用n表示,临床指标、Fugl-Meyer 评分、ADL评分、MMSE 评分用均数( )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是传统护理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强化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注重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则是根据规范化的医嘱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护理重点模糊,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所以难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精心的护理服务。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则是明确护理计划,基于患者疾病情况实施针对性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其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Fugl-Meyer 评分、ADL 评分、MMSE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实了临床护理路径这一护理方式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冰.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6):266—267.
[2]金淑君, 吴祥女, 王颖. 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