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前语文课存在的弊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823285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但是由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足,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时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足,对我国的国情了解不够,以致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动的教育实践的支撑。语文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意味,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那么,当前的语文课堂,究竟有哪些弊端呢?
  一、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假如我们平日的阅读课不管是哪个类型的课文都采用逐段讲读的方法、固守固定的模式,那么教师就是在“复制”文本,再粘贴给学生。特别是一些教师死盯着“教参”不放,视其为真理,势必使课堂缺乏创新的空间、创造的土壤,必然呈现出一种“冷清”的思维流动,学生乏味在所难免。
  二、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线”。这种课往往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一些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过分注重思想意义的挖掘,议论过多,脱离文本,久而久之,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会因此慢慢地失去。
  三、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文字训练。有的课文本来读读学生就懂,一些教师非用课件演示一下,显得画蛇添足。有的课课件繁杂,一到咬文嚼字的时候,一些教师就用课件演示代替,这当然就没有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课外资料充斥课堂。一些教师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各种资料取代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有些课让学生离开书本探究从网上得到的一些似懂非懂、深奥难学的科学知识。
  五、轻视讲解、轻视分析,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当然,这种提法是完全正确的。那么,是不是教师就不能去分析、去理解了呢?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说:我们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说明合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作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所以,分析要适时,不宜处处分析,尽可能以读或其他个体的言语实践取代。
  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一些教师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有的学生趁机说话、打闹,有的干脆是老豆角子——干闲着了。这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个人还没有考虑好,又如何去讨论呢?学生也没有了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这样的课堂上难以产生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这又怎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七、忽视默读能力培养。学生不可能读尽天下的好书,但我们应该承认,默读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阅读的快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成人,他们在读书时大多就是采用默读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其中当然包括默读方法。同时也提出:“多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教学建议。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却被教师们忽视了,犹如水中浮萍,未落在实处。教师一味追求“书声琅琅”之风呈蔓延之势。由于默读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不出声,这一点对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就会使课堂变得“冷清”。再加上学生默读的技能缺乏训练,速度不便控制,所用时间参差不齐,效果自然不便检查,教师们便逐渐淡化了这种阅读方式。即使训练了,也是语文课堂“静动结合”的需要。归根到底,是教师过分关注出声的朗读制造的音响效果和浓烈的“读书氛围”,而忽视了默读较之出声读,在速度、阅读量和供读者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优势。
  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插秧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自觉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每一个语文课堂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永远散发语文的独特的芳香。
其他文献
一般来讲,作文的思维过程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过程。顺向思维就是顺着命题者或材料的原意构思文章,中规中矩,不旁逸斜出;而逆向思维则是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构思作文,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的“反弹琵琶”。  毋庸置疑,“反弹琵琶”容易出新,可以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其实“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运用在作文中的一个形象说法,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都不乏这种逆向思维。  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
摘 要:青少年的性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正常成长及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性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并逐渐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主观的个人原因。对性犯罪的预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 性犯罪 性心理 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现象日渐严重,犯罪年龄越来越小,案情越来越复杂,这已成为严
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各门类文化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彼此相关联。在我国古代其中有四个朝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与音乐有关--春秋诗经、西汉乐府、宋词和元曲,它们都是用歌声唱出来的音乐文学作品。音乐与文学不分开,就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们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割离,音乐便会失去真正的美,失去其真正的魅力。因此注意把音乐与有关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
摘 要:英语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输入是最重要的。本文首先论述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就输入什么及怎样输入作了探讨,然后分析了如何使语言输入变成语言吸收,最后讨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输入 语言吸收 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输入( Input) 对于外语习得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研究人员和语言教师的认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Krashen 的i 1 理论。
摘 要: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研究的重点工程,尤其是现在许多高校合并之后,如何建立一个便利、快捷的管理体系更是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多校区 学生管理 改革 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高校合并、建设新校区等方式进行办学实践。虽然多校区办学对扩大办学规模、整和办学资源、提高办学及科研
[摘 要]大学章程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而教师权利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维护和保障,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本文在分析教师权利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章程对其维护和保障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教师权利;大学章程;维护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29 — 02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设一支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的问题和培养学生求解问题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VB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能力    VB程序设计是大多高校必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校,VB也针对绝大多数院系开课。但由于课程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对程序设计畏惧、对程序设计思想不理解等诸多原因,导致VB课程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几年的VB基础教学,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摘 要:当前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只有培养出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种就业趋势的影响下对中职课程改革提出的的方向性要求。  关键词:学生中心 能力本位 礼仪 实践教学    自1979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部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点明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到底问题何在?对策何在呢?笔
摘 要:在我国,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自身的责任以及社会、家长对课程的期望,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增强政治课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框架模式是加强青少年德育建设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