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距离 创设整体美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是人类活动中理性、情感交织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面对一群尚未成年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呢?这需要合适的理论指导。
  19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个审美概念。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是人们面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时,摒弃或抑制原先功利的、伦理的、实用的想法, 而采取的一种空明宁静、实事求是的心态”。审美者与事物之间总是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布洛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在海上朦胧的雾气中,游客满耳都是警告的钟声、船员手忙脚乱的走动声以及船上乘客的喧嚷,甚至是叫骂声,人们就会时时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和谐美妙的审美体验的,反而是那些远远站在岸上看风景的人却拥有着观赏美景的心情。因为船工眼中的海雾是危险的前提,游客眼中的海雾是混乱的前提,船工和游客身在其中,只是感受到危险和混乱,无法像岸上看风景的人那样感受到海雾的浪漫。所以,对事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是审美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堂关注于健康的审美情趣,就必然会涉及审美的基本规律问题,许多课文的解读如果不注意心理距离的把握,往往就会歪曲写作的本意。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一段话:“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这段话描写了山区学校的自然和谐之美。如果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同学们读课文”上,忘记带领学生构筑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学生往往就会把课文中的好句子世俗化、庸俗化,把句子理解成小动物们也爱读书,也想来读书。
  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心理距离理论呢?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是否拥有一个让学生感到有审美情趣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能否产生健康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课堂上,心理距离要在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把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在安静中放下任何与课堂整体无关的自身感受,如暂时忘记和其他同学愉快的交谈或者不愉快的争吵,暂时忘记教室里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把感官体验清空后放到教师所提供的课堂引导上来。教师或是想办法让学生像坐禅一样的入定几分钟,或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导入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是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要把心理距离适当地拉开,教师的情绪往往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认识。上课前,教师就应该通过礼貌用语和严肃尊重的态度来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开始了,而不是纠结于自己这节课是否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讨好教师和家长,许多教师也往听话方面引导学生,其结果是,这样的学生或者是在家里、学校两个样子,或者是失去了自身人格的独立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尊重而不盲从,亲切而不陌生,我们不要放弃任何可以肯定学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是要把握好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任何的课文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整体性和情感整体性,课文是一个审美整体,分析课文细节只是过程,让学生能够站在比课文高的地方整体俯瞰课文,才能够给学生审美体验。这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审美体验的重点。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为例,大多数教师都会明白,要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可是,应该怎么感受、怎么培养呢?这就需要一个明确的整体意识。按照段落分析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是容易从具体的词语中找到方法的,但是,要学生真正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好就需要教师把山和水相结合的画面作为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桂林山水的最大特点就是小圆山、玉带水,远望朦胧,近看苍翠,甚至教师可以出示几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作为选择题来考验学生是否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认识。比如,同时出示云南的石林山水画、桂林山水画、描绘黄山或者庐山的山水画。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桂林山水有整体的审美体验,就会对桂林山水这种独特的景观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再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理解了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描写细节以后,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与课文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把男青年的勤奋、他画的鱼的栩栩如生、人们静默不语地围观、大家的赞美放到一个整体里想象,就会发现,虽然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对男青年的赞美,但是整体情感上却表现的是男青年画鱼时公园里那种大家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之情。这样的文章,情趣微妙,意境美好。
  语文教学中心理距离的论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方向,这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自身的审美意识,如果我们能够广泛运用到教学指导上,将对语文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
针对地球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的事实,结合《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化物拟人,巧导入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配合课件整合教材,融音、像、动画教学一体,边说边议,从课内走向课外,转变课型,引导主题演讲,学生在“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只有一个地球》是以说明为主的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环保性教材。文章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等方面告诫人们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但是
有效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开拓性的思考行为,在现代新课程的标准中具有鲜明的存在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共同发展。  一、有效教学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数学,它对于生活的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和谐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由于本词描写的是古代一个小山村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很远,再加上学生对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的人生境遇等情况不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协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些教学媒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气氛“活”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丰碑》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再现课文背景,激活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巧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略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想象正处于萌芽阶段,5-6岁儿童的想象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目的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因此,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
接受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将所要掌握的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探究学习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展开自主合作的阅读探究,从而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探究学习是作为建立在对接受学习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形式和理念,它有许多方面优于接受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是否一味地追求探究学习,就能达到有效的目标呢?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苏教版第三册第15课《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促进其终生发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要求  学习《守则》《规范》,让学生逐条理解
构建高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减负增效的需要。作为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怎样构建高效课堂,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动的情境、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色彩呢?现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做到“三个精心”  1.精心备课  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精心备课,要科学把握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如怎样设置教学情境,怎样引入新课,怎样安排作业设计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而音乐则是人的声音与语言的结合。所以说,音乐歌曲也是一种语言,它能激发人的情感,活跃人的思维。从生理上看,当我们舒舒服服坐着听音乐时,不但会感到身心特别松弛,而且还会有非常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时候,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形成,丰富的联想在奔驰,创造力在活跃。人在这种状态中学到的知识记忆会特别牢固、持久。从心理上看,唱歌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由于歌曲悦耳、动听,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