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斗争精神是百年大党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发扬斗争精神是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重要保证。从理论维度看,斗争是应对矛盾挑战的重要方法;从历史维度看,斗争是党领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现实维度看,斗争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斗争精神 改革发展 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斗争精神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党领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要运用好斗争精神这一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就要从理论、历史、现实维度把握好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从而成功应对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磨难和挑战。

理论维度:斗争是应对矛盾挑战的重要方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生机活力、绿树常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种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内在蕴含着革命性的斗争精神。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书斋里的学问、僵死的教条,而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地与僵化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作斗争,要不断在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不同的矛盾,正是在这些不同矛盾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中,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人类历史亦是如此,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彼此对立甚至相互冲突,在相互斗争中此消彼长,旧的矛盾得到解决,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既然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就要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必须指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不是要求一味斗争、盲目斗争,不是没有任何妥协、让步和合作的势不两立,而是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既有斗争也有妥协。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要坚决进行斗争、寸步不让;在无关紧要的具体问题上,要灵活处理。一方面,要在斗争中求团结。斗争和团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处于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斗争是实现团结的手段,没有斗争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团结,而一味的斗争只会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而有效的斗争,才能够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也才能够得到强大对手的尊重,从而达到通过斗争促进和谐、合作和共赢的目的。伟大革命必须通过不懈斗争才能够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够造就。另一方面,斗争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斗争的辩证法,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在斗争过程中既统揽全局,又兼顾各方;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选择合适的斗争方式,又把握正确的斗争火候;既有坚持原则不动摇,也有具体策略的灵活机动。

历史维度:斗争是党领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斗争的历史。斗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直面社会重大风险考验和惊涛骇浪的百年征程中生成的,是党领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早已成为融入血液的红色基因。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28年,相继发动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武装斗争,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最终为劳苦大众打下了一片新天地。这期间,党的事业曾面临无数次艰难和挫败,但中国革命最终能够转危为安,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彻底的革命和视死如归的斗争,靠的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伟大斗争精神。这一时期的斗争精神主要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些精神养料的滋养以及具体的革命实践,我们党带领人民跨过一个又一个坎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靠的是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社会现实,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伟大斗争。从抗美援朝战争到土地改革,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到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再到进行各项社会改革,毛泽东同志时刻提醒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发扬斗争精神,他指出:“要在斗爭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这一时期的斗争精神主要表现为“英勇作战、攻坚克难”的抗美援朝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的北大荒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带领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最终实现了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日后的“富起来”“强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靠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从取得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到维护东南亚地区战略平衡与安全,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到战胜非典疫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从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到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等,我们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斗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勇无畏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正是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斗争精神,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斗争勇气,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篇章。

现实维度:斗争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梦想的实现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虽然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贫富差距缩小、环境问题治理、腐败现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因为成就而懈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继续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戮力同心、埋头苦干,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永葆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使中国发展、稳定、富裕、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这四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得来的,是从近代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得来的,是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得来的,是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之路,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找到一条好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不但要坚持走,还要走好。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总是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舆论,甚至有些人直接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还有那些针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成就的问题而提出的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言论,歪曲丑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史的言论,全面否定党的领袖人物的历史功绩的言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同一切否定、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作斗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开辟中国发展进步的新天地。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永葆斗争精神。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在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有限的资源汇集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保证了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有效调节政治经济等重大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保证公平正义原则目标的具体落实,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一方面,虽然党这个核心领导力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却始终伴随着是否应该坚持党的领导的争论,比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论。因此,切实推进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就必然要完善党的领导,而要完善党的领导就必然要全面从严治党,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存在的各种顽瘴痼疾开刀,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我们党敢于直面矛盾、不回避问题、敢于斗争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因此,切实推进伟大斗争,必须完善党的领导,同一切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行为作斗争。
  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要永葆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的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就决定了我们要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一方面,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要触碰一些人的“奶酪”。这要求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固疾开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伟大斗争表现为速度上的高速增长与中高速增长之间的斗争;发展理念上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简单粗放之间的斗争;发展方式上的规模速度型与质量效率型的斗争;结构调整上的增量扩能为主与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斗争;发展动力上的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与依靠创新驱动之间的斗争;等等。另外,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因此,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
  应对一系列现实的重大风险考验,要永葆斗争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风险,他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一方面,当下中国社会各种风险源、风险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社会风险有演变成一个风险综合体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伟大斗争,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所以很多人的风险意识淡薄,在一般人的理念中各种风险离我们很远。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忧患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风险警觉。面对未来征程上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积极主动,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各种形式的风险的准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风险考验和艰难困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要充分认识到伟大斗争的长期性、艱巨性和复杂性,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把准斗争方向,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应对和处理一切磨难和挑战,在斗争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翁玮峤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意义和必要性出发,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合适的研究方法。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特别是时政新闻,随着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希望通过时政新闻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对时政新闻报道在时效性和内容的多元化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新闻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融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把握融媒体时代的特征,提高时政新闻的创新点,严格把控新闻内容质量和时效性,让新人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活。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情况进行浅析,同时提出相对应的创新策略及建议。
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美育,能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成功塑造形体美,加深对美的体验、感悟与欣赏。同时,美育的渗透,能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审美素质,使他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将针对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具体渗透策略展开详细阐述,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021年,贵州省妇联“小桔灯”亲子阅读推广项目结合全国妇联亲子阅读工作安排,聚焦建党百年,以“颂百年风华传红色基因”为活动主题,推出“小桔灯·我讲故事给党听”“小桔灯·红色家书诵读会”,同步推出强调亲子阅读爸爸不缺席的“幸福家”和爸爸妈妈共阅读活动。
在当代美术史上,周思聪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她的绘画风格由写实主义向表现型风格转变,绘画成就得 到了升华,成为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表现型风格绘画也恰恰是当代幼儿国画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典范。
期刊
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形象的塑造关乎着优质学生的流动,通过对高校形象概念及意义的认知和审视、高考受众人群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思考和探究高考择校与高校形象建构间的潜在关系,有利于因地制宜、因利造势地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高校形象展示平台,从而为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提供方法指导和路径支持。
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高校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寻找更好帮助学生学习舞蹈的教育方式方法。舞蹈课程不是一般的文化课和体育课,这是一种极具艺术感知力的艺术学科,始于兴趣,忠于热爱,近年来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激发着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也在寻找更好的方式提升学生,这时候启发式教学进入了舞蹈教师的眼睛,对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感知力,艺术表现力等等开展有序的教学。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在我国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新形势下,如何调动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积极性,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及实现事业单位发展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激励机制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
2021年4月29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风和日丽。由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阿拉善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承办的2021年春季第四届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节暨交易博览会在阿拉善左旗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隆重开幕。阿拉善左旗人大主任司俊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丽葵分别致辞。阿拉善盟人大工委主任王维东宣布2021年春季第四届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节暨交易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