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进入语言创造的美的境界,学习作者的审美经验,使学生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提高审美心理素质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受到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作用
朗讀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学会“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些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丰富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语文之美,美在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人文美。走出课堂,同学们应积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都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产生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问题,将范文的语言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丰富语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效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实质就是在读中学写,仿照每一篇优秀的篇章,完成一个小练笔,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习作结构的模型,见到一个题目,他首先想到的是确定中心,即写作目的,然后选取材料,再从大脑这一存储器里搜索类似的例文,如此一来,一篇文章轻而易举地写成。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量的增加,存储知识的积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越来越高。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就以校园的“鲜花翠柏”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排比句式练笔,学生这样写道:“校园的花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校园的花真艳啊,艳得像画家的调色板,五彩缤纷;校园的花真香啊,香得蜜蜂和蝴蝶像醉了似的,停在花蕊上久久不肯离去”,真让人感觉仿佛步入天使乐园一般。”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再写文章就能将这些小片段扩展成较大的片段,相关片段组合起来,稍加连缀和修饰,就成了一篇文章。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庶民.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3]李良劲.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作用
朗讀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学会“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些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丰富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语文之美,美在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人文美。走出课堂,同学们应积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都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产生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问题,将范文的语言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丰富语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效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实质就是在读中学写,仿照每一篇优秀的篇章,完成一个小练笔,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习作结构的模型,见到一个题目,他首先想到的是确定中心,即写作目的,然后选取材料,再从大脑这一存储器里搜索类似的例文,如此一来,一篇文章轻而易举地写成。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量的增加,存储知识的积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越来越高。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就以校园的“鲜花翠柏”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排比句式练笔,学生这样写道:“校园的花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校园的花真艳啊,艳得像画家的调色板,五彩缤纷;校园的花真香啊,香得蜜蜂和蝴蝶像醉了似的,停在花蕊上久久不肯离去”,真让人感觉仿佛步入天使乐园一般。”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再写文章就能将这些小片段扩展成较大的片段,相关片段组合起来,稍加连缀和修饰,就成了一篇文章。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庶民.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3]李良劲.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