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并且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数最大的国家。众多的老年人以及由他们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急需社会关注、研究、解决。本文将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作为解决路径之一,并分析研究了此路径的实施障碍和改进对策。本文以缓解社会问题和为社会实际服务为宗旨。
关键词: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对策
一、社会人口情况简析
至2013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1]。按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并且老龄化趋势一直呈上升状态,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办公室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于2020年将达到16.6%,于2030年将达到23.3%,可见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严峻、复杂的问题。
一是老年人个人问题。这里主要是指老年人由于身心等各种主客观负面原因引起的问题,促使其难以融入现代化社会生活,导致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如意。
二是老年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上表现为众多的老年人口促使劳动力的缺失,从而影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社会公共基础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老龄化导致医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紧缺;在社会秩序方面表现为老人碰瓷、老人被诈骗等多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引发社会道德的滑坡,社会秩序不稳定等。
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以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老年人学会继续积极地适应社会成为必不可少的解决途径之一,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继续社会化。
二、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障碍
1、继续社会化的含义
继续社会化是社会化的类型之一,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2]而老年时期就是继续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
相比青少年时期有长辈、家庭、学校可以依靠,成年时期通常需要独自面对就业、婚姻、子女、疾病等过程,对个人而言,继续社会化可以促进人更好的面对成人后的问题,更完美的融入社会生活,甚至可以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社会而言,人们较好的继续社会化无疑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扫除一些可能发生的障碍,使社会能更顺利的前进。从各方面来说,继续社会化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个人障碍
其一,生理机能退化。
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大脑具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是实现人类社会化的生理基础。而老年人的大脑等身体硬件、软件功能会有不可避免的下降。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身体机能却日渐萎缩,继续社会化确实会更困难。
其二,负面的心理因素。
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就是老年期,而在此阶段人会总结自己的一生,以求得一个满意的解释,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就会陷入绝望之中,引发负面情绪[3]。退休后的人,由于社会价值削弱了,社会地位降低了,身体机能退化了,以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变得吃力、困难,从而在自尊等方面受到了伤害,进而引发负面情绪。当今社会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核心家庭的类型,由于多年计划生育的实施,造成组成新家庭的两位子女需要赡养照顾四位老人,这导致了经济能力不够,精神力量缺失等缺点。老人不能得到家庭中亲人的充分的关心和照顾,甚至由于经济原因生活不能温饱等,退休后交往圈子也变小了,交流和倾诉对象也减少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导致老年人习惯于封闭自己,停止继续社会化,最后就脱离社会了。
3、社会障碍
其一,支持政策的缺失。
关于如何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方面的政策很少,国家有关人文社会的政策是相对缺失的,尤其是有关精神文化层面的。近几年国家主要着力在经济上帮助退休老人安度晚年,如养老政策,退休政策等,但却忽略了其社会价值。事实上很多老年人不舍得或者是根本不会合理使用退休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依旧很贫瘠。
其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缺失。
庞大的老龄人口使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十分紧缺。类似的物质基础的缺失使老年人无暇顾及与社会的融入情况是否良好。老年活动中心少之又少,使退休后脱离集体生活、交往圈子缩小了的老年人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催化老年人被动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
其三,科技更新迅速,关爱老人与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宣传少。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出行、购物、娱乐等。这对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关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和刚就业的人群,而关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研究却很少,但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却很严重。
三、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对策
1、推进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用一句俗语表达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不断自我更新的社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仍然不落后。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也是需要继续学习的,而且需要一个与传统学校制度不一样的教学制度。
老年人终生教育可以通过建立老年大学来实现。老年大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新回到集体生活,扩大交往范围,还可以使老年人获得知识,树立自信、自尊,以乐观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据新华网2015年1月26日“中国多地出现老年大学‘入学难’困局”一文中的资料指出目前中国总计约有5万所老年大学,在校生近600万。而我国有近2.1亿老年人,可见这里面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调。所以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老年人大学的建设,保证每个城市的老年大学的数量。同时,原有的老年大学和将要建设的老年大学都需要被明确的规章、制度指导约束。如鼓励老年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推进有关“养生保健”、“服务社会”、学电脑、学手机等实用型的教学内容,开展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艺娱乐活动。老年大学和常规学校不同,我们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来处理实际问题。 2、政策支持
老年人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并且也愿意再就业。根据2005年1%人口调查结果,全国有2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仍在继续工作○1。可见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愿意再就业。
老年人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劳动力。老年人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文化,促进老年人从事文化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可以收获较好的成果。因此,国家可以出台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首先,降低一些工作的年龄门槛,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其次,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制定符合老年人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最后,要坚定地实施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老年人依旧能够自食其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家需要加大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关注。但是,政府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唯一的“责任人”,其负担沉重且不可持续[4]。公共基础设施全权由政府负责,加重了政府的资金和管理负担,并且这种效率肯定是低下的。面对一个老龄化严重且全面开放“二胎”后即将迎来“婴儿潮”的社会,政府的负担无疑会更加艰巨。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城市试点,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开设“公私合营”的创新局面,将经营权适度地下放给更有活力的私营企业,让公共基础设施充满新的动力。
社会要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文化上做宣传,科研上做研究和探讨,使老年人真正受到重视和关注,发掘其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一份子。如积极鼓励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社区和乡村中发挥创新精神,做好宣传工作等。
3、志愿者组织的辅助
志愿者要及时关注并开展有关活动来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
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可以为其提供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优良品德,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完善其人格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受教育程度高,是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可以有力的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
志愿者组织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仍需形成系统的运作方式。
第一,志愿者们要定期进行有关老年人知识的规范培训,保证志愿者的高素质、高水准。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去进行志愿服务,错误的志愿服务不仅会抹黑志愿者组织的形象也会误导、挫伤老年人的感情。
第二,志愿者活动要长期、持续,不能停于形式主义。志愿者组织可以和老年人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互帮互助的桥梁,真正做到服务大众。一次、两次的志愿服务不是灵丹妙药,老年人不可能一下子变得乐观积极、善于学习,志愿者要策划有关“谈心”、“文艺活动”、学上网等对于老年人有益的活动,并分阶段进行,与老年人形成长期的接触和联络。
第三,建立志愿者奖励机制。虽然志愿组织是以无偿奉献为宗旨的,但是适当的名誉和资金奖励可以激励志愿者们更积极的投入志愿活动,也能鼓励更多人投入志愿者行列。
注释:
○1资料来源于国务院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的有关数据。
参考文献:
[1]符琼.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3;525(5):144-5.
[2][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119.
[4]丁兆君.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372:79-83.
关键词: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对策
一、社会人口情况简析
至2013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1]。按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并且老龄化趋势一直呈上升状态,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办公室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于2020年将达到16.6%,于2030年将达到23.3%,可见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严峻、复杂的问题。
一是老年人个人问题。这里主要是指老年人由于身心等各种主客观负面原因引起的问题,促使其难以融入现代化社会生活,导致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如意。
二是老年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上表现为众多的老年人口促使劳动力的缺失,从而影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社会公共基础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老龄化导致医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紧缺;在社会秩序方面表现为老人碰瓷、老人被诈骗等多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引发社会道德的滑坡,社会秩序不稳定等。
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以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老年人学会继续积极地适应社会成为必不可少的解决途径之一,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继续社会化。
二、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障碍
1、继续社会化的含义
继续社会化是社会化的类型之一,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2]而老年时期就是继续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
相比青少年时期有长辈、家庭、学校可以依靠,成年时期通常需要独自面对就业、婚姻、子女、疾病等过程,对个人而言,继续社会化可以促进人更好的面对成人后的问题,更完美的融入社会生活,甚至可以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社会而言,人们较好的继续社会化无疑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扫除一些可能发生的障碍,使社会能更顺利的前进。从各方面来说,继续社会化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个人障碍
其一,生理机能退化。
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大脑具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是实现人类社会化的生理基础。而老年人的大脑等身体硬件、软件功能会有不可避免的下降。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身体机能却日渐萎缩,继续社会化确实会更困难。
其二,负面的心理因素。
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就是老年期,而在此阶段人会总结自己的一生,以求得一个满意的解释,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就会陷入绝望之中,引发负面情绪[3]。退休后的人,由于社会价值削弱了,社会地位降低了,身体机能退化了,以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变得吃力、困难,从而在自尊等方面受到了伤害,进而引发负面情绪。当今社会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核心家庭的类型,由于多年计划生育的实施,造成组成新家庭的两位子女需要赡养照顾四位老人,这导致了经济能力不够,精神力量缺失等缺点。老人不能得到家庭中亲人的充分的关心和照顾,甚至由于经济原因生活不能温饱等,退休后交往圈子也变小了,交流和倾诉对象也减少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导致老年人习惯于封闭自己,停止继续社会化,最后就脱离社会了。
3、社会障碍
其一,支持政策的缺失。
关于如何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方面的政策很少,国家有关人文社会的政策是相对缺失的,尤其是有关精神文化层面的。近几年国家主要着力在经济上帮助退休老人安度晚年,如养老政策,退休政策等,但却忽略了其社会价值。事实上很多老年人不舍得或者是根本不会合理使用退休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依旧很贫瘠。
其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缺失。
庞大的老龄人口使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十分紧缺。类似的物质基础的缺失使老年人无暇顾及与社会的融入情况是否良好。老年活动中心少之又少,使退休后脱离集体生活、交往圈子缩小了的老年人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催化老年人被动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
其三,科技更新迅速,关爱老人与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宣传少。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被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出行、购物、娱乐等。这对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关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和刚就业的人群,而关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研究却很少,但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却很严重。
三、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对策
1、推进终生教育
终身教育用一句俗语表达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不断自我更新的社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仍然不落后。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也是需要继续学习的,而且需要一个与传统学校制度不一样的教学制度。
老年人终生教育可以通过建立老年大学来实现。老年大学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新回到集体生活,扩大交往范围,还可以使老年人获得知识,树立自信、自尊,以乐观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据新华网2015年1月26日“中国多地出现老年大学‘入学难’困局”一文中的资料指出目前中国总计约有5万所老年大学,在校生近600万。而我国有近2.1亿老年人,可见这里面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调。所以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老年人大学的建设,保证每个城市的老年大学的数量。同时,原有的老年大学和将要建设的老年大学都需要被明确的规章、制度指导约束。如鼓励老年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推进有关“养生保健”、“服务社会”、学电脑、学手机等实用型的教学内容,开展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艺娱乐活动。老年大学和常规学校不同,我们要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来处理实际问题。 2、政策支持
老年人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并且也愿意再就业。根据2005年1%人口调查结果,全国有27.5%的60岁以上老年人仍在继续工作○1。可见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愿意再就业。
老年人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劳动力。老年人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文化,促进老年人从事文化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可以收获较好的成果。因此,国家可以出台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首先,降低一些工作的年龄门槛,让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其次,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制定符合老年人的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最后,要坚定地实施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老年人依旧能够自食其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家需要加大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关注。但是,政府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唯一的“责任人”,其负担沉重且不可持续[4]。公共基础设施全权由政府负责,加重了政府的资金和管理负担,并且这种效率肯定是低下的。面对一个老龄化严重且全面开放“二胎”后即将迎来“婴儿潮”的社会,政府的负担无疑会更加艰巨。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城市试点,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开设“公私合营”的创新局面,将经营权适度地下放给更有活力的私营企业,让公共基础设施充满新的动力。
社会要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文化上做宣传,科研上做研究和探讨,使老年人真正受到重视和关注,发掘其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一份子。如积极鼓励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社区和乡村中发挥创新精神,做好宣传工作等。
3、志愿者组织的辅助
志愿者要及时关注并开展有关活动来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
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可以为其提供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优良品德,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完善其人格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受教育程度高,是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可以有力的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
志愿者组织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仍需形成系统的运作方式。
第一,志愿者们要定期进行有关老年人知识的规范培训,保证志愿者的高素质、高水准。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去进行志愿服务,错误的志愿服务不仅会抹黑志愿者组织的形象也会误导、挫伤老年人的感情。
第二,志愿者活动要长期、持续,不能停于形式主义。志愿者组织可以和老年人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互帮互助的桥梁,真正做到服务大众。一次、两次的志愿服务不是灵丹妙药,老年人不可能一下子变得乐观积极、善于学习,志愿者要策划有关“谈心”、“文艺活动”、学上网等对于老年人有益的活动,并分阶段进行,与老年人形成长期的接触和联络。
第三,建立志愿者奖励机制。虽然志愿组织是以无偿奉献为宗旨的,但是适当的名誉和资金奖励可以激励志愿者们更积极的投入志愿活动,也能鼓励更多人投入志愿者行列。
注释:
○1资料来源于国务院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的有关数据。
参考文献:
[1]符琼.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3;525(5):144-5.
[2][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119.
[4]丁兆君.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37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