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唐宋是中国古代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在唐宋时期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唐诗宋词选读》涵盖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如果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可以达到尽善尽美,那么对于整个诗词版块的歌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唐诗宋词选读》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李白到苏轼,诗词无疑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欣赏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以及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尤为重要;在分析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
一、朗读美文,感受美意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诗词集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于一身。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美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汁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
在古代,诗歌是需要填曲用来吟唱的,在宋代,柳永的词一度成为歌妓们的最爱。李煜因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一命呜呼。诗歌一直流传至今,可惜曲却未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味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对诗歌形成感性的认识。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听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边听曲子,边回忆诗歌的内容。学生沉浸在琵琶伴奏朗诵的《春江花月夜》意境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以及夜晚皓月当空的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学生不由得观照人生,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学生在试听的基础上,自己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节奏美。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而且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多读诗歌,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二、把握情感,体会其“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作也。”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诗歌用寥寥几字便传递出了无尽的情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用来形容诗歌是极为贴切的。
把握诗歌的情感,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不同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同一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一种基调上的相近。
以南宋词为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国破家亡,南宋偏安一隅,这些在诗人眼中,变成了一个“愁”字。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水龙吟》,等等,似乎这些词都表现了一个“愁”,但又不同,有小家碧玉式的,有粗犷豪迈式的,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学习探究,自己去发现。同时还可以同一作者做比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情感意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诗歌就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有“羽扇纶巾”的气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民族大义,不同的意境与意象构成了诗歌不同的意蕴。
意境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诗人的容、情、貌全都融入了诗歌中。只有把握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其情。而诗人往往会借用不同意象来渲染独特意境。例如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又如柳树,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不同的意象传达不同的情感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留意诗歌中的意象,做总结分析,进行专门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三、还学生想象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是无与伦比的,在当今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扮演好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并承担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种“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等,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学生很少接触自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惬意、恬适。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感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无穷魅力,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以后遇到诗歌时学生就会自然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美。除此之外,诗歌还可以表现人文美和社会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阵地,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诗歌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诗歌,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把握住机会,在诗词的海洋中尽情畅游,领略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 《唐诗宋词选读》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李白到苏轼,诗词无疑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欣赏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以及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尤为重要;在分析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
一、朗读美文,感受美意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诗词集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于一身。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美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汁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
在古代,诗歌是需要填曲用来吟唱的,在宋代,柳永的词一度成为歌妓们的最爱。李煜因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一命呜呼。诗歌一直流传至今,可惜曲却未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味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对诗歌形成感性的认识。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听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边听曲子,边回忆诗歌的内容。学生沉浸在琵琶伴奏朗诵的《春江花月夜》意境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以及夜晚皓月当空的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学生不由得观照人生,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学生在试听的基础上,自己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节奏美。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而且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多读诗歌,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二、把握情感,体会其“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作也。”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诗歌用寥寥几字便传递出了无尽的情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用来形容诗歌是极为贴切的。
把握诗歌的情感,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不同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同一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一种基调上的相近。
以南宋词为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国破家亡,南宋偏安一隅,这些在诗人眼中,变成了一个“愁”字。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水龙吟》,等等,似乎这些词都表现了一个“愁”,但又不同,有小家碧玉式的,有粗犷豪迈式的,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学习探究,自己去发现。同时还可以同一作者做比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情感意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诗歌就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有“羽扇纶巾”的气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民族大义,不同的意境与意象构成了诗歌不同的意蕴。
意境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诗人的容、情、貌全都融入了诗歌中。只有把握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其情。而诗人往往会借用不同意象来渲染独特意境。例如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又如柳树,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不同的意象传达不同的情感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留意诗歌中的意象,做总结分析,进行专门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三、还学生想象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是无与伦比的,在当今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扮演好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并承担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种“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等,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学生很少接触自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惬意、恬适。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感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无穷魅力,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以后遇到诗歌时学生就会自然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美。除此之外,诗歌还可以表现人文美和社会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阵地,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诗歌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诗歌,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把握住机会,在诗词的海洋中尽情畅游,领略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