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条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师资、课程、管理等方面探讨构建我国“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现状 实施路径 保障条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历史较长,发展相对成熟,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长效运行与保障机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从政府法律、师资建设、课程开发、管理改革等方面探讨、完善我国“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体系,确保其有效实施、实现实质性结合,是我国“工学结合”探索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内涵与实施的必要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陈解放教授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历史较长,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各国称呼各不相同。例如,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模式,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称之为“双元制”模式,俄罗斯称之为“教学生产联合体” 模式,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扩大了教育的参与范围,突破了单一的校内管理与教育,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职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而且有助于深化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从而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和实施方案。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现状分析
  依据不同的划分纬度,工学结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我们可以把工学结合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松散性结合(低度匹配性结合),即学生实际实习的工作与专业学习基本上没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企业的规则、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基本上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没有帮助;二是部分匹配性结合(中度匹配性结合),即学生的学习与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工学结合对于学生的总体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匹配程度不高,对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三是实质性结合(高度匹配性结合),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工学结合,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实习的工作高度匹配、关系密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但可以得到提高,而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可以相互促进。
  文献与实践调研均告诉我们,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尚缺乏成熟经验的指导或者具有推广意义的有效实施路径和办法,在实践中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各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走着自己特色与艰辛并存的探索之路。还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基本上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一种松散性结合,“盯岗”实习、“非岗”做勤杂人员实习、“待岗”在家实习等现象依然存在。很显然,这与国家对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要求大相径庭,与工学结合本质意义上的全方位深层结合、实质性结合还有一定距离,根本无法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后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完善我国“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体系,确保其有效实施、实现实质性结合,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条件
  工学结合职业模式涉及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面,各方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此,要真正有效推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必须积极探索推行有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条件,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校企之间的合作互动关系、专业契合与适应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实现学校内部以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为主的各种制度完善与外部以产业、企業行业、政府等为代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通过宣传、立法、政策引导等手段积极为工学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具体来说,第一,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达成“政校企家”四方共识,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要加强立法,积极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第三,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配套措施,如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必要的实习场地、设施,为实习学生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对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让企业付给顶岗实习学生的报酬计入生产成本且免税等,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第四,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学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实践证明,在我国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义认识不清、热情不高的情况下,工学结合若没有政府具体政策的引导、法律的保证,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难以持久、深入、长远。职业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围绕地方产业经济设置专业,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管理政策、办法,对工学结合的原则、目的以及参与工学结合的地方企业税收减免办法、责任义务等予以明确,纠正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从理论认识、实践操作各个层面为工学结合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有利条件。   其次,要积极实施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师资培训工程。在借鉴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在专业办学定位、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形似而神非”的问题,如师资问题目前仍是高职工学结合的一个瓶颈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变、知识素养结构不更新、实践能力不提高,高职教育的一切美好愿景将不能变成现实。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大多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已经接受了工学结合的理念且有强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热情,部分教师已经付诸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但是,只有改革热情是不够的,由于缺乏好的、可以参考学习的具体案例和相应条件,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如何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变,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琢磨如何上好工学结合课程,但结果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等评论更是大大挫伤了教师的改革热情。因此,尽快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改变职校教师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知识技能结构,增加海外职业教育认识和企业工作经验,尽快提升职校教师的素质、加快高职工学结合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是当务之急。
  最后,要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一套内外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机制。在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方面,要灵活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方面,澳大利亚能力本位的行业课程开发过程和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迪。澳大利亚TAFE(NMIT)高职课程开发完全从职业行业内部出发,主要依靠行业进行,整个开发过程受行业、企业、雇主的监控,课程设计理念突出“四重”——重职业、重能力、重应用、重输出,课程内容随着职业需求的变化,2~3年做一次调整,从而保证学生所学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采用“各州统一、双轨并行”的方式,理论课程教学按照各州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实践课程则由企业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既能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又能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要求和各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观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时主要是在国家统一要求下进行的,对两者的比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课程内容开发主要依靠各学校教师,行业企业参与甚少。由于高职教师普遍缺乏行业经验的先天不足性,课程设计多受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重基础、重系统、重输入,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打破学校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互隔离的状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就必须转变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学校单一模式,不断扩大行业企业对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参与度。
  为适应相对开放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可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改革,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學管理机制,从师资的管理(“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企业兼职教师管理规定)→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的规定→实践教学评价考核办法→弹性学分制改革等进行配套改革,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当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都已陆续建立了各种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但受办学规模过大、师资力量不足、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校过程控制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管理水平总体上相对较低,许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致使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廖克玲.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8(4).
  [4]程云燕,刘永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其他文献
分析了车床在加工过程中,主轴箱的振动源对切削力的影响及振动源传输到刀架的途径,从而了解车床传输通道的动态响应,同时,又根据记录信号的数据处理结果,寻找振动源所在。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哪吒故事,其对传统哪吒故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的重塑和故事主题的解构两个方面。同传统故事中重社会秩序与家庭伦理的说教风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校级精品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校级精品课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黄永平(1977- ),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河北 保定 071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
OCDMA是一种很好的全光网组网技术,为了克服光纤通信网络中存在的"电子瓶颈"效应,采用将光码分多址(OCDMA)和光分插复用器(OADM)相结合在全光网中应用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网络
IEEE 802.11s提出的HWMP(hybrid wireless mesh protocol)路由协议不能有效解决网络拥塞,本文提出一个基于HWMP多路径路由策略。该策略通过设置节点前向邻居节点的链路状态参数
在低碳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能力观,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三个目标层下
DSP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DSP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分析了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的原因;从DSP课
[摘要]网络时代条件下,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高校要对思想观念和管理手段等薄弱环节具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在当前网络对高校影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警示教育力度,筑牢安全管理的思想防线;把握网络问题重点,做好高校涉网案件预防工作;妥善处理涉网危机,确保高校危机管理不失控。  [关键词]高校 安全管理 网络防范 对策  [作者简介]王华彪(1973- )
论述了非同步输送装配线的性能,优点和转杆式非同步输送运动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这种装配线的主要参数,连线装置和配置形式及其设计要点。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持续强化职业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文章指出学生自主管理工学实训组织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培育校内外学生自主实训基地,组建项目作业团队,以各种形式的任务为牵手,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实训和实践,它们对高职院校培养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学实训组织 自主管理 组织建设  [作者简介]胡敏(1971- ),女,浙江永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