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程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借助教材深化德育教育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师教学选材面要广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教师要就地取材,思想渗透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教师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总之,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从言传身教、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程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借助教材深化德育教育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师教学选材面要广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教师要就地取材,思想渗透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教师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总之,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从言传身教、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