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城建之痛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北京,正是落入一个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才使得那么多市民必须进城上班、出城睡觉,试问,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以这样的结构来布局一个巨型城市,它能不堵吗?这种因为战略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拥堵,光靠架桥修路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成功吗?
  
  “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对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说的话。
  他在1957年说:“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于文物建筑的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他在20世纪60年代曾作出这样的预言:“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北京城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首都,它还没有长大,所以它还不会得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它现在只会得些孩子得的伤风感冒。可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现在没有人相信城市是一门科学,但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有案可查的。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我至今不认为我当初对北京规划的方案是错的。”
  梁思成确实非常强硬,尽管1955年他遭到了批判,在那场批判中,林徽因撒手人寰。
  
  梁思成先生的痛苦
  梁思成先生逝世前,曾在病榻上对陈占祥(编者注: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先生说:“不管人生途中有多大的坎坷,对祖国一定要忠诚,要为祖国服务,但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信念。”
  梁思成先生的痛苦,来自他与陈占祥先生1950年拟定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不被理解与接受,以及此后北京城遭遇的悲剧性命运。后来,这一“建议”被称为“梁陈方案”。
  我是1991年到新华社工作的,从那时起,如何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课题。北京修了那么多条环路,那么多立交桥、放射路,而为什么城市的交通却是越来越堵?
  有一天,我读到了“梁陈方案”,心中豁然开朗——这个方案不仅仅是为了保存作为伟大遗产的北京古城,它更是一个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它告诉我们,必须平衡地发展城市,要在全市范围内促进各个区域居住与就业的平衡,不能搞得市中心全是上班的地方,郊区全是睡觉的地方。只有平衡地发展城市,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跨距离交通的发生,使北京成为便利而艺术的首都。
  而今天的北京,正是落入一个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才使得那么多市民必须进城上班、出城睡觉。试问,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以这样的结构来布局一个巨型城市,它能不堵吗?这种因为战略选择不当而导致的拥堵,光靠架桥修路这种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成功吗?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城内人口密集,在市中心建设中央行政区,必导致大规模拆迁。“梁陈方案”认为:此项决策关系北京百万人民的工作、居住和交通;北京作为故都及历史名城,大量的文物及城市的体形、秩序不容伤毁;这样迁徙拆除,劳民伤财,必产生交通上的难题,且没有发展的余地。
  它指出:“行政区设在城中,政府干部住宅所需面积甚大,势必不能在城内解决,所以必在郊外。因此住宿区同办公地点的距离便大到不合实际。更可怕的是每早每晚可以多到七八万至十五万人在政府办公地点与郊外住宿区间的往返奔波,产生大量用交通工具运输他们的问题。且城内已繁荣的商业地区,如东单、王府井大街等又将更加繁荣,造成不平衡的发展,街上经常的人口车辆都要过度拥挤,且发生大量停车困难。到了北京主要干道不足用时,唯一补救办法就要想到地道车一类的工程。一一重复近来欧美大城已发现的痛苦,而需要不断耗费地用近代技术去纠正。这不是经济,而是耗费的计划。”
  “梁陈方案”希望将中央行政区放在旧城以西的近郊地带建设,并在行政区以南,建设一个商务区,其用意在于形成一个多中心的有限制的市区,既保护旧城,又促进各自区域内的职住平衡(即职业与居住的平衡),降低长距离的交通量。
  梁思成、陈占祥强调,他们提出这个方案(“梁陈方案”),是根据大北京市区全面计划原则着手的,如果该方案通过,他们将依此进一步草拟大北京市的总计划。可是,连“梁陈方案”都不被接受,大北京计划更是无从谈起了。
  “梁陈方案”所代表的平衡发展城市的理念未获接受,其后果,我们已能痛切感受。
  可是,直到今天,有人一提起“梁陈方案”,就认为它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要抗美援朝,哪儿有钱建新都呢?
  但那个时候,就有钱去拆旧城吗?要知道,“梁陈方案”对抗的是拆旧城建新都的方案。后来,摆在旧城内的长安街行政中心区,到现在也没建完。“梁陈方案”是百年大计,也是可以分阶段实施的。
  事实上,把中央行政区放在旧城内建设,当年就遇到了巨大困难。
  1954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全市新建的房屋,约三分之二建在了城外。原因就是怕拆迁太花钱。
  1956年,彭真在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上说:“一直说建筑要集中一些,但结果还是那么分散,这里面有它一定的原因,有一定的困难。城内要盖房子,就得拆迁,盖在城外,这方面的困难会少一些。”
  苏联专家跟梁思成争论时说,旧城内的基础设施是现成的,把行政区放在旧城内建设,就可以省掉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是经济的。
  要在城内搞建设,就得把城内的老百姓都搬出城去,这样一来,还是得给百姓新建基础设施。
  “梁陈方案”还写道:“我们若迁移二十余万人或数十余万人到城外,则政府绝对的有为他们修筑道路和敷设这一切公用设备的责任,同样的也就是发展郊区。既然如此,也就是必不可免的费用。”
  然而,这个费用,当年在不少迁居区被缩减了。以至于1956年,甘家口居民区(北京市在城外开辟的15个外迁居民安置点之一)41位居民联名写信给毛泽东,反映“甘家口新居住区没有一条正式的道路;没有一个诊疗所;没有一个公用电话;也没有自来水,要求增设居民必需的公共设施”,惹出一场风波。
  说到底,就是因为拆建旧城投资甚巨,经济上代价太高,建设单位才去“克扣”迁居区的基础设施,甚至降低安置房的建设标准。
  郑天翔(编者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在规划局关于甘家口居民区等迁居区的情况报告上批示:“城市居民迁出城外,会生活无着。”
  了解以上史实,我们还会说“梁陈方案”在经济上不可行,在政治上不得人心吗?我们得不出这个结论。
  1958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拟定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单中心 环线”的发展模式。这个总体规划甚至提出“故宫要着手改建”。尽管周恩来曾在1960年提出“故宫保留,保留一点封建的东西给后人看也好”。1963年,故宫改建还是进入了论证阶段,甚至有人提出了完全拆除的方案。
  这才是梁思成真正的对手。连故宫都要改建,还有什么不能改建?“梁陈方案”不被接受,哪里是经济上可不可行的问题?难道今天还有人要论证,拆故宫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吗?
  
  “新老北京之战”
  1958年北京的总体规划,希望以“单中心 环线”的结构来建设一个已确定要发展为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认识其中的弊端并加以调整,成为接下来的故事。
  我们看到,1979年,吴良镛(编著注: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先生在《北京市规划刍议》中提出多中心方案。在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大发展之初,北京又面临一次选择。
  可是1983年版总体规划依然维持了单中心城市结构;1993年版总体规划也未能改变这样的情况。
  吴良镛先生没有放弃努力。2001年,他带队完成《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提出面向更大的区域,有机疏散北京的城市功能。
  2002年3月,新华社针对北京市申办奥运会过程中在交通、环境等方面遇到的巨大挑战,完成了“北京城市发展模式调研”,引起了高层关注。
  这项调研指出: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压力,一直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一个主导方向。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可是,这项规划提出的目标与执行的结果,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反差。由于城市的就业功能一直集中在中心区,人口疏散很难取得成效。相反,由于规划是以改造与发展中心区为导向,大量房地产项目涌入旧城,使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
  千呼万唤之后,北京市认识到单中心城市结构存在的弊病,于2004年启动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这一版总体规划的立意,终于回到了当年梁思成先生的立场——整体保护旧城、重点发展新城,多中心、平衡地发展城市。
  在这一轮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再次出现中央行政区建设之争。代表人物是赵燕菁(编者注:时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先生,他提出将新的中央行政区设于通州,以此带动城市结构的调整。
  2004年,我在《瞭望》新闻周刊对此事件进行了公开报道,引发社会讨论。
  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当时在北京,仅中央机关马上需要的用地,加起来就有近4平方公里之多。4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半故宫的占地面积。
  北京中心城区的规划空间容量已趋于饱和,中央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功能的占地高达170多平方公里,多集中在四环以内。在这一范围,减去道路、基础设施、公园、学校等用地后,其余用地一半以上都和中央职能有关,而北京市政府相关的占地只有中央的十分之一左右。
  据此,赵燕菁认为,只有中央行政区的调整,才能带动北京城市结构的调整。
  但是,这个问题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未获得充分讨论,也未形成决策成果。
  
  最后的老北京
  即使有了2005年版总体规划,对老北京的拆除仍保持着强大的惯性。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10年3月向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所作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介绍,旧城的“整体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如对于旧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的保护落实不够,据有关课题研究介绍,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
  据对相关材料的分析,2003年至2005年之间,旧城之内的胡同数量已从1571条减至1353条,两年内共减少218条,年均减少109条。
  截至2005年,旧城区还有相当一批拟建和在建项目,涉及419条胡同,处理原则是:保护区内必须保留,协调区内和其他区域保留较好的胡同。《北京旧城胡同实录》课题组据此作出胡同数量再度减至1191条的预测,即还有162条胡同在2005年版总体规划施行之后仍将被继续拆除。
  2005年1月25日,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向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交党派团体提案,建议按照新修编的总体规划要求,立即停止在旧城区内大拆大建。
  2005年2月,郑孝燮、吴良镛、谢辰生、罗哲文、傅熹年、李准、徐苹芳、周干峙联名提交意见书,建议采取果断措施,立即制止在旧城内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成片拆除四合院的一切建设活动。
  意见书提出:对过去已经批准的危改项目或其他建设项目目前尚未实施的,一律暂停实施。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重新经过专家论证,进行调整和安排。凡不宜再在旧城区内建设的项目,建议政府可采取用地连动、异地赔偿的办法解决,向新城区安排,以避免造成原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2005年4月19日,北京市政府对旧城内131片危改项目作出调整,决定35片撤销立项,66片直接组织实施,30片组织论证后实施。
  2010年7月,北京旧城四区合为二区,有关部门表示:“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这两句话似有互相矛盾的嫌疑,难道“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就可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宣南地区是北京最早建城与建都的地方,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拥有大量城市早期的街巷,以及最为密集的会馆建筑,那里是中国古代士人最后的家,却在过去5年遭到大规模拆除,只是为了让开发商搞房地产。
  皇城地区的保护,也是一大问题,一些机构仍在其中扩建。
  虽然北京市在旧城内划出了33片保护区,但它们只占旧城面积的29%,而且,以大拆建的方式,以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违反总体规划的方式——来施行“保护”,保护区也难保不失。
  北京旧城只占中心城(1085平方公里)面积的5.76%,现在已剩得不多了。再这样拆建下去,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就无力回天了。
  2011年一季度北京地铁出行人数超4亿人次!如此惊人的出行规模,有多少是被城市结构逼出来的?
  梁思成先生之痛苦,实为今日我们之痛苦。这种痛苦,每一个北京人都不难感受。
  虽然我们不能再回过头去实施“梁陈方案”了,但这个方案的内在精神——平衡发展城市——是值得我们去理解与继承的,它仍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我宁愿说,哪怕“梁陈方案”不涉及遗产问题,不涉及情感问题,它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一个在上世纪50年代就确定要发展为1000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今天已是2000万人口的城市,我们是把它建成单中心好,还是多中心好?哪怕根本就没有一个老北京存在,我们是在空地上造这么一个城,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合理的?
  何况,我们分明拥有一个伟大的老北京,她是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永续保存的宝贵遗产。
其他文献
推动了政治的渐进改革    恩里克·凡胡尔  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民主过渡已经开始了。但与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民主过渡不会出现明显的断裂点。这是一个渐进式的、缓慢、并且仍然是有自身特点的过渡。    正在酝酿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模式    库普佐夫  俄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俄国家杜马议员  中国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大多
11月16日,陕西省安康市人民检察院举行首届检察教官评选活动,旨在认真落实全市检察长会议提出的加强检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要求,开展“做好五件事、检验五种能力”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高层次人才的引导示范作用,大力加强检察师资队伍建设。从市院各内设机构和各县區院推荐的11名候选人,根据自己业务专长选择专题备课、准备课件并现场授课。  本次活动由市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公诉部部长李孝友,市院党组成
有人认为,中国的艺术品投资,现在正处于一个大的高潮的前期,您是这样看的吗?  可以说,艺术品投资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相通的。过去流行一句话:盛世收藏。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前确实是收藏艺术品的大高潮前期,收藏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过去收藏只是局限在书画、玉器、青铜器、瓷器、鼻烟壶等。现在的收藏包含了艺术品的各个方面,包括邮票、粮票、连环画等形形色色工艺品,民间艺术品,官窑和民窑的瓷器以及当代瓷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中心将开展19个旗舰项目,并积极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3月9日,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与东盟北京委员会轮值主席、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进行工作交流。邓明魁大使赞赏中心为促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介绍了东盟北京委员会近期工作情况和未来设想,期待同中心进一步加强沟通,为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作出新贡献。  杨秀萍秘书长
5月11日,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和乒乓球项目开赛仪式在四川省江油市体育中心隆重举行。  “体育强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江油高度重视和发展全民体育运动,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全程服务”理念,着力构建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涌现出举重世界冠军刘寿斌、特奥会冠军鲁玉娇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迈开了建设体育强市的坚实
5月19日,我国首部针对住房租赁和销售的法规——《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紹,《条例》立法的目的在于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规范住房租赁和销售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交易安全。据统计,我国有1.6亿人在城镇租房居住,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江  意见稿强调对住房租赁出租方和承
陕西省榆林市在能源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打造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农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制定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产业富民”的总体目标,形成能源工业与现代特色农业双翼齐飞的新格局。  榆林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独特条件,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陕西省第一,农业生产具有蓝天、净水、无公害、日照充足的特点。榆林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一村一品”等为重点,加快构建以农户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财产是他们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所共同拥有的农村土地,包括农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关系。  农村土地制度亦是农村其他制度的基石。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等制度的
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朗星无人机公司作为总体单位,联合航空工业618所、中电54所、航天773所、西工大等单位研发的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完成首飞,标志着全球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的诞生。该款无人机具有货运载荷大、续航时间长、起降能力惊人等独特的性能优势,市场前景和商業价值潜力巨大。  评论精选  AT200研发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何勇  AT200无人机彻底摆脱了对飞行员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10日对外公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着力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价格监管体系,使价格灵活反映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价格行为规范有序。《意见》明确,到2020年以“准许成本 合理收益”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基本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基本确立,低收入群体价格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评论精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胡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