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会没事的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此之前,你从没有听说过“内化的安全感”,那么你需要听听下面这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当我的女儿艾玛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幻灯机突然坏了。主讲人说:“我不太担心,总会有人来修好它的。但是斯坦利会很着急。”
  听众面面相觑,都不明白斯坦利是谁。
  “斯坦利是我父亲。”她接着说,“他早就去世了,但我依然能听见他的声音萦绕在我的头顶:‘大事不妙了!大家都会离开的!再也不会有人请你来开讲座了!’在以前,他那些忧心忡忡的话,总是让我恐慌不安;可是现在,我会告诉他:一切都会没事的。”
  那次讲座的内容我全忘了,唯一记住的就是斯坦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问自己:等艾玛长大后,我希望萦绕在她心头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我希望她,也包括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时候,耳边会响起一个与斯坦利截然相反的声音。它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平静和安全,并帮助他们度过各种困境。
  这个声音,就是所谓的“内化的安全感”;没有它,孩子就可能出现过度依恋和分离焦虑。
  那些早年被忽视、被虐待或者遭遇过重大变故的孩子,当然会比较难于将安全感内化;不过那些深受宠爱的孩子,在内化安全感的过程中,一样可能遇到困难,尤其是在焦虑的时候。
  
  焦虑时,孩子想要什么
  适当的依恋与分离焦虑,是大脑安全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孩子见到陌生人时会感到紧张,这意味着他可以分清哪些是熟人、哪些是陌生人。
  大部分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只是需要多给他一些关爱,比如温柔而耐心的安抚,紧紧的拥抱,或者只是安静的陪伴。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的安全系统就会重置:“没事了,现在我可以平静、放松下来了。”
  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藏猫猫”是婴儿期经典的依恋与分离游戏,它通过有趣而安全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妈妈不见了只是暂时的,妈妈很快就又回来了”。孩子长大一点后的“捉迷藏”游戏,也是以安全的方式上演那几个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自己找不到别人了”;
  “别人找不到自己了”;
  “大家又重逢了”。
  这些游戏,都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分离。
  忽视:分离焦虑的根源
  造成分离焦虑的原因,跟具体分离那一刻的紧张情绪有关。但更多的可能,是亲子间的分离太多了——父母陪伴不够,孩子没能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所以,要消除“短暂离开”或者“入园”之类的具体分离焦虑,父母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平时多花时间陪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结。渐渐孩子就会确信:
  “爸爸妈妈很爱我”;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好好陪伴我”。
  从不分离?未必就好
  有些父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分离之苦,他们宁愿时时刻刻厮守在孩子身边。
  从长期看,这样做对孩子是没有助益的。父母总有自己要去的地方,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日常活动。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从来都不把孩子交给其他信得过的成人,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去体验短暂的分离,日后就可能无法承受分离时的紧张,同时也没有机会享受重新回到父母身边的快乐。
  小心!救援也会过度
  同龄的其他孩子已经独立,但焦虑的孩子对于离开父母却显得无所适从,表现出无助和犹豫,达不到实际年龄的平均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过度的“救援”,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性依赖”。
  孩子需要的不是行动上的救援,而是情感上的安慰。
  心理学家米歇尔·博尔巴向父母们提出一个问题:“父母的反应,从根本上是会增强还是削弱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确实首先需要爱与关怀所带来的安全感,但同时也需要独自探索世界时一定的紧张感。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可以彻底独立,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地引导他——
  一方面,轻推他走向独立;另一方面,用更多的时间拥抱他、抚慰他,满足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两者配搭进行,缺一不可。
  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产生的,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我们无数次满足孩子的需求、抚慰他的情绪、让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结果。
其他文献
爸爸给牛牛新买了几只蜡笔,他用来画了一幅又一幅漂亮的画作。  请你仔细看看他的作品,然后告訴大家:牛牛漏了哪一只蜡笔没有用到呢?
Mothers Group(妈妈小组)有专门为来自海外的妈妈和孩子组织的活动,我带丹尼尔参加了。我们这组有来自中国、法国、德国、印度等不同国家的移民。除了负责人外,另外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志愿者,她们不是固定的。澳大利亚有很多从事各项工作的义工。我们海外Mothers Group遇到节假日就会举行庆祝,比如复活节和圣诞节,这两个节日都是大假。  复活节在4月,连周末共放4天假。说实
养儿育女10年,家有兄妹俩相差两岁。回头想一下,和其他妈妈相比,我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懒妈妈,带娃特别轻松。  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我们家的超级奶爸。  当然,超级奶爸也非自动生成。如何培养这位神一般的队友?我有三招——放手:最简单也最困难  这第一步啊,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放手。  这一步看似简单:撂挑子不就行了吗?但其实,实践起来最困难。因为在态度上,很多妈妈都做不到“放心”,对丈夫不放心,对孩
胡适先生4岁读父亲所作的诗,5岁上私塾读古文,11岁能够自己看古文书。我们不求孩子能有如此的造就,但了解一些汉语的音律与美感还是不难的。  下面是我3岁的儿子踢踢正在读、读过以及计划读的传统启蒙读物,都以朗诵体验为主,不求背诵。  《三字经》  适合年龄: 2岁半开始  踢踢跟着我读了两遍《三字经》后,就开始考我。经常是他说一句,让我接下一句,然后问我是什么意思。通过《三字经》,他知道了春夏秋冬与
教室里正在玩抢椅子的游戏。蓝衣小女孩精神十足,越走越快;绿衣小男孩累得不行,越走越慢。  請问:如果老师此刻停止拍掌,他俩谁能抢到最后一个座位?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每个会编故事的人,都会有强大的同理心。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读绘本以外,语言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游戏,俗称“过家家”。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只要是孩子,就都热爱角色扮演,它充满了互动、想象与欢乐,也需要孩子积极地用语言参与。  但很多爸妈都会说:“和孩子过家家时,对话常常难进行下去。”  “你好吗?”  “我很好。”  下面就冷场了,没词儿了。  该怎样和孩子过家家
這一期的小家伙,名字叫“波浪线圆”。样子长这样 。  他也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能把自己变成各种各样你想不到的模样!  现在,波浪线圆小朋友又要变身了。快来看一看,这次他准备变什么?  还没玩够?那就再找4张白纸,把下面这4个波浪线圆的神奇变身也画出来,然后涂上你喜欢的色彩!
画一棵正在跳舞的扭扭树 , 上面细,下面粗。  它的树枝也会跳舞,扭来扭去的。  用兩种颜色重叠涂画树干。再用不同的颜色,涂画很多很多小圈圈树叶。  数数这棵扭扭树,一共有多少条扭扭树枝?再画一棵、两棵、三棵, 画出一片树林吧!
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现代人仿佛是不停踩着转轮的小老鼠,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之中,却总在原地踏步。”忙碌而盲目,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写照。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又是上班族,长期以来,我的生活像是高速旋转的陀螺。终于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起,我没有时间。”从那时起我开始反省,思量生活的重心到底是什么。  我去跟老板提出减少工作时间。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起先,一想到因减少
中午出去散步,发生了一件小事,很是触动我。  自打立春后,上海天气明显暖和起来。加之今儿有太阳,午后阳光简直让人不能抵挡。我迫不及待甩掉棉拖鞋,换上运动鞋,出门溜达一圈。  信步走到小区旁边的小公园,看到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地玩儿,我就走了過去。  我站在一旁静静看他们怎么玩儿。两个小孩子,一男一女,看样子像小班的年纪,三四岁。一个捡起草地上的一片叶子往上一抛,另一个也弯腰去草地上找,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