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目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抄写,而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仍然居高不下。要改变以上现状,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
一、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合理的识字形式
生字较多、课文较长时,可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识字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使讲读课文较为连贯流畅,不致因生字过多而使课文支离破碎。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找出自己想学、会学的生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集中识字,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也可有意识地找出所教生字具有的共同点加以归类进行教学,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图形,学生掌握它,要分别识记音、形、义三个因素本身,同时要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就一篇课文而言,这三个因素有相对的重点,就学生掌握的情况而言,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观察,这三个因素中字形的掌握是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针对生字特点,在重点处花时间,在难点处花力气。如“醒”这个字,音、形、义三个因素中,读音是难点,学生往往读不准后鼻音,字形应注意“酉”中的一横不能漏掉,这是重点部分,而字义可不去强调,因为学生联系生活就能理解,教学时教师就应考虑到以上几点。
三、 引导学生尽早从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过渡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笔画、部件、熟字来分析生字。实际上,学生有这种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从生字中分出熟部件和熟字,而不将其化为无意义的单位。如教“醒”字,如果是笔画分析要记16笔,复杂而零碎,采用部件分析,学生则说:“醒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西’字加一横,右边是‘星’。合起来组成‘醒’。”这样分析易记、省时,效率就高。由此可见,部件分析优于笔画分析。因为:一是较大单位分析有利于运用已掌握的字形识记生字,分散难点;二是对字形分析单位数量减少,使分析综合过程更加简便,因而有利于识记。
四、 重视指导,教会方法,掌握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由此可见,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教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以下几项。
1. 读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读笔法”,即独体字、合体字的难易部件按书写顺序读出每个笔画名称。
2. 部件分解法。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称为“部件分解法”。如“被”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皮球”的“皮”,合起来就是“被”。
3. 字形分析法。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对有关结构单位分合加减,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模式。
减件法:在熟字上去掉一些部件认识一个生字的方法。如,“咸”是“减”去掉“冫”。
加件法:在熟字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部件的识字方法。如“遍”是“扁”加上“辶”。
换件法:通过替换部件识字的方法。如“驴”与“护”的认识,“晴”与“睛”的认识等。
4. 比较法。通过与熟字比较异同的识字方法,如“辛”与“幸”的比较。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要在字的音、形、义统一联系的背景上突出字形区别,而不能孤立地就字形比字形。
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筋想一些合理的方法识字。如,“尖”“明”等字可以通过讲意思来记字形;“春”可编儿歌来记“三人乘飞船,飞到日头上”;还可以通过猜谜来记字形,如“耳听,眼看,嘴说,心记”打一个字,即“聪”。
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通过“传递—模仿—积累—选择—组合”的过程,使教法真正成为学法,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五、 优化“随文识字”的教学流程
在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阅读课随文识字的教学流程欠科学,主要体现在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分离,先脱离语境集中识字,再进行阅读分析,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规律。那么,如何把读的训练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以读书训练为经,贯穿始终;以识记写字词为纬,读中落实。就一篇课文的整体教学而言,其操作流程为:读通课文,将“识读”“识记”“识写”结合,落实生字的字音、字形教学,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读懂课文;抓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在理解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入境悟情—熟读课文;抓精妙字词的强化,落实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六、 科学训练,提高练习的实效
反复练习,并不意味着练习次数愈多愈好。多练固然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强,而是按比例增加的,所以不能盲目多练,增加学生的负担。为提高效率,练习的次数要适当,那种要儿童一次把生字抄十遍、几十遍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中,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三次,在即时测验(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因此,提高生字抄写的质量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抄写方法,“一看、二找、三写、四背”是一个好方法。以“行”为例,看,指看字形结构,“行”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找,指找起笔位置。一个字中,除了关键笔画外,起笔是写好字的基础,“行”中“彳”的起笔在左上格,“亍”中起笔位置在右上格,略低于“彳”中的第一撇。第三步就是根据田字格中的样子,找出几笔关键笔画进行描或写。背,指不看样子通过回忆书写,然后再对照样子进行比较,并加以改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一、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合理的识字形式
生字较多、课文较长时,可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识字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使讲读课文较为连贯流畅,不致因生字过多而使课文支离破碎。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找出自己想学、会学的生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集中识字,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也可有意识地找出所教生字具有的共同点加以归类进行教学,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图形,学生掌握它,要分别识记音、形、义三个因素本身,同时要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就一篇课文而言,这三个因素有相对的重点,就学生掌握的情况而言,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观察,这三个因素中字形的掌握是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针对生字特点,在重点处花时间,在难点处花力气。如“醒”这个字,音、形、义三个因素中,读音是难点,学生往往读不准后鼻音,字形应注意“酉”中的一横不能漏掉,这是重点部分,而字义可不去强调,因为学生联系生活就能理解,教学时教师就应考虑到以上几点。
三、 引导学生尽早从笔画分析向部件分析过渡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笔画、部件、熟字来分析生字。实际上,学生有这种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从生字中分出熟部件和熟字,而不将其化为无意义的单位。如教“醒”字,如果是笔画分析要记16笔,复杂而零碎,采用部件分析,学生则说:“醒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西’字加一横,右边是‘星’。合起来组成‘醒’。”这样分析易记、省时,效率就高。由此可见,部件分析优于笔画分析。因为:一是较大单位分析有利于运用已掌握的字形识记生字,分散难点;二是对字形分析单位数量减少,使分析综合过程更加简便,因而有利于识记。
四、 重视指导,教会方法,掌握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由此可见,识字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更重要的是在教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汉字的规律性知识,以顺利完成对汉字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以下几项。
1. 读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读笔法”,即独体字、合体字的难易部件按书写顺序读出每个笔画名称。
2. 部件分解法。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称为“部件分解法”。如“被”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皮球”的“皮”,合起来就是“被”。
3. 字形分析法。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对有关结构单位分合加减,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模式。
减件法:在熟字上去掉一些部件认识一个生字的方法。如,“咸”是“减”去掉“冫”。
加件法:在熟字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部件的识字方法。如“遍”是“扁”加上“辶”。
换件法:通过替换部件识字的方法。如“驴”与“护”的认识,“晴”与“睛”的认识等。
4. 比较法。通过与熟字比较异同的识字方法,如“辛”与“幸”的比较。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要在字的音、形、义统一联系的背景上突出字形区别,而不能孤立地就字形比字形。
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筋想一些合理的方法识字。如,“尖”“明”等字可以通过讲意思来记字形;“春”可编儿歌来记“三人乘飞船,飞到日头上”;还可以通过猜谜来记字形,如“耳听,眼看,嘴说,心记”打一个字,即“聪”。
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通过“传递—模仿—积累—选择—组合”的过程,使教法真正成为学法,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五、 优化“随文识字”的教学流程
在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阅读课随文识字的教学流程欠科学,主要体现在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分离,先脱离语境集中识字,再进行阅读分析,不能正确把握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规律。那么,如何把读的训练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以读书训练为经,贯穿始终;以识记写字词为纬,读中落实。就一篇课文的整体教学而言,其操作流程为:读通课文,将“识读”“识记”“识写”结合,落实生字的字音、字形教学,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读懂课文;抓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在理解重点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入境悟情—熟读课文;抓精妙字词的强化,落实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六、 科学训练,提高练习的实效
反复练习,并不意味着练习次数愈多愈好。多练固然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强,而是按比例增加的,所以不能盲目多练,增加学生的负担。为提高效率,练习的次数要适当,那种要儿童一次把生字抄十遍、几十遍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的教学程序中,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三次,在即时测验(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因此,提高生字抄写的质量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抄写方法,“一看、二找、三写、四背”是一个好方法。以“行”为例,看,指看字形结构,“行”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找,指找起笔位置。一个字中,除了关键笔画外,起笔是写好字的基础,“行”中“彳”的起笔在左上格,“亍”中起笔位置在右上格,略低于“彳”中的第一撇。第三步就是根据田字格中的样子,找出几笔关键笔画进行描或写。背,指不看样子通过回忆书写,然后再对照样子进行比较,并加以改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