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指人的骨量发生减少、骨的微观结构发生退化性改变,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折损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该病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绝经后的女性。作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症对人们健康的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症及由此症导致的骨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老年人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为此,医学工作者对许多可治疗此症的药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们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若能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尤其是对于在绝经后患上骨质疏松症的老年女性来说,这种疗法是非常简便和有效的。因此,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始使用此法治疗骨质疏松症。
唑来膦酸是一种二磷酸化合物,具有作用于骨的特异性。此药能延缓人体内破骨细胞成熟的速度,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和此类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性,从而可阻断破骨细胞对钙化骨和软骨的消融。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女性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后,能够长期保持其骨骼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骨骼的密度和强度,防止骨量丢失,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英国科学家曾对2100多名50岁以上发生过骨折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女性在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后,再次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可降低46%,再次发生髋骨骨折的几率可降低35%,再次发生其他非脊柱骨折的几率可降低27%。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证实,骨质疏松症患者若每年静脉滴注1次唑来膦酸,可使其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几率降低35%左右。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检查后发现,此病患者若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可显著提高其椎骨、髋骨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专家认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此病的方法是:将4~5毫克的此药和100毫升0.9%的氯化钠(或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匀,进行静脉滴注,每次静脉滴注的时间不可少于15分钟,以免增加肾脏的负担。在注射唑来膦酸后,患者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头痛、疲乏、关节痛和肌痛等,在服用解热镇痛药(如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后此类不良反应可得到有效的缓解。个别患者在使用此药后可出现血清肌酐升高或房颤等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第2次注射唑来膦酸时,其用药的不良反应均会明显减轻或消失。总体来说,唑来膦酸的安全性较高,患者可以放心使用。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使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期间,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地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确保疗效。■
唑来膦酸是一种二磷酸化合物,具有作用于骨的特异性。此药能延缓人体内破骨细胞成熟的速度,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和此类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性,从而可阻断破骨细胞对钙化骨和软骨的消融。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的女性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后,能够长期保持其骨骼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骨骼的密度和强度,防止骨量丢失,延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英国科学家曾对2100多名50岁以上发生过骨折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女性在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后,再次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可降低46%,再次发生髋骨骨折的几率可降低35%,再次发生其他非脊柱骨折的几率可降低27%。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证实,骨质疏松症患者若每年静脉滴注1次唑来膦酸,可使其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几率降低35%左右。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检查后发现,此病患者若每年注射1次唑来膦酸,可显著提高其椎骨、髋骨和股骨颈的骨密度。
专家认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此病的方法是:将4~5毫克的此药和100毫升0.9%的氯化钠(或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匀,进行静脉滴注,每次静脉滴注的时间不可少于15分钟,以免增加肾脏的负担。在注射唑来膦酸后,患者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头痛、疲乏、关节痛和肌痛等,在服用解热镇痛药(如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后此类不良反应可得到有效的缓解。个别患者在使用此药后可出现血清肌酐升高或房颤等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第2次注射唑来膦酸时,其用药的不良反应均会明显减轻或消失。总体来说,唑来膦酸的安全性较高,患者可以放心使用。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使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期间,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地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确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