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
在我国,以高中生为参赛对象的数学竞赛活动开始于1956年,分别在京、津,沪、汉举行,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等亲自主持,这一活动断断续续到“文化大革命”前结束。
1978年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中国数学会共同举办了8省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方毅、华罗庚亲自参与领导,比赛分初赛、复赛、全国决赛进行。1979年这项赛事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出现过热情况,1980年教育部停办了这项赛事。
1980年中国数学会着手自己组织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事宜。制定了组织竞赛的5个原则:“民办公助”、“精简节约”、“自愿参加”;确定了开展数学竞赛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准备。
1981年开始举办“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密切配合下,逐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数学会主办的系列活动。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每年10月中旬举办,每年参赛人数在6~8万人;来年1月份举办“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目前参加人数为550人;5月中旬至4月初举行“国家集训队”,目前有60人参加,通过选拔确定参加当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国代表队(6人);7月份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数学是改革开放后第1个参加国际竞赛的学科,1985年开始,截至2012年底,我们共夺得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17次团体总分第1名。
一提到数学竞赛,大家往往会想到一个词——“奥数”。对于奥数、奥赛的批评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几乎每隔5年就要爆发一次,媒体狂砸、专家猛拍、教育主管部门狠抓。然而对“奥数”的不断“热议”也使得社会对这件事的认知逐步清楚了——“小升初”、“学生择校”、“学校择生”是问题的要害,是近年来小学升初中的升学模式变了,“奥数”正是在这种升学模式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此处的“奥数”说得准确些应该叫“小升初奥数”!“全民奥数”与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数学会主办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以及随后参加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活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毫无关系12010年五部委发布了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的调整通知,有些媒体说保送政策的取消能给“奥数”热降温,其实,根据“奥数”热在小学升初中这个环节的现状,可以预言:由于保送生政策的调整只是针对高中升大学的事,因此不会对“小学奥数热”的局面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而这正是让人十分担忧的事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控制这种现象,只能拿出切实的“小升初”的解决方案。小学“奥数”热的主要原因是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因而初中没有了遴选学生的标准,小学“奥数”才成了替代物。相对于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加分”理由来讲,学科竞赛获奖者“加分”是最为“刚性”的因素。
作为最早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选拔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高中学生,也吸引了大批高校在决赛现场招录人才。在过去,参加数学冬令营的人数约200人,其中前100名基本上都被高校现场签约录取,其中前60名被北大、清华录取。现在,每年被当场签约的学生达到约120名,其中北大、清华录取的就有80~100名左右。在2010年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调整之后的2年过渡期情况看,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参赛的,因为这是一个展示他们喜欢数学的一个好的平台。对于组织者来说,也很愿意看到更多真正喜爱数学并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而各个高校尤其是北大、清华也都在努力想方设法招收这些优秀的学生。例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老师认为,虽然保送生制度即将迎来较大的调整,对基础教育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不能中止,力度还要更大。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推进自主选拔的“新百年计划”,其中的“拔尖计划”就是针对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潜能的特长生,给予这批学生较强力度的降分录取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在有潜质的学科领域更深入地学习探索。这样比较强力度的自主招生措施完全可以接盘原有的保送生制度。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宗旨是激发青少年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正是这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少年参与其中,并使他们在后来的数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下表中近些年菲尔兹奖的得主情况可见一斑。我国首次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是在1985年,希望并且相信将来有一天中国的IMO选手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
在我国,以高中生为参赛对象的数学竞赛活动开始于1956年,分别在京、津,沪、汉举行,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等亲自主持,这一活动断断续续到“文化大革命”前结束。
1978年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中国数学会共同举办了8省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方毅、华罗庚亲自参与领导,比赛分初赛、复赛、全国决赛进行。1979年这项赛事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出现过热情况,1980年教育部停办了这项赛事。
1980年中国数学会着手自己组织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事宜。制定了组织竞赛的5个原则:“民办公助”、“精简节约”、“自愿参加”;确定了开展数学竞赛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准备。
1981年开始举办“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密切配合下,逐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数学会主办的系列活动。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每年10月中旬举办,每年参赛人数在6~8万人;来年1月份举办“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目前参加人数为550人;5月中旬至4月初举行“国家集训队”,目前有60人参加,通过选拔确定参加当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国代表队(6人);7月份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数学是改革开放后第1个参加国际竞赛的学科,1985年开始,截至2012年底,我们共夺得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17次团体总分第1名。
一提到数学竞赛,大家往往会想到一个词——“奥数”。对于奥数、奥赛的批评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几乎每隔5年就要爆发一次,媒体狂砸、专家猛拍、教育主管部门狠抓。然而对“奥数”的不断“热议”也使得社会对这件事的认知逐步清楚了——“小升初”、“学生择校”、“学校择生”是问题的要害,是近年来小学升初中的升学模式变了,“奥数”正是在这种升学模式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此处的“奥数”说得准确些应该叫“小升初奥数”!“全民奥数”与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数学会主办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以及随后参加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活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毫无关系12010年五部委发布了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的调整通知,有些媒体说保送政策的取消能给“奥数”热降温,其实,根据“奥数”热在小学升初中这个环节的现状,可以预言:由于保送生政策的调整只是针对高中升大学的事,因此不会对“小学奥数热”的局面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而这正是让人十分担忧的事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控制这种现象,只能拿出切实的“小升初”的解决方案。小学“奥数”热的主要原因是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因而初中没有了遴选学生的标准,小学“奥数”才成了替代物。相对于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加分”理由来讲,学科竞赛获奖者“加分”是最为“刚性”的因素。
作为最早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选拔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高中学生,也吸引了大批高校在决赛现场招录人才。在过去,参加数学冬令营的人数约200人,其中前100名基本上都被高校现场签约录取,其中前60名被北大、清华录取。现在,每年被当场签约的学生达到约120名,其中北大、清华录取的就有80~100名左右。在2010年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调整之后的2年过渡期情况看,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参赛的,因为这是一个展示他们喜欢数学的一个好的平台。对于组织者来说,也很愿意看到更多真正喜爱数学并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而各个高校尤其是北大、清华也都在努力想方设法招收这些优秀的学生。例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老师认为,虽然保送生制度即将迎来较大的调整,对基础教育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不能中止,力度还要更大。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推进自主选拔的“新百年计划”,其中的“拔尖计划”就是针对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潜能的特长生,给予这批学生较强力度的降分录取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在有潜质的学科领域更深入地学习探索。这样比较强力度的自主招生措施完全可以接盘原有的保送生制度。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宗旨是激发青少年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正是这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青少年参与其中,并使他们在后来的数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下表中近些年菲尔兹奖的得主情况可见一斑。我国首次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是在1985年,希望并且相信将来有一天中国的IMO选手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