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的评价纳入干部考评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u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充分体现出“德”在干部考察中的重要性。应在准确把握人民需求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德的评价,将人民群众评价干部的德贯穿于干部工作全过程,真正做到工作方向正确、发展目标清晰、成效认可广泛,充分体现党的领导干部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优秀本色。
  【关键词】干部考评 “德”的评价 人民群众
  
  “德、能、勤、绩、廉”的干部评价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思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①充分体现出我党在领导干部考察中对“德”的高度重视。如果干部“德”出了问题,哪怕再能、再勤、再绩、再廉,最多也只能落得好心办坏事的下场,影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建设大局。
  充分认识“德”的重要性
  我党历来重视对领导干部“德”的培养。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干部使用应秉承“任人唯贤”路线,坚持“才德兼备”方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建设应遵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标准,而革命化是“四化”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引下,领导干部要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出“德”在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中居于主导地位,强调选人用人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些无不体现出我党各阶段领导集体对干部“德”的重视。
  对“德”一般的理解是思想品德高尚,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评价中,更为重要的是政治立场的坚定和思想信念的正确,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评判“德”与否的关键方向性指标。
  社会主义的诞生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一切剥削现象的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长期发展前景的憧憬,这一产生动力始终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践,每个阶段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这一典型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而这一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没有人民的肩扛手挑,中国就不可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开放的良好局面。因此,我们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领导者、政策的制定者、执行的监督者,在整个国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德”的重要性,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工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准确把握人民需求是实现“德”的前提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攻坚时期,我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势必对领导干部的“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准确把握人民需求是领导干部实现“德”的前提。
  人民的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领导干部做到“德”必须首先理清最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使发展服务于多数人民。
  理清最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关键是借助“法治”和“人治”两方面的力量建立准确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法治”即制度建設,应在制度保证下使人民的诉求能够清晰通畅的传递给各级领导干部。“人治”则突出领导干部的个人努力。党的领导干部应该积极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全身心“沉下去”,细致、准确、全面了解人民诉求。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人民的发展要求得以正确有效反映。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业已形成,少数既得利益者和多数群众间必然产生或大或小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权衡好、把握准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显得尤为关键。政府应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好、规范好干部行为,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对其“德”的全面准确评价,使其始终沿着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轨迹开展工作。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干部“德”的评价
  当前,不少领导干部在“德”的方面出了问题。个别干部受西方思想观念影响,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有些干部缺乏为民服务意识,台上一本正经,台下肆意妄为,甚至经不起种种诱惑,丧失品德操守,腐败堕落。因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干部以“德”为先,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实现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谋福利。因此,我党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干部“德”的评价。
  考察干部“德”与否,工作同事的评议十分重要,但工作受众和人民群体的评价更为关键。②通过工作受众和人民群体对干部“德”与否的反馈,能更加客观地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对群众利益的重视程度。
  干部优劣与否和功过是非,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评价一个干部好与坏,首先应该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考虑。只有走好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的评价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才能提醒督促领导干部建立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选准人、选对人。③
  领导干部要想获得群众的满意,必须从思想层面解放自己,必须静下心、沉住气,从人民需求出发,从点滴小事做起,深入听取百姓心声,了解群众疾苦,与人民打成一片。若如果领导干部整天采用“办公桌 酒桌”的方式开展工作,没有积极深入群众,势必会被既得利益者所包围,必将沦为既得利益者谋求自身利益的傀儡或工具,从而忽视其他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哪怕这类领导干部内心愿望美好,但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的错误也必将导致工作偏离正确方向。
  当前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坚守社会主义理想,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自愿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领会和贯彻实施。
  当前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主动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谋对策、做事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对工作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力求做到为官一任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
  当前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坚守清正廉洁,坚守道德追求,以学立德,以行立德,以律立德,言行一致,知德统一,身体力行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将外在约束化为内在追求,把组织要求变为自身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只有高度重视并全面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干部“德”的评价,才能既了解到表面政绩,又考察清实际工作成效,既考虑到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又兼顾到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④让人民群众评价干部的“德”,基于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干部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准确了解领导干部的真才实学。
  人民群众评价“德”应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
  “德”的培养应坚持服务人民群众导向。干部的培训教育应在服务群众理念指导下开展,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重视其对党的工作宗旨和路线方针的学习,突出领导干部忠诚教育,提高道德情操,强化责任意识,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提升拒腐防变能力。
  “德”的考核应坚持人民群众参与方式。对领导干部“德”的考察要全面、细致、深入,重点考察其在关键时刻处理重大事件时的表现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服务对象的认可程度。这其中,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实干部考德内容的基础上,健全领导干部群众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群众考德方法,明确群众考德标准,既看工作实绩,又防止用成绩代替德,从而提高群众考德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人民群众参与干部德的考核,可以查清干部的工作圈、交往圈、生活圈,看清其圈内圈外表现的差异,从而实现对领导干部德的经常性考察。
  “德”的监督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干部良好“德”的养成,既靠严格自律,也靠管理监督,应特别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以内与以外“德”的全程监督,这其中人民群众监督可起到对干部的良好约束和警示作用。通过加强人民群众对干部“德”的监督,可以有效弥补其他监督方式的不足,实现同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等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对干部“德”进行监督的强大合力。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选人用人的方向和原则。其中,有德是合格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干部评价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政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我党的宗旨是永远为人民奋斗,干部有德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被权贵所包围,不能被堵塞了耳朵,蒙蔽了视听,应广开言路,了解群众心声,体察百姓疾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工作方向正确、发展目标清晰、成效认可广泛,充分体现党的领导干部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优秀本色。(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事部)
  
  注释
  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9期。
  ②张铁网:“建立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求是》,2004年12期。
  ③洪浩:“官‘德’究竟该怎么考”,《人民论坛》,2011年第25期。
  ④杜梓:“谈干部德的考察”,《党建研究》,201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罚金刑的效益价值首先表现为它体现了现代刑罚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同时更体现为罚金刑相对于其他刑种来说,是公正价值和效益价值最为兼容的刑种。如果运用得当,罚金刑不仅可以震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司法成本、社会成本,进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关键词】罚金刑 效益价值 贪利犯罪 功利性 成本    罚金刑的效益是指在惩治和预防犯罪的活动中,要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舆论引导权遭遇挑战、政府公信力下降、网络规范缺乏等问题使得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规范网络管理,把握舆论引导等是党和政府新时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群众工作 机遇 挑战 网络规范    截止到2011年1月19日,我国网民总数
【摘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内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方面面,其中公众参与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采用的一个有效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完善环境公众参与机制与政策,扩大公众环境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友好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既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我
【摘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具有系统性、适度性、多样性、持续性、动态性等内在属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外在表现,其内容会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实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目的,包括传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务功能、扶持功能、监督功能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政府公共文化 服务职能 服务职责 服务功能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社会关注。而对于贫困的大学生来说,顺利就业是实现自己价值、报答父母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区等多方面采取灵活的措施,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这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市场经济 贫困大学生 就业 扶持政策    各大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已初步制定,但政策没
【摘要】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由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构件形成的内涵实力的竞争。因此,要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着力打造科研相对优势和自身科研特色,紧贴专业、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积极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师院校 科研核心竞争力 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推动以外,食品安全领域中利益结构还受到法律因素以及政治、经济和文
【摘要】基于依法治理理念,分析了相关理论的基本内涵,剖析了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瓶颈,找出破解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发展难题的主要途径,即健全高校科技创新的立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的执法,加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监督,以构建强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法律体系。    【关键词】依法治理 高校 科技创新 法律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真正担当起历史使命,就必须注重依法治理,树立治理也是科学,高效的治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化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政治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关键词】政治文明 人大制度 政治体制 改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自身
【摘要】信息化革命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使其获取了全新的特点。它将改变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结构,使行政决策从公务员精英决策转变到精英与广大民众共同决策的新时代,使公开、透明、全程开放式的决策取代传统的政治运作路径和模式,大大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增强政府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行政决策 信息化 全程开放式的决策      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