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是否只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文以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的成长为例,通过他在集体中由期待到找到自身价值,由贬低别人到欣赏别人,在挫折中融入集体、乐于奉献,在舞台上甘作陪衬、悦纳自己的过程,说明了班集体这一微环境在无形中同样也能起到积极正面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班集体;学生个体;教育作用
教育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道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强调两者之间互感互动,互相启发。这种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不仅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之间是否也能存在這样一种教育关系呢?带着这份思考,笔者不禁审视起以往的教育生活,一名学生浮现在脑海中。
冻土下的期待,找到价值
每个学期,我都会在班里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和风采,整个班几乎人人都有一份“工作”:有负责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午休准备的,有每节课前专门检查课桌排列和卫生的……但班里有一个不和谐的学生洋洋,他的学习基础差,平时常违反纪律,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和别人大打出手。这样一名学生,在班里往往是大家督促的对象:作业拖拉了,小组因为纪律被扣分了,课间奔跑被记名了……以至于,有时当任课老师问是谁没有交作业,当班主任问是谁没有交《告家长书》的回执,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把目光投向他。而洋洋总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样子,低头钻进课桌肚里找。可能,大家对他的看法,他已习以为常。麻木的表情,如同冬日里的冻土,硬硬的,包裹着他所有的想法。
一天课后,他来到我身边,睁着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对我说,班级里有人搞“腐败”,处事不公,老盯着个别人检查,而包庇自己的好朋友。对于他的这次“积极”表现,我很意外。同时,我觉察到,只要处理适宜,这次意外说不定就会像冬日里的“暖阳”,终能融化他这抔“冻土”。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我发现个别学生确实存在问题。于是,我决定设置一个新岗位——小小监督员,暂时由洋洋来担任。但是,洋洋必须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学习上的努力和工作上的称职,考核期为两个礼拜。听到这个约定,洋洋用力地点了点头,双眼闪亮。
处在班集体这个环境中,有的学生如鱼得水,熠熠生辉;有的学生安静学习,默默努力;还有些学生懈于学习,疲于应付。但不管何种情形,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下身边孩子,你就会发现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个小小的正面回应,就能让他们双眼发光。从此,洋洋每天都认真地履行他监督员的职责。
萌芽中的尊重,学会欣赏
有一句话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在与弱者的比较中,一个人能在心理上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这种心理能暂时缓解他的矛盾和焦虑。但是当这种现象出现在班级中,当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听到洋洋大声地嫌弃说:“小吴很笨的,以前老师从不让她回答问题的。”我心底很不是味道。作为同是班级后进生的洋洋,不知道他是出于何种心理,竟揭开小吴的“过往”。是暂时获得老师关注时的小小得意?还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满足抬高自己的情感需要?于是,我扫视了全班孩子,计上心头:“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叫‘同学,你真棒!’”我先选择了一两位班上的能人,让大家来夸一夸。洋洋也跃跃欲试。这时,我把目标调向了小吴。班级里静默了一会儿后,马上有人举起了小手:“她很善良,很和善,从来不会欺负人。”“她每天都主动完成值日工作。”这时,我把目光投向洋洋。在我目光的鼓舞下,洋洋扭捏地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昨天,我的自动笔丢了。小吴不写字,就把笔借给了我。”
后来,学校组织班级外出春游。大家在草坪上休息时,小吴害羞地躲到了一边。不想,洋洋竟然主动走过去,塞给她一些自己带来的美食。我看见了,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见了,也连忙把零食掏出来一起分享。在热闹的氛围中,洋洋大方许多,走过去,把小吴同学拉到了自己身边,和大家坐在一起。全班孩子坐在一起,说说笑笑。
当班里出现不和谐时,老师适当地引导,让全班孩子学到了“尊重”。这种尊重他人的氛围同时也感染了洋洋,让他懂得要给予他人尊重,让他人得到心灵的慰藉。这份潜意识的尊重也更好地帮助洋洋与周围同学融洽相处。
风雨里的成长,融入集体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偶尔的挫折,能让他更快速地成长起来,体会到班级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更热爱班集体,更融入班集体。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侥幸直接晋级第四名,学生们一片欢呼,洋洋也跟着大家手舞足蹈。比赛正式开始了,队员们屏气凝神,身体下蹲,奋力拉着;拉拉队员也踩着节奏,用力地喊着。但是结果,事与愿违,我们班输了。回到教室不久,不知如何,大家竟都哭了起来。洋洋也在其中,眼睛红红的,直抹眼泪。谁说这次的拔河比赛没收获呢?又一次,学校组织秋游研学活动,班级分小组行动。但是洋洋半路竟然落单了。队伍集合时,一看就缺他了,顿时全班同学都慌了,大家一边齐声喊,一边到处找。突然,一声带着哭音的“杨老师”传来,不等我迎上去,洋洋已经扑了过来。其他孩子也伸过手来,大家抱作一团。
一次又一次的小挫折,锤炼了班级的凝聚力,全班孩子变得更团结了。在这个过程中,洋洋也有了很大的触动。报名参加各项学校活动时,他总是格外积极。大扫除时,他也总是帮了这个帮那个,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大家都说他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收获后的豁达,真情奉献
通过活动,让我看到了一颗活泼好动的心,一双渴望关注的眼睛。于是,我在平时给予洋洋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他的学习热情也更高了。字迹工整了,速度变快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虽然洋洋报名参加活动时特别积极,但因为他学习基础薄弱,只能勉强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多数情况下都是择优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所以,他平时参加学校比赛活动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在班队课上,他却特别活跃:冷餐会时,老师给其他同学和他们的劳动成果拍照,洋洋自告奋勇帮忙拎一份,还站在同学的背后理直气壮。《班级才艺秀》时,同学带来了很多素描作品,洋洋也主动举着绘画作品站在台上,展示给大家看。其实大家已习惯了他的做秀。
当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一个健康向上的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也应该有一颗努力的进取心,同时还有一份悦纳自己的豁达心。乐于帮助身边的人,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欣赏他人的精彩,也能真诚献出自己的掌声。这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结束语
纵观洋洋成长的过程,老师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整个班集体团结向上的风气、学生们的行为所创造出来的气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每个学生各司其职,促使他在班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大家相互间的赞扬,促使他开始尊重身边人;挫折与锤炼,促使他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为他人着想;他人的优秀,促使他乐于奉献,又悦纳自己。班集体带给洋洋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这种微小环境的影响虽是无声,却让身处其间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只要老师适时悄悄地干预,就能引领学生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飞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关键词:班集体;学生个体;教育作用
教育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道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强调两者之间互感互动,互相启发。这种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不仅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之间是否也能存在這样一种教育关系呢?带着这份思考,笔者不禁审视起以往的教育生活,一名学生浮现在脑海中。
冻土下的期待,找到价值
每个学期,我都会在班里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和风采,整个班几乎人人都有一份“工作”:有负责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午休准备的,有每节课前专门检查课桌排列和卫生的……但班里有一个不和谐的学生洋洋,他的学习基础差,平时常违反纪律,因为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和别人大打出手。这样一名学生,在班里往往是大家督促的对象:作业拖拉了,小组因为纪律被扣分了,课间奔跑被记名了……以至于,有时当任课老师问是谁没有交作业,当班主任问是谁没有交《告家长书》的回执,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把目光投向他。而洋洋总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样子,低头钻进课桌肚里找。可能,大家对他的看法,他已习以为常。麻木的表情,如同冬日里的冻土,硬硬的,包裹着他所有的想法。
一天课后,他来到我身边,睁着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对我说,班级里有人搞“腐败”,处事不公,老盯着个别人检查,而包庇自己的好朋友。对于他的这次“积极”表现,我很意外。同时,我觉察到,只要处理适宜,这次意外说不定就会像冬日里的“暖阳”,终能融化他这抔“冻土”。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我发现个别学生确实存在问题。于是,我决定设置一个新岗位——小小监督员,暂时由洋洋来担任。但是,洋洋必须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学习上的努力和工作上的称职,考核期为两个礼拜。听到这个约定,洋洋用力地点了点头,双眼闪亮。
处在班集体这个环境中,有的学生如鱼得水,熠熠生辉;有的学生安静学习,默默努力;还有些学生懈于学习,疲于应付。但不管何种情形,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下身边孩子,你就会发现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个小小的正面回应,就能让他们双眼发光。从此,洋洋每天都认真地履行他监督员的职责。
萌芽中的尊重,学会欣赏
有一句话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在与弱者的比较中,一个人能在心理上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这种心理能暂时缓解他的矛盾和焦虑。但是当这种现象出现在班级中,当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听到洋洋大声地嫌弃说:“小吴很笨的,以前老师从不让她回答问题的。”我心底很不是味道。作为同是班级后进生的洋洋,不知道他是出于何种心理,竟揭开小吴的“过往”。是暂时获得老师关注时的小小得意?还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满足抬高自己的情感需要?于是,我扫视了全班孩子,计上心头:“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叫‘同学,你真棒!’”我先选择了一两位班上的能人,让大家来夸一夸。洋洋也跃跃欲试。这时,我把目标调向了小吴。班级里静默了一会儿后,马上有人举起了小手:“她很善良,很和善,从来不会欺负人。”“她每天都主动完成值日工作。”这时,我把目光投向洋洋。在我目光的鼓舞下,洋洋扭捏地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昨天,我的自动笔丢了。小吴不写字,就把笔借给了我。”
后来,学校组织班级外出春游。大家在草坪上休息时,小吴害羞地躲到了一边。不想,洋洋竟然主动走过去,塞给她一些自己带来的美食。我看见了,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见了,也连忙把零食掏出来一起分享。在热闹的氛围中,洋洋大方许多,走过去,把小吴同学拉到了自己身边,和大家坐在一起。全班孩子坐在一起,说说笑笑。
当班里出现不和谐时,老师适当地引导,让全班孩子学到了“尊重”。这种尊重他人的氛围同时也感染了洋洋,让他懂得要给予他人尊重,让他人得到心灵的慰藉。这份潜意识的尊重也更好地帮助洋洋与周围同学融洽相处。
风雨里的成长,融入集体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偶尔的挫折,能让他更快速地成长起来,体会到班级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更热爱班集体,更融入班集体。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侥幸直接晋级第四名,学生们一片欢呼,洋洋也跟着大家手舞足蹈。比赛正式开始了,队员们屏气凝神,身体下蹲,奋力拉着;拉拉队员也踩着节奏,用力地喊着。但是结果,事与愿违,我们班输了。回到教室不久,不知如何,大家竟都哭了起来。洋洋也在其中,眼睛红红的,直抹眼泪。谁说这次的拔河比赛没收获呢?又一次,学校组织秋游研学活动,班级分小组行动。但是洋洋半路竟然落单了。队伍集合时,一看就缺他了,顿时全班同学都慌了,大家一边齐声喊,一边到处找。突然,一声带着哭音的“杨老师”传来,不等我迎上去,洋洋已经扑了过来。其他孩子也伸过手来,大家抱作一团。
一次又一次的小挫折,锤炼了班级的凝聚力,全班孩子变得更团结了。在这个过程中,洋洋也有了很大的触动。报名参加各项学校活动时,他总是格外积极。大扫除时,他也总是帮了这个帮那个,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大家都说他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收获后的豁达,真情奉献
通过活动,让我看到了一颗活泼好动的心,一双渴望关注的眼睛。于是,我在平时给予洋洋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他的学习热情也更高了。字迹工整了,速度变快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虽然洋洋报名参加活动时特别积极,但因为他学习基础薄弱,只能勉强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多数情况下都是择优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所以,他平时参加学校比赛活动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在班队课上,他却特别活跃:冷餐会时,老师给其他同学和他们的劳动成果拍照,洋洋自告奋勇帮忙拎一份,还站在同学的背后理直气壮。《班级才艺秀》时,同学带来了很多素描作品,洋洋也主动举着绘画作品站在台上,展示给大家看。其实大家已习惯了他的做秀。
当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一个健康向上的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也应该有一颗努力的进取心,同时还有一份悦纳自己的豁达心。乐于帮助身边的人,积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欣赏他人的精彩,也能真诚献出自己的掌声。这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结束语
纵观洋洋成长的过程,老师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整个班集体团结向上的风气、学生们的行为所创造出来的气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每个学生各司其职,促使他在班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大家相互间的赞扬,促使他开始尊重身边人;挫折与锤炼,促使他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为他人着想;他人的优秀,促使他乐于奉献,又悦纳自己。班集体带给洋洋的成长,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这种微小环境的影响虽是无声,却让身处其间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只要老师适时悄悄地干预,就能引领学生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飞翔。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