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0年以来,考场作文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体的要求逐渐降低,但大部分考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是选择写作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形象感人,给人的印象深,写作时容易驾驭,因此相对于其它文体,得分就高。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叙述、描写是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时间紧迫的考场环境中,让自己的作文标新立异呢?这就需要考生在把握作文要求、审好题、立好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一、重视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具有交待故事背景、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没有曲折突出的情节,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但单一紧张的故事情节往往让人审美疲劳,如果有相应的精彩的景物描写的插入就会让故事时缓时急、扣人心弦。比如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篇描写战争场面的文章,虽然有血腥的战斗,但读者在美丽的苇荡里却一点儿也不紧张,相反却感觉到一点浪漫的气氛充实其中,让人既有怡人景色的享受,又有敌人被消灭时的酣畅。林可夫的《基础写作概论》中有两段景物描写:“乳白色的雾,从山谷中汩汩溢出缓缓地爬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飘飘忽忽地笼罩着整个山村。那五彩的坡,乌兰的路,错落有致的近峦,清丽淡雅的远山,全都遮隐在迷雾之中,什麽都看不清了。”“天地间只有白茫茫的雾,灰蒙蒙的雾,凉丝丝的雾。掬一把,软绵绵;吸一口,甜津津;踩一脚,软悠悠。雾从眼前飘过,睫毛上挂一串细细的珍珠;雾在身边沉浮,整个身子摇摇晃晃,漂浮在九重云霄之中。”这两段景物描写中从人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各种角度进行了描写,看似是景物描写,实际上它已经把人的情感赋予了其中。
二、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具有重要作用。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描写小战士的时候写道:“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做装饰点缀。”“……(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出小战士对生活的热爱和性格的可爱、天真、纯朴,为他不幸牺牲后大家特别悲伤做了铺垫。这篇文章对于小战士衣服上“口子”的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一开始“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然后写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当他牺牲后被抬进包扎所的时候,作者又写道“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最后:“她(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些对于衣服上“口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三、重视词语拓展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在这里他告诉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应该抓住人物外形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他的这句话进行延伸,我们在描写任何事物时都应该抓住这个事物的特征来写,不惜笔墨地来表现它。老舍先生在小说《月芽儿》中对月儿几十次的描写可谓下足工夫,对于表现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水户”时却拓展到写“明的遗民朱舜水”,在这里朱舜水是明亡时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人士,借他的爱国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从“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而写到“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荟”,这都是对词语的延伸,却写出了作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形只影单、心灵孤独、被强国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到时的别扭。当我们在描写一个事物的时候,就要借鉴其它成功作品中关于对这一事物的描写,不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可以拿来用。比如写“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引用诗句、成语、谚语等,经典的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重视修辞方法
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淳朴可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有多处修辞:“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小山的可爱。《济南的冬天》中“小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小摇篮”却是作者的主观引申;《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就是作者的主观引申了。
一、重视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具有交待故事背景、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没有曲折突出的情节,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但单一紧张的故事情节往往让人审美疲劳,如果有相应的精彩的景物描写的插入就会让故事时缓时急、扣人心弦。比如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篇描写战争场面的文章,虽然有血腥的战斗,但读者在美丽的苇荡里却一点儿也不紧张,相反却感觉到一点浪漫的气氛充实其中,让人既有怡人景色的享受,又有敌人被消灭时的酣畅。林可夫的《基础写作概论》中有两段景物描写:“乳白色的雾,从山谷中汩汩溢出缓缓地爬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飘飘忽忽地笼罩着整个山村。那五彩的坡,乌兰的路,错落有致的近峦,清丽淡雅的远山,全都遮隐在迷雾之中,什麽都看不清了。”“天地间只有白茫茫的雾,灰蒙蒙的雾,凉丝丝的雾。掬一把,软绵绵;吸一口,甜津津;踩一脚,软悠悠。雾从眼前飘过,睫毛上挂一串细细的珍珠;雾在身边沉浮,整个身子摇摇晃晃,漂浮在九重云霄之中。”这两段景物描写中从人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各种角度进行了描写,看似是景物描写,实际上它已经把人的情感赋予了其中。
二、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具有重要作用。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描写小战士的时候写道:“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做装饰点缀。”“……(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出小战士对生活的热爱和性格的可爱、天真、纯朴,为他不幸牺牲后大家特别悲伤做了铺垫。这篇文章对于小战士衣服上“口子”的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一开始“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然后写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当他牺牲后被抬进包扎所的时候,作者又写道“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最后:“她(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些对于衣服上“口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三、重视词语拓展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在这里他告诉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应该抓住人物外形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他的这句话进行延伸,我们在描写任何事物时都应该抓住这个事物的特征来写,不惜笔墨地来表现它。老舍先生在小说《月芽儿》中对月儿几十次的描写可谓下足工夫,对于表现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水户”时却拓展到写“明的遗民朱舜水”,在这里朱舜水是明亡时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的人士,借他的爱国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从“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而写到“北京的白菜”、“福建的芦荟”,这都是对词语的延伸,却写出了作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形只影单、心灵孤独、被强国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到时的别扭。当我们在描写一个事物的时候,就要借鉴其它成功作品中关于对这一事物的描写,不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可以拿来用。比如写“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引用诗句、成语、谚语等,经典的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重视修辞方法
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淳朴可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有多处修辞:“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小山的可爱。《济南的冬天》中“小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小摇篮”却是作者的主观引申;《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就是作者的主观引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