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的主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加强对班级的管理,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经常组织丰富班级的文化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的将爱心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 爱心;融入;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将爱心融入到班级管理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感化。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充分的表现出来,并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中融入爱心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比较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就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利用爱心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对于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从而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教师应该适当的在管理中融入爱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沟通中融入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只有洞悉学生成长中的细节,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师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识,学生在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都能够灵活的应对,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付出和爱心;其次,教师应该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与时俱进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再次,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多给予关注,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多给予“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并帮助“后进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弥补“后进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班级所有成员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教师的爱心。
三、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严格要求他们,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时刻督促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意见,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在管理中应该充分融入爱心,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从而使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形式中融入爱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文化活动,能够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并带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在举行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创造出团结、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间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种形式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含量,也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对家长和教师的感恩之心,并了解教师的爱心,这样就能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五、总结
对小学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汗水和爱心,“爱心”是管理的动力,爱心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教师、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融入到管理当中,以身作则,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拥有爱心的班级管理,会给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荣珍.如何把爱心有效的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
[2]宋茂奎.爱心辅就成功路智慧沐浴新教坛[J].教育艺术,2007(9).
[3]赵黎光,朱丽蕊,崔楠楠.爱心教育“法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文化,2012(9).
【关键词】 爱心;融入;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将爱心融入到班级管理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感化。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充分的表现出来,并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中融入爱心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比较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就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利用爱心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对于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从而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教师应该适当的在管理中融入爱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沟通中融入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只有洞悉学生成长中的细节,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师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识,学生在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都能够灵活的应对,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付出和爱心;其次,教师应该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与时俱进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再次,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多给予关注,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多给予“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并帮助“后进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弥补“后进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班级所有成员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教师的爱心。
三、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严格要求他们,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时刻督促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意见,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在管理中应该充分融入爱心,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从而使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形式中融入爱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文化活动,能够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并带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在举行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创造出团结、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间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种形式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含量,也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对家长和教师的感恩之心,并了解教师的爱心,这样就能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五、总结
对小学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汗水和爱心,“爱心”是管理的动力,爱心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教师、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融入到管理当中,以身作则,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拥有爱心的班级管理,会给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荣珍.如何把爱心有效的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
[2]宋茂奎.爱心辅就成功路智慧沐浴新教坛[J].教育艺术,2007(9).
[3]赵黎光,朱丽蕊,崔楠楠.爱心教育“法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文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