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重“文”轻“言”,即教师过于注重挖掘、解读课文的文学、文化内涵,忽视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等语言学习和实践;二是重视语言训练,但方法不当,课上逐句逐词翻译,课后背诵默写过关,教法和评价机械单一.如何使静态的文言知识内化为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外化为学生鲜活的语文能力?笔者以为,创设文言学习情境,开展语用实践,是激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机 构】
: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重“文”轻“言”,即教师过于注重挖掘、解读课文的文学、文化内涵,忽视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等语言学习和实践;二是重视语言训练,但方法不当,课上逐句逐词翻译,课后背诵默写过关,教法和评价机械单一.如何使静态的文言知识内化为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外化为学生鲜活的语文能力?笔者以为,创设文言学习情境,开展语用实践,是激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目前,语文课堂不乏“碎、散、乱”的现象,一堂课充斥着碎碎问、满堂问.因为害怕忘记繁复的教学设计,教师目光不敢脱离教案;因为害怕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自然生成;因为精力被过多的问题牵制,教师无心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点评应付机械,错失很多教学良机;因为长期被动回答碎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因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训练而停滞不前.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支点,撬起整个课堂,破解课堂“碎、散、乱”的困局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是将单篇课文的学习改变为以任务为教学驱导,以活动为教学方式,以探究为教学核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其中的主要变化是用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单”代替了原有的单一的导读模式,单元学习任务被分解为若干任务,又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教学目标、阅读方式、活动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创造性的突围.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为例,具体阐述“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方式的突围.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教材就是最好的参考资料,统编版语文教材设置的助学系统如写作背景、文本提示、文本语言,可以辅助教者理解文本,为教者提供完整的教学思路.
在《雷雨》中,作者通过“自然季节”“自然情感”和“自然法则”对人的生命“蛮性”、原始本能的控制,以及对无法解释原因的“偶然”“巧合”的强大制造能力,将其悲剧主题超越社会制度、人伦制度,使其成为导致《雷雨》悲剧的核心动因,也自当成为分析《雷雨》悲剧的一个重要角度.
《荆轲刺秦王》主要讲述了侠士荆轲受燕王太子丹委托行刺秦王不幸失败的故事.令人惋惜的是,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在关键时刻没能出手助荆轲一臂之力,要不然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人们赞颂的是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批判的是秦舞阳的怯懦和有辱使命.从传统的侠与儒的文化来说,秦舞阳是值得批判的,但从生命与人生的意义角度,我们又能从秦舞阳觐见秦王时的“色变振恐”中得到新的评价与认知.
在写记叙文时,我们巧妙运用插叙或者倒叙的写作手法,就可以打破常规刻板的叙事结构,使文章顿生波澜.从文学理论方面讲,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包含两种时间:被叙述的故事的原始或编年时间和文本中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种种关系引起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譬如,叙事文是怎样重新排列故事顺序的?
阅读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涵养精神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的红色经典阅读之旅更丰富、更深刻,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设计学前情境导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红色基因;通过整合多部经典作品进行专题探究,促进学生深入阅读,铸就优秀品格;通过任务鼓励创作输出,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一文中说:“在高考命题中,要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近年来,全国卷作文题大多采用“交际语境写作”的命题方式.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面对具体或假定的读者,围绕一定的话题或问题,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意图,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建构意义,构建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与高考作文命题技术的进步》,《语文学习》2019年第7期).
人教版必修1(2007年3月第2版)有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笔者发现文下两条注释不够准确,特作适当阐释,以求教于方家.rn一、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rn对此句,教材注释:“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谒,拜会,前往.”笔者以为,把“臣愿得谒之”翻译为“我也要请求行动”存在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