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是将单篇课文的学习改变为以任务为教学驱导,以活动为教学方式,以探究为教学核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其中的主要变化是用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单”代替了原有的单一的导读模式,单元学习任务被分解为若干任务,又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教学目标、阅读方式、活动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创造性的突围.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为例,具体阐述“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方式的突围.
【机 构】
: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是将单篇课文的学习改变为以任务为教学驱导,以活动为教学方式,以探究为教学核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其中的主要变化是用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单”代替了原有的单一的导读模式,单元学习任务被分解为若干任务,又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在教学目标、阅读方式、活动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创造性的突围.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的演讲单元为例,具体阐述“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方式的突围.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对话”的表述就有两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间对话的过程”.rn可见,好的教师一定是好的对话者,他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对话,关注独出机杼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独特的情感思想内涵;他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升阅读的知识与能力,丰富语文经验人生经验;他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肖培东老师无疑是
近三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都是选非,即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命题人喜欢让哪里“不正确”呢?仔细研究后,我发现:命题人喜欢在诗歌的某一细节上做文章.这一细节一般是整首诗歌的关键,对理解整首诗歌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诗歌阅读客观题中“不正确”的一项,极具迷惑性,容易让考生的思维陷入误区.考生该如何应对呢?我以为,只能巧破“点穴计”,妙避“智力阱”!何为“巧破”?何为“妙避”?笔者拟以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为例来探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写作来说,情感态度是第一位的,方法技巧则次之.日常教学中过多关注写作技巧的培养,忽略学生积极写作情感态度的养成,致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这是写作教学难“解”之“结”.文章从自主选题、自我观照、读者意识三个方面谈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路径与方法.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集景、情、理为一体的旷世诗作.教师在引领学生分析诗歌时,不仅要关注对春、江、花、月、夜等意象的分析,关注对游子、思妇离情的理解,更要关注诗歌所体现的哲理之思.人生之短暂,空间之永恒,生命之不息在诗词中无不毕现.
毛泽东诗词孤迈高蹈,睥睨当世.如天风海雨,大气磅礴,豪情万丈.试看其作于1923年的《贺新郎》,即使在新婚小别的词作中,初不改其英雄本色,既不作寻常“与妻书”,也不似“呢喃儿女语”.“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将革命者的忠贞爱情寄托在远大理想之中,语挟风雷,情比鹣鲽,真所谓“郁怒情深”,兼而有之.
2021年全国卷四道作文题,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写作关键能力来看,都可以说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试题继续保持新时代高考作文注重立德树人、价值观考查和不断强化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平实而不平庸,常规而不落俗套.
一rn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参观百年校史主题展览时寄语南开师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在新的起点上,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可以说,红色经典作文之中的“大我”,就是指向这种为了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宏大目标;其“小我”则是指向仅仅为了自我而奋斗的个人目标.个人目标只有符合宏大目标才是“大我”“小我”相融合,反之就是“大我”“小我”不融合.现在很多抒写红色经典精神的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大我”与“小我”常常油水分离.
《差序格局》选自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对比、比喻、引用等手法,以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社会关系为例,把较为陌生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017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要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基于文体特点,以高二学生为阅读主体,依据对学生知、情、意和思维的发展要求,我进行了以下设计:rn一、教学目标rn1.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是统编教材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再次教学时,笔者打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想读、能读、会读,笔者以标题为切口,以思路为抓手,以方法迁移为目标,以读懂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为目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将解读事理说明文的方法植根于学生心中.
目前,语文课堂不乏“碎、散、乱”的现象,一堂课充斥着碎碎问、满堂问.因为害怕忘记繁复的教学设计,教师目光不敢脱离教案;因为害怕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自然生成;因为精力被过多的问题牵制,教师无心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点评应付机械,错失很多教学良机;因为长期被动回答碎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因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训练而停滞不前.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支点,撬起整个课堂,破解课堂“碎、散、乱”的困局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