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是佛之高境。是有中无,终是无中有。”这一幕,美得使人惊心,如同许多年前第一次读雪小禅的文字,薄凉、清冽,心犹猛虎,细嗅蔷薇。
在她眼中“这银碗里盛雪,落处孤峻,一派天然,深情后面,却是一脉天真,突然觉得人生山长水远,求的也就是这一刻,有人懂得了这份真,是银碗里盛雪,这一般的情意,又这一般的隆重,这一般的缠绵,却又这一般的菩提。”
她说,“那其实是素美对素禅的意境,银碗不可得,雪更冰清玉洁,一切完美得如同神话,但是,毕竟是好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雪与禅,都是那样美到寂寥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更有了一种难得的意味。”
许多年后,第一次与她对话,仿佛与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促膝长谈,从青春文学的巅峰唯美到传统文化的温厚回归,从戏曲书画到菜场家饰,从孤独写作到行走传播……光阴逝去,她却变得更加鲜活。
蜕变:为内心而写作
“从一个写不食人间烟火爱情的作家,到一个接地气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用时间积淀下来的东西,往往也需要用时间去吸纳,传统文化之于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对雪小禅而言,亦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修行。
雪小禅:“三十岁之前我喜欢西方的哲学、文学、美术,特别是热爱西方油画,西方的艺术对我构成了巨大的吸引,我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轻视。三十岁之后,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多起来,比如,戏曲、书法、国画、中药、气功、易经。我忽然觉得,西方的艺术是侵略性的,有非常强的征服欲,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往回收的,外圆内方,很内敛,但张力极大。中西方文化的对撞让我悟到了很多东西,也更让我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
研习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觉醒来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细节很多,包括生活日常上的变化,比如我喜欢穿中国的民族服装,开始习书法,画画,读一些古书,自己的室内装饰也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比如说我喜欢中国明式家具,把中药铺的药匣子自己油成了蓝色,把从中国各地带回来的蜡染、麻的窗帘挂在墙上,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已经深入到每个生活的细节。中国传统文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用不张扬的姿态俘虏了我。”
一定是藏着智慧和灵性的心才甘愿让另一种智慧“俘虏”,她在生活里汲取养分,倾注于文字间,有些书写,非要时间和阅历不能完成,如果说雪小禅的青春文学曾经为我们编制了一个唯美至巅峰的梦境,那么此时此刻她所娓娓道来的恰是告诉你我,该如何在人间烟火的柴米油盐里把梦实现,好好的生活。《倾城记》与《那莲那禅那光阴》正是这一转变的开始。
雪小禅:“我开始书写城市、植物、戏曲、花朵、建筑、书法、绘画、陶瓷、收藏……这些东西活色生香的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我愿意用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字去把它们表现出来,日常的力量非常巨大,比如去逛菜市场,看那些绿肥红瘦的蔬菜很生动的堆在脚下,感觉极亲切。从一个写不食人间烟火爱情的作家,到一个接地气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生一定是往回收的。一定要回归于内心的写作,如果早期还为名、为利、为喜欢自己的读者而写作,那么现在是一意孤行为内心写作。几年前我就恢复了手写,写在古老的宣纸上,也许很长时间不写一篇,写出来之后就随便放在那里,也许只是写给一个人看,或者是只写给自己。一个丰厚的作家,必然是孤独的,孤独成就他的写作,也更会成就他的内心。他最寂寥的时候,一定是最丰满的时候。”
笃定: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那些读我青春小说的少年已经长大,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希望我们一起华丽转身,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独一无二的样子。”
在雪小禅看来,这个蜕变是她写作过程中必然所经历的。她希望带着她的读者一起成长。“那些读我青春小说的少年已经长大,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希望我们一起华丽转身,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独一无二的样子。”越是传统的越是有力量的,雪小禅对生活与写作的笃定,让我们从她的文字里获得了坚定、平和、至真与通达。
雪小禅:“我个人认为我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名利而写,2003年到2007年,翻开每一本期刊几乎都有我的名字,我也是那时声名鹊起的;第二阶段又有几年写了几本青春爱情小说,得到了很多青年朋友的喜欢,比如《无爱不欢》《刺青》《啊青春》,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我第三阶段,以文化随笔为主,书写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动人,书写内心。我觉得第三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它更像是内心的诉说,表达了我个人的气息和属性,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内核。”
我们的生活里,最难的不是索取,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爱戏曲,跟随裴艳玲一年多,历时三年,行程数万公里,采访上千人,数易其稿,完成了这位一代坤生的首部传记《裴艳玲传》,她爱书画、音乐和建筑,生活无处不被浸染着,同样,也因此有了更深远的获得。
雪小禅:“戏曲给了我很多福报,比如,我因为喜欢戏曲得以有机会去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并且有机缘撰写了《裴艳玲传》。中国戏曲文化很厚实,里面融合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潜移默化中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文字的气质和张力。书法和绘画更是如此,翻看古人的法帖、册页、古画,觉得在和古人对话,在和那时的朝代,那时的人有交集,那些画和字有很大的张力,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文字特质。我相信随着光阴的浸染,它们会成为我如影随形的东西,并且滋润我一生。
戏曲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一些特质吧,比如,行头、脸谱、道具、乐器、板式、腔调。我喜欢很多种类的戏曲,比如,昆曲、梨园戏、越剧、粤语、黄梅戏、梆子、豫剧、秦腔、山西梆子……当然对京剧尤其偏爱,特别是程派。我总觉得自己上辈子就是伶人,穿上戏衣咿咿呀呀的唱戏,所以这一辈子才这么喜欢戏曲。并且把听戏唱戏,当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许是因了这份喜爱,雪小禅对戏曲、国画和书法都有着很独特的领悟,这也得益于她大量的阅读和欣赏,她买了很多画册,也更爱去美术馆看画展。周围的朋友有很多书法家和画家,和他们之间的交流聊天,让雪小禅悟到很多事情。她说“艺术本就相通,我少年时习过书法,不过中途搁置,现在复又捡起。因为人至中年,一个人的气息越发和这些很深厚又内里的东西贴近,它们就在那里等我。”
传播:回归古典之美
“每个中国人都会早早晚晚与它们相遇,也许根本不自知,但恰恰是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喜欢,才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她曾行走中国30余所大学,讲写作、讲戏曲、谈爱情、谈修行……她并不把这样的文化传播看得多么了不起,她说,这只是一场约会。而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的经历又让她常怀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她这样不辞辛苦的去奔赴这些被期许的约会呢?
雪小禅:“这些大学生基本是我的读者,有人说我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我的讲座更像是一个期盼许久的约会,我们神交已久却从未见过面,这些大学生对我充满了想象,我也对他们充满了好感,每场讲座几乎都很火爆,与其说我给了他们很多,不如说他们给了我很多,因为大学讲座的气场让我觉得很有朝气,像一股清风。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加深了我对戏曲的热爱,我从前是一个羞涩的、腼腆的、不善于表达的人,特别在人前,说话就紧张,口齿结巴,但是,教大学之后,让我对表达有了不同的体验,我不再惧怕采访、讲座,而是善于把自己内心的东西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大家。正是教大学的经历,让我不仅有了自己的学生,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感谢这一段最难忘的经历。”
曾有很多人因了雪小禅的文字喜欢上某个地方,某个作家,某种生活,她身体力行的播撒着文化的种子,不仅仅在年轻人的心里,也在每一个对传统之美深感热爱的国人心里。
雪小禅:“人什么时候喜欢什么事物什么人都是定数,也许因为某件事情就开启了姻缘,或许不是因为我,或许因为我,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中国人都会早早晚晚与它们相遇,也许根本不自知,但恰恰是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喜欢,才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如果文字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未来的一把锁,雪小禅说,她更希望开启的是“生活”。未来将会更多的书写戏曲、书法、绘画、音乐、建筑、收藏……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祝福小禅,感谢她与读者在此共享一段美好时光。
采访手记———
雪小禅的文字差不多陪伴我走过了整个青春岁月,许多人说她的文字影响着一代人的青春,当然,也包括我。也是因了她的文字而渐渐开始关心文字背后的这个人,从一年前她答应接受采访开始,脑海里总是不断涌现我所能感知的关于她的一切。与她第一次通电话的那天我的窗外飘着雪,而这个春天,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的抒写,想来这些时日的等待,也都是好的。时间果真是个好东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被洗练,被萃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让雪小禅的文字更关注内心,这亦是时间带给她的礼物,她又将这礼物赠予了我们。时间里,她在蜕变,而她依旧是那个雪小禅,就如同即将要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