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面临着创素质教育之新,示创新教育之范的挑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所普通小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就必须进行改革。从何入手?进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在“三个面向”理论指导下,敢于超越传统,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建立起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面对挑战,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办学构想,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下的“主体性教育”的改革思路。在探索和实践中,将实验课题定为“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主体性,讓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
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是融学校发展于一体的教育改革实践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创新教育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我们作出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主体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要边研究边改革,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学校发展。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使教育科研不再是空中楼阁,学校的教改不会因为得不到理论的指导而变为一种盲目的实践活动。
思考之二: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起先行作用,并立足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目前,应当使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改变校本研究落后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现象。
思考之三:必须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科研意识,以科研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对全体教师来说是全新的课题,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突破固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来推进。
思考之四:教育科研必须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依靠自身力量,开拓自己的特色。学校要创建特色,必须有引领前行的科研课题。
二、研究和探索“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我校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思考。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是应该具有独立性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技、人文素养,而且要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觉性和开拓创造性,具有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的人。现代教育必须激励开拓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并在积极参与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对个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因此,我们认为:
“主体性教育”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三个面向”的主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中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开放性及其特征。
“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发展。重视创设和营造独特性、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重视活动的多样化,使主体在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完善。
“主体性教育”是一项探索学生发展规律的整体实践。它使全校师生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为育人目标和办学定位的确立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这些特点,我校确立了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强调发展,崇尚合作,突出创新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1. 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1)教学中对上、中、下学生不满足于点到为止,要切实使他们有所提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有力措施,促进其发展。
(3)教学中提高的重点是中、下学生,不满足于其“双基”的提高,还要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 落实全面发展原则
注重德育(品格、性格、人格)养成教育在每节课的实施,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自学、探究、研讨、练习、归纳”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功。
4. 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原则
(1)教师采用必要的讲解,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进行分析、综合、巩固和应用。
(2)教师采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依靠教学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训练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利用形象板书,帮助学生系统连贯地掌握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主体性教育”的德育体验,体现对学生强烈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德育体验中,我们建立了体验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
建立“以实践”为特征的育人基地。爱心教育基地——儿童福利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劳动教育基地——苗圃;学军教育基地——消防二中队。四个实践基地为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小主人精神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形成“以体验”为特征的活动系列:一是班级集体活动;二是少先队活动;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生活体验、家庭生活体验和学校生活体验。
创建以“观察、体验、领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程序,即感知:听——看——做——创;体验:议——讲——评——写。
建立了体验活动评价标准。为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交往意识和能力;自强、自信意识和能力;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这五方面进行测评。
制定了体验活动体系中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个人目标:在社会生活中,做合格的小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庭小帮手;在学校生活中做学校的好学生。
基于上述认识与探索,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以知识应用为中心,调整课程内容,研究各学科教育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德育原有的规范和形式,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格局。在求实创新中,实现课题研究的近期目标,进而规划远期方案。
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明天的生存与创造打下基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这样的观念和目标指引下,我校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创新教育观下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学)
面对挑战,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办学构想,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下的“主体性教育”的改革思路。在探索和实践中,将实验课题定为“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主体性,讓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
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是融学校发展于一体的教育改革实践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创新教育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我们作出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主体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要边研究边改革,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学校发展。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使教育科研不再是空中楼阁,学校的教改不会因为得不到理论的指导而变为一种盲目的实践活动。
思考之二: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起先行作用,并立足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目前,应当使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改变校本研究落后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新发展的现象。
思考之三:必须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科研意识,以科研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对全体教师来说是全新的课题,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突破固有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来推进。
思考之四:教育科研必须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依靠自身力量,开拓自己的特色。学校要创建特色,必须有引领前行的科研课题。
二、研究和探索“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我校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思考。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是应该具有独立性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技、人文素养,而且要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觉性和开拓创造性,具有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的人。现代教育必须激励开拓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并在积极参与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对个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因此,我们认为:
“主体性教育”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三个面向”的主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中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开放性及其特征。
“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发展。重视创设和营造独特性、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重视活动的多样化,使主体在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完善。
“主体性教育”是一项探索学生发展规律的整体实践。它使全校师生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为育人目标和办学定位的确立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这些特点,我校确立了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强调发展,崇尚合作,突出创新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1. 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1)教学中对上、中、下学生不满足于点到为止,要切实使他们有所提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有力措施,促进其发展。
(3)教学中提高的重点是中、下学生,不满足于其“双基”的提高,还要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 落实全面发展原则
注重德育(品格、性格、人格)养成教育在每节课的实施,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自学、探究、研讨、练习、归纳”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共享成功。
4. 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原则
(1)教师采用必要的讲解,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进行分析、综合、巩固和应用。
(2)教师采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依靠教学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训练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利用形象板书,帮助学生系统连贯地掌握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主体性教育”的德育体验,体现对学生强烈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德育体验中,我们建立了体验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
建立“以实践”为特征的育人基地。爱心教育基地——儿童福利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劳动教育基地——苗圃;学军教育基地——消防二中队。四个实践基地为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小主人精神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形成“以体验”为特征的活动系列:一是班级集体活动;二是少先队活动;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生活体验、家庭生活体验和学校生活体验。
创建以“观察、体验、领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程序,即感知:听——看——做——创;体验:议——讲——评——写。
建立了体验活动评价标准。为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交往意识和能力;自强、自信意识和能力;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这五方面进行测评。
制定了体验活动体系中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个人目标:在社会生活中,做合格的小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庭小帮手;在学校生活中做学校的好学生。
基于上述认识与探索,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以知识应用为中心,调整课程内容,研究各学科教育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拓展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德育原有的规范和形式,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格局。在求实创新中,实现课题研究的近期目标,进而规划远期方案。
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明天的生存与创造打下基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这样的观念和目标指引下,我校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创新教育观下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佳木斯市第十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