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大面积连片锥栗基地的建设,小蠹类已成为锥栗重要的蛀干害虫。通过调查,查清了危害浙江庆元锥栗的小蠹虫种类与危害情况,观察和研究了削尾材小蠹和小粒材小蠹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用农药 防水涂料涂刷主干受害部位等防治小蠹虫的方法。
关键词 锥栗;蛀干害虫;小粒材小蠹;削尾材小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58-02
锥栗是浙南闽北的特产果树,由于风味明显优于板栗,一直深受生产者与消费者青睐。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庆元县,自2000年起,该县将锥栗产业发展列入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面积迅速扩大,至2008年面积已达4 000hm2之多,基中连片面积15hm2以上基地占60%以上。2000年之前,由于面积仅逾600hm2,小蠹为害较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00年开始,随着庆元锥栗面积的扩大,偶有为害发生,但没有认真调查发生原因。2005年春,全县各乡镇均出现锥栗大面积不明原因死亡,引起栗农的担心和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为害情况和原因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小粒材小蠹和削尾材小蠹为害。为此,笔者又开展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分布与危害
1.1 分布情况
据调查,全县20个乡镇,海拔260~1200m垂直分布范围的锥栗基地均有不同程度为害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张村乡、举水乡、岭头乡。
1.2 危害情况
一至多年生锥栗树均有为害发生,但以一至二年生苗为害最为严重,局部一年生基地受害率达到93%、死亡率达到76%。多年生栗树先是部分枝条受害,如不及时防治,也会全株发生。受害部位主要为主干、主枝及细枝木质部。受害部可观察到少量的很细微的黄白色蛀粉和蛀孔。蛀孔有2种,直径分别为1mm和2mm,1mm左右的虫孔口常被蛀粉堵住,大的虫孔口光滑,并可见成虫在孔口活动。被害树蛀孔多少不等,少的1~2个,多的达上百个。一年生树和多年生树的小枝受害后,大部分整株(枝)死亡,少数为害较轻的一年生树和大部分多年生树皮孔明显突起形成疙瘩,发芽迟且生长不良,如不及时进行防治,2~3年后也会死亡。解剖受害部,木质部有许多不规则虫道,木质部输导组织变褐色、发出浓浓的酸臭味,雨水多时,有少量褐色的液体从蛀孔流出。
1.3 小蠹的种类
通过采集受害栗树观察,为害庆元锥栗的小蠹主要有小粒材小蠹和削尾材小蠹。小粒材小蠹(Xyleborussaxeseni Ratzeburg)为鞘翅目小蠹科齿小蠹亚科材小蠹属的食菌小蠹。主要为害铁杉、云杉、华山松等林木以及无花果、苹果、山桃、核桃等果树[1-3],在锥栗上危害未见报道,属寄主新记录。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1],国内的陕西、福建、西藏、贵州、江苏等省以及浙江[1]也有分布。削尾材小蠹(Xyleborusmutilatus)属鞘翅目小蠹科齿小蠹亚科材小蠹属的食菌材小蠹。寄主植物有板栗、红豆树、木樨和山茶等[1]。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中国浙江、安徽、四川、云南、陕西[2]等地区。
2 形态特征
2.1 小粒材小蠢
小粒材小蠢(Xyleborussaxeseni Ratzeburg)成虫雌虫体长2.3~2.5mm,雄虫1.7~2.2mm。长圆柱形,深褐色鞘翅光亮,触角黄色。额部宽,平滑,刻点浅。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两侧缘平行;背顶部平坦,无背中线。鞘翅侧缘前2/3几乎平行,后l/3收窄呈钝圆形。鞘翅上刻点沟浅狭,当中有一列稀疏刻点;鞘翅斜面刻点沟不明显,仅第2沟间部凹陷,光滑,无刻点,第1、第3、第5沟间部刻点突起成粒状。雄虫体较小且平,毛较多;鞘翅上无刻点沟,刻点不明显[4]。
2.2 削尾材小蠹
雌成虫,体长为3.5~4.0mm,短阔粗壮,除触角和足黄褐色全体黑色,具光泽。触角鞭节5节,顶节膨大成锤状,4节,间有短茸毛。额平隆,黑褐色,底面粒状细密,上面粒状大而疏,额前部与口器连接处有一排整齐黄色的茸毛。前胸背板背面观轮廓呈盾形,側面观前部2/3弓突上升,后部1/3平直下倾,瘤区的长度稍大于刻点区。瘤区颗瘤前部大而尖,空隙之间伴生小颗粒,后部扁平稠密,连成横弧。刻点区圆大深陷,分布稠密,茸毛在瘤区短小稠密,不明显,刻点区细软而直,密集成丛。鞘翅长度等长于前胸背板。背面观鞘翅轮廓很像前胸背板,只是首尾倒置。侧面观基部前方1/5水平,端部4/5斜线下倾,成斜坡面。鞘翅前背方极短,仅翅长的1/5,表面有圆形细浅的刻点,均匀分布。遍布微毛,贴地翅面上。鞘翅合拢后,稍露腹尾。雄成虫,体长为2.2~2.4mm,宽1.3~1.6mm。体形明显小于雌成虫,体褐色,较雌成虫为浅。前胸背板呈瓦背状,黑褐色,散生细软的茸毛,前面有圆形颗瘤,后部有浅刻点。鞘翅黄褐色,光泽晦暗,前背表面刻点大而较疏,截面微隆,刻点小而较密,散生细软茸毛,边缘的茸毛较长而直。鞘翅覆盖腹尾[3,5]。
3 生物学特性
3.1 小粒材小蠹
该虫在浙江省1年发生3~5代,全年均可见到成虫,主要入侵期为8~9月份。8~9月份羽化后,两性成虫离开原先生长发育的坑道,在外面或者入侵到新树后进行交配,共同筑造新坑道。坑道不分母坑道与子坑道,只有1个穴状的共同坑,深入木质部中,亲代和子代在穴中共同生活。
3.2 削尾材小蠹
该虫在浙江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林间杂草和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上树危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仍有少量成虫产卵。幼虫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蛀道内经常能同时见到成虫、卵、幼虫和蛹4种虫态。10月上中旬成虫逐渐进入越冬,以成虫在林间杂草和枯枝落叶中越冬。1头雌成虫修筑1个侵入孔及坑道,坑道不分母坑道和子坑道,亲代和子代共同生活于同一坑道。成虫一边筑坑,一边向侵入孔外排泄木屑和粪便。
4 防治方法
应加强对危害健康枝梢种类的监测,一旦新成虫出现,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在冬春季对树干进行涂白,或在4~5月和8~9月份成虫侵入期对树干喷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每2~3周喷1次,可以预防成虫侵入。对已受害但木质部没有变色的植株防治,于每年3~4月用40%乐斯本乳油 防水涂料5~10倍涂刷主干受害部[6];或在树干基部20cm内,2个方向刮除老皮,露出皮层,然后用40%氧化乐果与水按1∶5稀释,在皮层涂刷2遍(待第1遍干后再涂第2遍),用塑料薄膜包扎涂药部位,1周后解除。对木质部已全部褐变的植株或枝梢的防治,应于雌成虫扩散前将被害植株或枝条伐除烧毁,减少再次侵染源。
5 参考文献
[1] 殷惠芬.中国经济昆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程良勤,郭益龙.危害栗树枝干的材小蠹调查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2(1):33.
[3] 叶祖祥,周志方,许尧新.削尾材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6,33(5):280-281.
[4] 谢文田,许庆亮,宋友文,等.危害核桃的小蠹种类及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1(4):33-35.
[5] 唐伟强.削尾材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4):417-420.
[6] 梁森苗,黄建珍,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锥栗;蛀干害虫;小粒材小蠹;削尾材小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58-02
锥栗是浙南闽北的特产果树,由于风味明显优于板栗,一直深受生产者与消费者青睐。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庆元县,自2000年起,该县将锥栗产业发展列入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面积迅速扩大,至2008年面积已达4 000hm2之多,基中连片面积15hm2以上基地占60%以上。2000年之前,由于面积仅逾600hm2,小蠹为害较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00年开始,随着庆元锥栗面积的扩大,偶有为害发生,但没有认真调查发生原因。2005年春,全县各乡镇均出现锥栗大面积不明原因死亡,引起栗农的担心和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为害情况和原因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小粒材小蠹和削尾材小蠹为害。为此,笔者又开展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分布与危害
1.1 分布情况
据调查,全县20个乡镇,海拔260~1200m垂直分布范围的锥栗基地均有不同程度为害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张村乡、举水乡、岭头乡。
1.2 危害情况
一至多年生锥栗树均有为害发生,但以一至二年生苗为害最为严重,局部一年生基地受害率达到93%、死亡率达到76%。多年生栗树先是部分枝条受害,如不及时防治,也会全株发生。受害部位主要为主干、主枝及细枝木质部。受害部可观察到少量的很细微的黄白色蛀粉和蛀孔。蛀孔有2种,直径分别为1mm和2mm,1mm左右的虫孔口常被蛀粉堵住,大的虫孔口光滑,并可见成虫在孔口活动。被害树蛀孔多少不等,少的1~2个,多的达上百个。一年生树和多年生树的小枝受害后,大部分整株(枝)死亡,少数为害较轻的一年生树和大部分多年生树皮孔明显突起形成疙瘩,发芽迟且生长不良,如不及时进行防治,2~3年后也会死亡。解剖受害部,木质部有许多不规则虫道,木质部输导组织变褐色、发出浓浓的酸臭味,雨水多时,有少量褐色的液体从蛀孔流出。
1.3 小蠹的种类
通过采集受害栗树观察,为害庆元锥栗的小蠹主要有小粒材小蠹和削尾材小蠹。小粒材小蠹(Xyleborussaxeseni Ratzeburg)为鞘翅目小蠹科齿小蠹亚科材小蠹属的食菌小蠹。主要为害铁杉、云杉、华山松等林木以及无花果、苹果、山桃、核桃等果树[1-3],在锥栗上危害未见报道,属寄主新记录。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1],国内的陕西、福建、西藏、贵州、江苏等省以及浙江[1]也有分布。削尾材小蠹(Xyleborusmutilatus)属鞘翅目小蠹科齿小蠹亚科材小蠹属的食菌材小蠹。寄主植物有板栗、红豆树、木樨和山茶等[1]。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中国浙江、安徽、四川、云南、陕西[2]等地区。
2 形态特征
2.1 小粒材小蠢
小粒材小蠢(Xyleborussaxeseni Ratzeburg)成虫雌虫体长2.3~2.5mm,雄虫1.7~2.2mm。长圆柱形,深褐色鞘翅光亮,触角黄色。额部宽,平滑,刻点浅。前胸背板长大于宽,两侧缘平行;背顶部平坦,无背中线。鞘翅侧缘前2/3几乎平行,后l/3收窄呈钝圆形。鞘翅上刻点沟浅狭,当中有一列稀疏刻点;鞘翅斜面刻点沟不明显,仅第2沟间部凹陷,光滑,无刻点,第1、第3、第5沟间部刻点突起成粒状。雄虫体较小且平,毛较多;鞘翅上无刻点沟,刻点不明显[4]。
2.2 削尾材小蠹
雌成虫,体长为3.5~4.0mm,短阔粗壮,除触角和足黄褐色全体黑色,具光泽。触角鞭节5节,顶节膨大成锤状,4节,间有短茸毛。额平隆,黑褐色,底面粒状细密,上面粒状大而疏,额前部与口器连接处有一排整齐黄色的茸毛。前胸背板背面观轮廓呈盾形,側面观前部2/3弓突上升,后部1/3平直下倾,瘤区的长度稍大于刻点区。瘤区颗瘤前部大而尖,空隙之间伴生小颗粒,后部扁平稠密,连成横弧。刻点区圆大深陷,分布稠密,茸毛在瘤区短小稠密,不明显,刻点区细软而直,密集成丛。鞘翅长度等长于前胸背板。背面观鞘翅轮廓很像前胸背板,只是首尾倒置。侧面观基部前方1/5水平,端部4/5斜线下倾,成斜坡面。鞘翅前背方极短,仅翅长的1/5,表面有圆形细浅的刻点,均匀分布。遍布微毛,贴地翅面上。鞘翅合拢后,稍露腹尾。雄成虫,体长为2.2~2.4mm,宽1.3~1.6mm。体形明显小于雌成虫,体褐色,较雌成虫为浅。前胸背板呈瓦背状,黑褐色,散生细软的茸毛,前面有圆形颗瘤,后部有浅刻点。鞘翅黄褐色,光泽晦暗,前背表面刻点大而较疏,截面微隆,刻点小而较密,散生细软茸毛,边缘的茸毛较长而直。鞘翅覆盖腹尾[3,5]。
3 生物学特性
3.1 小粒材小蠹
该虫在浙江省1年发生3~5代,全年均可见到成虫,主要入侵期为8~9月份。8~9月份羽化后,两性成虫离开原先生长发育的坑道,在外面或者入侵到新树后进行交配,共同筑造新坑道。坑道不分母坑道与子坑道,只有1个穴状的共同坑,深入木质部中,亲代和子代在穴中共同生活。
3.2 削尾材小蠹
该虫在浙江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林间杂草和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上树危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旬仍有少量成虫产卵。幼虫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蛀道内经常能同时见到成虫、卵、幼虫和蛹4种虫态。10月上中旬成虫逐渐进入越冬,以成虫在林间杂草和枯枝落叶中越冬。1头雌成虫修筑1个侵入孔及坑道,坑道不分母坑道和子坑道,亲代和子代共同生活于同一坑道。成虫一边筑坑,一边向侵入孔外排泄木屑和粪便。
4 防治方法
应加强对危害健康枝梢种类的监测,一旦新成虫出现,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在冬春季对树干进行涂白,或在4~5月和8~9月份成虫侵入期对树干喷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每2~3周喷1次,可以预防成虫侵入。对已受害但木质部没有变色的植株防治,于每年3~4月用40%乐斯本乳油 防水涂料5~10倍涂刷主干受害部[6];或在树干基部20cm内,2个方向刮除老皮,露出皮层,然后用40%氧化乐果与水按1∶5稀释,在皮层涂刷2遍(待第1遍干后再涂第2遍),用塑料薄膜包扎涂药部位,1周后解除。对木质部已全部褐变的植株或枝梢的防治,应于雌成虫扩散前将被害植株或枝条伐除烧毁,减少再次侵染源。
5 参考文献
[1] 殷惠芬.中国经济昆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程良勤,郭益龙.危害栗树枝干的材小蠹调查初报[J].森林病虫通讯,1992(1):33.
[3] 叶祖祥,周志方,许尧新.削尾材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6,33(5):280-281.
[4] 谢文田,许庆亮,宋友文,等.危害核桃的小蠹种类及防治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1(4):33-35.
[5] 唐伟强.削尾材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4):417-420.
[6] 梁森苗,黄建珍,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