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14d,复查脑部CT。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的脑部CT复查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BN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EEC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治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70-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缺氧引起的脑缺血性损害,若不及时救治,患儿便会有生命危险,甚至留下永久性神经损害,如智力低下、脑瘫等。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本组选择对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儿实施救治。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胎龄(39.54±2.74)周,出生体重为(3.08±0.84)kg。病例纳入标准为:Apgar评分1~5min低于6分;出生2h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生72h确诊为HIE,排除标准:各种感染、代谢疾病或者先天畸形等病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为正常值、胞二磷胆碱促进脑细胞代谢、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消除脑干症状等基础治疗,脑水肿急性期过后要给予营养脑神经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7d。可根据患儿恢复程度可适当延长或者缩短治疗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儿入院10d后,意识恢复,呼吸通畅,肌张力正常,有原始反射,惊厥停止;有效:意识逐渐清晰,呼吸顺畅,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有部分原始反射,惊厥程度减轻;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之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脑部CT情况
治疗14d后,两组的脑部CT复查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部CT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和高原缺氧引起的围产期窒息率增高有密切关系,围产期窒息和母体宫内环境、分娩过程等有一定关系,因此,若缺氧、缺血因素一直存在,就容易产生新生儿脑损害。目前,临床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暂不清楚,通常认为这是由缺氧缺血性损害、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且这种损伤不可逆,容易引起智力低下、视听障碍及偏瘫等疾病,甚至对患儿智能发育带来严重阻碍。缺氧缺血可以引起脑组织的生理变化,产生能量代谢障碍,并发生一系列其他反应,比如增加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内钙超载等。神经节苷脂能够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并抑制细胞内钙的超载及脑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素和一氧化碳的生成,从而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及坏死,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轻脑水肿程度,使神经细胞膜稳定,改善神经传导的同时,促使神经支配功能进一步恢复。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缺氧缺血引起脑损害,更加重了患儿脑病,而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部位,嵌入受损细胞膜表面之后,可起到内源性神经节苷脂的功能作用,对脑神经起到保护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高原缺氧缺血为新生儿带来的脑损伤,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恢复正常恢复患儿例数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新.高原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与预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8(12):85-86.
[2]刘淑贤.高原地区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8(33):101-102.
[3]何英.神经节苷脂治疗高原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7(8):95-96.
【关键词】 高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治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70-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缺氧引起的脑缺血性损害,若不及时救治,患儿便会有生命危险,甚至留下永久性神经损害,如智力低下、脑瘫等。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本组选择对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患儿实施救治。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胎龄(39.54±2.74)周,出生体重为(3.08±0.84)kg。病例纳入标准为:Apgar评分1~5min低于6分;出生2h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生72h确诊为HIE,排除标准:各种感染、代谢疾病或者先天畸形等病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为正常值、胞二磷胆碱促进脑细胞代谢、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消除脑干症状等基础治疗,脑水肿急性期过后要给予营养脑神经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7d。可根据患儿恢复程度可适当延长或者缩短治疗时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儿入院10d后,意识恢复,呼吸通畅,肌张力正常,有原始反射,惊厥停止;有效:意识逐渐清晰,呼吸顺畅,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有部分原始反射,惊厥程度减轻;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之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脑部CT情况
治疗14d后,两组的脑部CT复查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部CT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和高原缺氧引起的围产期窒息率增高有密切关系,围产期窒息和母体宫内环境、分娩过程等有一定关系,因此,若缺氧、缺血因素一直存在,就容易产生新生儿脑损害。目前,临床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暂不清楚,通常认为这是由缺氧缺血性损害、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且这种损伤不可逆,容易引起智力低下、视听障碍及偏瘫等疾病,甚至对患儿智能发育带来严重阻碍。缺氧缺血可以引起脑组织的生理变化,产生能量代谢障碍,并发生一系列其他反应,比如增加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内钙超载等。神经节苷脂能够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并抑制细胞内钙的超载及脑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素和一氧化碳的生成,从而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及坏死,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轻脑水肿程度,使神经细胞膜稳定,改善神经传导的同时,促使神经支配功能进一步恢复。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缺氧缺血引起脑损害,更加重了患儿脑病,而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部位,嵌入受损细胞膜表面之后,可起到内源性神经节苷脂的功能作用,对脑神经起到保护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高原缺氧缺血为新生儿带来的脑损伤,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恢复正常恢复患儿例数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高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康复,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新.高原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与预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8(12):85-86.
[2]刘淑贤.高原地区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8(33):101-102.
[3]何英.神经节苷脂治疗高原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7(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