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李克东难题”的视角审视协作学习中的“伪协作”现象,提出协作学习参与问题,并对协作学习参与进行界定、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活动理论的设计原型,以期探寻促进协作学习参与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伪协作;李克东难题;协作学习参与
中图分类号:G4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6-0008-03
Pseudo-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counters Li Kedong’s Problem//Huan Chenglin
Abstract The thesis reviews “Pseudo-collaboration” phenomenon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rom Li Kedong’s problem, propos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problem, and gives its definition and categories. Author constructs design prototype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For exploring several strategies about improv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pseudo-collaboration; Li Kedong’s proble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Author’s address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Jingzhou, Hubei, China 434023
1 协作学习中的“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难题”来源于李克东教授对海盐教师博客发展的追问思考。在2008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李克东教授在与中国教育博客倡导人黎加厚教授、海盐教师博客带头人陆李松老师讨论教师博客发展问题时提出两个问题[1]:1)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2)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李教授敏锐地觉察到教育博客发展面临的瓶颈——缺乏深度互动。
看似这两个问题是针对教师网络团队发展的,但实际上它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黎加厚教授将其称之为“李克东难题”正反映了这一点。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常常将其作为革新传统教学的手段应用于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中。然而,在这“广泛应用与教学革新”的背后存在与“蓬勃发展”的海盐教师博客相似的困境:学生都真实、有效地参与小组协作活动了吗?协作学习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群体知识建构?
事实并非如此。在协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学习效率低、时间被拖延、搭便车[2]、流于形式、有名无实[3]等伪协作现象,协作活动并没有真实、有效地进行。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触发于教学时遭遇的类似的“伪协作”现象。笔者认为,如何促进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协作活动是协作学习中的“李克东难题”。协作学习参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协作学习参与
2.1 协作学习参与的含义
协作学习参与是指学习者为团队学习目标的实现而积极主动地卷入到小组学习活动的行为,主要体现为:为小组任务完成作出贡献,而不是旁观者;遵守纪律,按时参加小组讨论会,并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资源等;积极参与消除妨碍团队目标实现的障碍和困难;参与团队的展示、评价。
参与是实现个体责任、群体协作和协同知识建构的前提与基本途径。协作学习参与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只有当学生参与小组活动时,才能实现群体知识建构的教学目的。
2.2 协作学习参与的类型
从协作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行为角度,根据学习者是否参与、参与发生的互动水平将协作学习参与分为3类:不参与、不充分参与和充分参与。
不参与是指学习者完全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没有为小组任务的完成作任何贡献,也没有达成自身的知识建构,“搭便车”就是典型体现。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参与到协作学习活动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涉及学习参与的广泛性。
不充分参与是指小组成员只参与个体自主性活动或群体适应性交互活动。现实中表现为协作学习就是“布置任务——分组——完成各自任务——整合作品提交——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所希望的成员通过协商、对话、辩论进行意义建构,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要么各自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然后汇总在一起构成学习成果;要么为了达成任务间的协调一致,同伴间进行适应性交流等。这些都是协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充分参与指小组成员既积极进行个体自主性活动,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同时通过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情感交流等与同伴协同知识建构,这是一种理想的协作学习状态。
3 促进大学生协作参与的策略设计:活动理论视角
为了促进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协作,笔者起初从技术支持视角寻求策略。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这门课中,设计开发基于Google sites的协作学习交流平台。Google协作平台作为一个侧重团队协作的网站编辑工具,良好的协作、互操作特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群体知识建构。但实践发现,协作学习并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发生:小组学习作品总是在提交截止日之前“蜂拥而至”;部分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没有学习准备;平台上的协作、交流也很少;自愿分享学习成果的总是那几个小组;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积极热烈”,但是讨论了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
通过分析,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团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对协作学习的过程管理、引导不足,学习成果评价不科学、不严格,把协作、交互看做自然而然发生的;2)忽视与学习任务本身无关的影响学习参与因素,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学习需求、现实学习条件、学习支持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3)先进的技术只是为协作、交互的发生提供支持、可能,并不意味协作、交互的真实发生。
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到协作学习中不能单纯依靠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寄希望于其他某一因素的革新,而要从整体考虑,做系统化的设计。为此,从学习活动系统入手,根据活动分析的一般框架进行活动要素归并,得到促进协作学习参与的设计原型,如表1所示。
1)任务设计。所谓任务,是指镶嵌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一种情境。将活动系统中的目的、客体和结果归并为任务维,能够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也具有可操作性。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遵循“五度原则”:效度——设计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是有效的;温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设计的关键是任务要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深度——任务的完成需要高级思维能力的参与、群体智慧的发挥;广度——任务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辐射性,体现为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思维、视角来完成,也体现为与相关领域的融合;粘度——子任务之间相互关联、依赖。
2)团队设计。协作学习中,团体设计包括有形结构设计和无形结构设计。
关键词 伪协作;李克东难题;协作学习参与
中图分类号:G4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6-0008-03
Pseudo-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counters Li Kedong’s Problem//Huan Chenglin
Abstract The thesis reviews “Pseudo-collaboration” phenomenon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rom Li Kedong’s problem, propos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problem, and gives its definition and categories. Author constructs design prototype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For exploring several strategies about improv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pseudo-collaboration; Li Kedong’s proble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icipation
Author’s address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Jingzhou, Hubei, China 434023
1 协作学习中的“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难题”来源于李克东教授对海盐教师博客发展的追问思考。在2008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李克东教授在与中国教育博客倡导人黎加厚教授、海盐教师博客带头人陆李松老师讨论教师博客发展问题时提出两个问题[1]:1)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2)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李教授敏锐地觉察到教育博客发展面临的瓶颈——缺乏深度互动。
看似这两个问题是针对教师网络团队发展的,但实际上它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黎加厚教授将其称之为“李克东难题”正反映了这一点。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常常将其作为革新传统教学的手段应用于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中。然而,在这“广泛应用与教学革新”的背后存在与“蓬勃发展”的海盐教师博客相似的困境:学生都真实、有效地参与小组协作活动了吗?协作学习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群体知识建构?
事实并非如此。在协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学习效率低、时间被拖延、搭便车[2]、流于形式、有名无实[3]等伪协作现象,协作活动并没有真实、有效地进行。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触发于教学时遭遇的类似的“伪协作”现象。笔者认为,如何促进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协作活动是协作学习中的“李克东难题”。协作学习参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协作学习参与
2.1 协作学习参与的含义
协作学习参与是指学习者为团队学习目标的实现而积极主动地卷入到小组学习活动的行为,主要体现为:为小组任务完成作出贡献,而不是旁观者;遵守纪律,按时参加小组讨论会,并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资源等;积极参与消除妨碍团队目标实现的障碍和困难;参与团队的展示、评价。
参与是实现个体责任、群体协作和协同知识建构的前提与基本途径。协作学习参与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只有当学生参与小组活动时,才能实现群体知识建构的教学目的。
2.2 协作学习参与的类型
从协作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行为角度,根据学习者是否参与、参与发生的互动水平将协作学习参与分为3类:不参与、不充分参与和充分参与。
不参与是指学习者完全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没有为小组任务的完成作任何贡献,也没有达成自身的知识建构,“搭便车”就是典型体现。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参与到协作学习活动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涉及学习参与的广泛性。
不充分参与是指小组成员只参与个体自主性活动或群体适应性交互活动。现实中表现为协作学习就是“布置任务——分组——完成各自任务——整合作品提交——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所希望的成员通过协商、对话、辩论进行意义建构,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要么各自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然后汇总在一起构成学习成果;要么为了达成任务间的协调一致,同伴间进行适应性交流等。这些都是协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充分参与指小组成员既积极进行个体自主性活动,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同时通过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情感交流等与同伴协同知识建构,这是一种理想的协作学习状态。
3 促进大学生协作参与的策略设计:活动理论视角
为了促进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协作,笔者起初从技术支持视角寻求策略。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这门课中,设计开发基于Google sites的协作学习交流平台。Google协作平台作为一个侧重团队协作的网站编辑工具,良好的协作、互操作特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群体知识建构。但实践发现,协作学习并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发生:小组学习作品总是在提交截止日之前“蜂拥而至”;部分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没有学习准备;平台上的协作、交流也很少;自愿分享学习成果的总是那几个小组;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积极热烈”,但是讨论了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
通过分析,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团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对协作学习的过程管理、引导不足,学习成果评价不科学、不严格,把协作、交互看做自然而然发生的;2)忽视与学习任务本身无关的影响学习参与因素,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学习需求、现实学习条件、学习支持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3)先进的技术只是为协作、交互的发生提供支持、可能,并不意味协作、交互的真实发生。
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到协作学习中不能单纯依靠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寄希望于其他某一因素的革新,而要从整体考虑,做系统化的设计。为此,从学习活动系统入手,根据活动分析的一般框架进行活动要素归并,得到促进协作学习参与的设计原型,如表1所示。
1)任务设计。所谓任务,是指镶嵌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一种情境。将活动系统中的目的、客体和结果归并为任务维,能够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也具有可操作性。
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遵循“五度原则”:效度——设计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是有效的;温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设计的关键是任务要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深度——任务的完成需要高级思维能力的参与、群体智慧的发挥;广度——任务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辐射性,体现为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思维、视角来完成,也体现为与相关领域的融合;粘度——子任务之间相互关联、依赖。
2)团队设计。协作学习中,团体设计包括有形结构设计和无形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