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我们面对传统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书法艺术甚有研究且具实践活动的欣赏群体与个体,会以追求探源的态度,体会分析的方式及揣摩总结的敏捷思维努力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获取支撑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审美需求。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行为,它都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所以,笔者通过以下几点浅谈审美意识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审美意识 演变过程
当我们面对传统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书法艺术甚有研究且具实践活动的欣赏群体与个体,会以追求探源的态度,体会分析的方式及揣摩总结的敏捷思维努力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获取支撑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审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是非凡的,而欣赏群体的学习角度则是多元的,但总是积极围绕着一条主线,即艺术表现的规律与特定的审美意识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出的东方艺术形式。因此,欣赏群体在这种文化艺术熏陶的氛围中,自然产生对其审美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其中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有多元的,亦有单一的,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行为,它都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所以,笔者通过以下几点浅谈审美意识的演变过程。
1.审美意识的朦胧期
书法艺术发生发展与每个时代人们的探索研究紧密相连,同时和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有着相当的依附关系。甲骨文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性,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交流,它仅仅是一种中华民族创造汉子所刻划思维符号,是汉字创造时期的雏形。中国美术辞典解释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可推进当时书法艺术并不是一种审美的需求,人们的审美意识只处于朦胧阶段与探索之中,我们应将其称之为审美意识的朦胧期。
2.审美意识的成形期
书法艺术发展至唐宋时期,探索艺术的群体经过长期的努力与追求,研究与创造,呕心沥血终使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五体具现,篆、隶、楷、行、草,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字书写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甚至独此一家。其形式多样,艺术表现性之丰富多姿,对抽象的给与线条、气质与韵致的强烈表现无与伦比。在此期间,论书法之著作此起彼伏,百家争鸣,如墨学论著《墨史》、书法品评著作《书品》《书估》《海岳名言》等,书迹品评汇编《宣和书谱》、墨迹汇编《宝章待访录》等、《书小史》,南宋陈思的书法论著《读书断》、北宋朱长文的《书议》《书断》等等诸如此类的评法论美之理论,真正意义上对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趋向、审美价值及审美评价方式给与了极大的引导和定位,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将其称为审美意识的成形期。
3.审美意识的巩固期
前人不断论证与实践,书法艺术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具有审美意识的完整体系,填补空白,复古修炼,在某种意义上是夯实基础,继承发扬,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倡古驳今,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多元化起到了传承作用,我们应讲其称为审美意识的巩固期。
4.现代审美期
现代书法艺术与审美意识的崛起,非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及西方艺术流派的渗透,使传统书法艺术在理论上,审美观上发生了多元化的新气象。尤其是清代西洋画传入中国并相互运用形成的新题画风或多或少的对传统艺术和审美意识有较大的冲击。十九世纪初期,一代探索艺术的群体在不懈的探索中走出国门,将东方艺术形式与审美意识带入世界艺术之林,又将新颖的西方艺术形式引入中国,从理论与表现形态上开阔了传统艺术发展视野,在审美意识中注入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现代审美意识的锥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更使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时期。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理论体系、审美意识及艺术评价进行了大辩论,提出了诸多的主张与思路,并付诸于实践。这对传统艺术、传统审美意识向多元性与现代性的过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从传统审美观正式进入了现代审美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将其称之为现代审美期。
5.理论体系的审美意识
现代审美意识包涵了极其广泛的内容,从多角度、深层次上对书法艺术甚至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各个领域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意识,大胆地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求更丰富汉子书法艺术的内涵;美术字、硬笔书法以及电脑书法的出现与独立,足以说明这一点。现代书法在继承和传统的基础上渗透了一定的社会时代性。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提出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这就开创了新时期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与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的稳定、经济建设的合理发展与繁荣,给书法艺术的探究创造了几号的平台,人们可以放开心胸地去追求与实践各自不同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活动,大力营造艺术环境和氛围,具体表现在大到城市建设园林化,室内布置艺术化,审美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时代化,小到陈设品的个性化、品味化等。
总之,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审美性从意识形态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很快的接受与吸收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地参与和欣赏,主动地融入了艺术发展的新格局之中,以现代的审美意识满足各自的审美需求、所谓“艺术当随时代”,审美意识也应当随时代。
【关键词】审美意识 演变过程
当我们面对传统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书法艺术甚有研究且具实践活动的欣赏群体与个体,会以追求探源的态度,体会分析的方式及揣摩总结的敏捷思维努力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获取支撑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审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是非凡的,而欣赏群体的学习角度则是多元的,但总是积极围绕着一条主线,即艺术表现的规律与特定的审美意识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出的东方艺术形式。因此,欣赏群体在这种文化艺术熏陶的氛围中,自然产生对其审美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其中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有多元的,亦有单一的,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行为,它都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所以,笔者通过以下几点浅谈审美意识的演变过程。
1.审美意识的朦胧期
书法艺术发生发展与每个时代人们的探索研究紧密相连,同时和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有着相当的依附关系。甲骨文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性,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交流,它仅仅是一种中华民族创造汉子所刻划思维符号,是汉字创造时期的雏形。中国美术辞典解释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可推进当时书法艺术并不是一种审美的需求,人们的审美意识只处于朦胧阶段与探索之中,我们应将其称之为审美意识的朦胧期。
2.审美意识的成形期
书法艺术发展至唐宋时期,探索艺术的群体经过长期的努力与追求,研究与创造,呕心沥血终使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五体具现,篆、隶、楷、行、草,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字书写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甚至独此一家。其形式多样,艺术表现性之丰富多姿,对抽象的给与线条、气质与韵致的强烈表现无与伦比。在此期间,论书法之著作此起彼伏,百家争鸣,如墨学论著《墨史》、书法品评著作《书品》《书估》《海岳名言》等,书迹品评汇编《宣和书谱》、墨迹汇编《宝章待访录》等、《书小史》,南宋陈思的书法论著《读书断》、北宋朱长文的《书议》《书断》等等诸如此类的评法论美之理论,真正意义上对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趋向、审美价值及审美评价方式给与了极大的引导和定位,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将其称为审美意识的成形期。
3.审美意识的巩固期
前人不断论证与实践,书法艺术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具有审美意识的完整体系,填补空白,复古修炼,在某种意义上是夯实基础,继承发扬,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倡古驳今,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多元化起到了传承作用,我们应讲其称为审美意识的巩固期。
4.现代审美期
现代书法艺术与审美意识的崛起,非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及西方艺术流派的渗透,使传统书法艺术在理论上,审美观上发生了多元化的新气象。尤其是清代西洋画传入中国并相互运用形成的新题画风或多或少的对传统艺术和审美意识有较大的冲击。十九世纪初期,一代探索艺术的群体在不懈的探索中走出国门,将东方艺术形式与审美意识带入世界艺术之林,又将新颖的西方艺术形式引入中国,从理论与表现形态上开阔了传统艺术发展视野,在审美意识中注入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现代审美意识的锥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更使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时期。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理论体系、审美意识及艺术评价进行了大辩论,提出了诸多的主张与思路,并付诸于实践。这对传统艺术、传统审美意识向多元性与现代性的过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从传统审美观正式进入了现代审美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将其称之为现代审美期。
5.理论体系的审美意识
现代审美意识包涵了极其广泛的内容,从多角度、深层次上对书法艺术甚至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以及工艺美术各个领域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意识,大胆地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求更丰富汉子书法艺术的内涵;美术字、硬笔书法以及电脑书法的出现与独立,足以说明这一点。现代书法在继承和传统的基础上渗透了一定的社会时代性。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提出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这就开创了新时期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与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的稳定、经济建设的合理发展与繁荣,给书法艺术的探究创造了几号的平台,人们可以放开心胸地去追求与实践各自不同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活动,大力营造艺术环境和氛围,具体表现在大到城市建设园林化,室内布置艺术化,审美趋向多元化,表现形式时代化,小到陈设品的个性化、品味化等。
总之,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审美性从意识形态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很快的接受与吸收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地参与和欣赏,主动地融入了艺术发展的新格局之中,以现代的审美意识满足各自的审美需求、所谓“艺术当随时代”,审美意识也应当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