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和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关 键 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01-03
2019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全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差距更大,探索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极其迫切。
一、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来源及培养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1)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为大多数)。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主要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公开招考,民办职业学校主要按学校需求自行招聘,自主性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组织方式也不尽相同。行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报行业主管部门,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公开招聘。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业高中管理上纳入中小学系列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师需求情况报州市、县教育局,州市、县教育局汇总所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求,由州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招考。(2)教师来源转岗。各个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具有一定专业的非教师身份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转为专业教师。(3)由中小学调入。这在县级职业中学较为普遍。县教育局、人社局解决长期坚持在乡村、山区学校工作的老教师到县城生活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途径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情况表明,要让新入职的教师和转岗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等职业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培养。目前,云南省中等职业师资培养及能力提升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有三条途径: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培”,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培”,各个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还有一种途径是县级职业高中参加县教师进修中心组织的培训。
二、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师资队伍现存的问题
1.数量不足
截至2018年12月,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280所(其中普通中专86所、职业高中160所、技工院校34所),在校生64.62万人,教职工24941人,专任教师20898人,师生比1∶24.18。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师生比1∶20计算,缺口为11412人。
2.职业特征不明显
根据中等职业师资来源分析,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招聘教师这种组织方式学校更看重的是专业知识,招到的教师专业素养较高,但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县级职业高中招聘教师这种组织方式,由于学校不参与招考过程,招到的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较强,但专业素养不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决定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招到教师基本都缺乏职业素养。
3.专任教师与专业分配结构不合理
县级职业高中招聘教师组织方式决定了师范院校毕业生成为职业高中教师的主力军,导致县级职业高中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高于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与任课专业不对口。
4.中等职业教师不具备能工巧匠能力
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招聘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养,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弱。另外,真正承担课程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多,尚未形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5.工资待遇福利低
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比较低,有些教师通过校内外工资福利和工作量的对比,产生厌教情绪;有些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另谋高就,这就导致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流失。
(二)中等职业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和培养存在的问题
1.省培、国培不能满足教师提升的需要
全省在职中等职业专任教师25197人,数量庞大,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分析,需要培训的教师很多。来自师范院校毕业的中等职业教师需要培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来自综合院校毕业中等职业教师需要系统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法,需要培训职业技能。来自高职院校毕业的中等职业教师需要系统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法和文化课知识。来自转岗的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更多。另外,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师需要不斷地培训提升。目前由教育厅组织的培训途径只有省培和国培。国培由教育部组织,分配到云南省的名额很少。中等职业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只有16个,显然不可能满足教师提升的需要。 2.国培、省培效果不是很明显
云南省教育厅积极做大做强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积极争取政策选送了一大批中等职业教师参加国培,积极筹措资金,依靠省级中等职业师资培训基地对中等职业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但经过调查,“国培、省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派遣参加“国培、省培”教师时有享受福利的思想,每期参加师资培训的教师,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甚至是和培训专业不相关,导致培训效果不好,回到学校也无法在培训专业有建树。培训评价体系不够严谨,评价不够严格,对受训教师的考核不严格,只要参加培训都可以取得合格证书;对师资培训机构的评价不够严谨,学员、培训机构不管培训效果如何都皆大欢喜。培训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培训手段单一,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培训没有把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3.校本培训经费缺乏,培训成效较低
在“国培、省培”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师培训的需求,校本师资培训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培训途径。首先密切联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中学校和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校本培训工作,自主选择培训方式,自主制订培训制度及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培訓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填补了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其次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学校教师全员都能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条件限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最后校本最大限度地解决工学矛盾。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调整培训时间和内容,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因此,校本培训和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地融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职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校本培训是中等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通过校本培训,能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气氛,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校本培训,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没有组织校本培训,有的组织校本培训也流于形式。
三、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纵观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其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我们认为云南中等职业师资建设应从提高入职条件、改善师资提升的途径及措施、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师资评价标准、落实和完善中等职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四个方面加强。
(一)强化“教育与职业”双素养的入职条件
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是高学历,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素养。云南省中等职业教师入职时就具备与教学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专业和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中等职业教师招聘的学历要求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普通的专业教师学历不低于本科,应获得学士学位。对一些特殊专业,比如护理、数控、环保等专业学历不应低于硕士研究生。
2.“教育与职业”双素养要求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前应具有将来从事教学专业的能力,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前应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教育教学法相关培训证书。同时应具有将来从事教学专业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入职后教师就能与从事的教学无缝对接。
3.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师资要求
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二)改善师资提升的途径及措施
1.以“省培、国培”基地为基础,全面扩大师资培训规模,提高质量
(1)加大“省培”基地的建设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培训规模的扩大,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增加“省培”基地的数量,这种方式最直接、速度最快,但是成本也最高,并且存在新入选学校短时间内难以进行考核评估的问题。第二种方式就是增加已有“省培”基地的培训期数与规模,利用已有比较成熟和优秀的“省培”基地开展多批次、多层次的培训,也可以满足我省师资培训的需求。当然,我也可以两种方式同时进行,最大限度满足我省师资培训的需求。
(2)细化“省培”培训层次,形成培训的针对性与连续性
我省现有的省级师资培训平台在开展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培训细化与分层。同一期参训的同一专业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差别巨大,有些教师的理论与动手能力都较强,有的教师刚刚从某一专业转岗过来属于零基础。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现有培训规模较小,出现各个学校教师轮流参与培训的现象,一名教师参与一次培训之后就基本没有机会再参加后续的培训,形成培训的断层,不能对教师形成连续的提高,导致师资培训没有连续性。因此,为了提高省级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效果,我们需要对“省培”基地的培训层次与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初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刚刚入职或者转岗的教师,中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高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具有丰富经验、能力较强的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推荐参训人员时,必须考虑参训的层次。对各个学校年轻教师或者刚入职教师的培训必须从初级开始,逐级完成培训内容。 (3)全面开展培训,建立职业化教师培训
现有省级师资培训大多数是针对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培训,往往忽视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部分师资培训基地由于实训设备的不足,还要承担本校实训课程,造成在专业能力的实训技能培训方面不足。因此,省级师资平台需要充分开发资源,整合校内实训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充实实训技能的培养,积极规范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以职业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并进行教学实践,全面进行师资培训,建立职业化的教师培训。
(4)规范“省培”基地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对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一个规范的省培基地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执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基地师资培训的各项工作,使培训的质量得到保证。同时,有培训就有考核,在培训结束时必须对培训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考核,加强对培训考核的管理与规范,才能促使参训教师消除“度假”以及侥幸心理,认真投入到培训内容的学习中。
2.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开展校本培训
中等职业师资校本培训既能解决工学矛盾,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需要,同时成本低、实效高,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省培、国培”数量不足问题,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培训途径。因此,全省要统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加大对校本师资培训的考核管理力度。把校本师资培训作为教育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不进行师资培训的学校、组织不好的学校给予处罚,对组织好、效果显著的学校给予奖励。同时,教育、财政部门给予培训经费保障,把学校师资校本培训作为专项经费划拨给学校。
3.加强专业教师企业锻炼
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的要求,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师资评价标准
如何评价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我省乃至全国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八项能力标准,结合我省的實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我省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评价标准:(1)专业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理论知识层次、实践技能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2)职业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比如,教师的基本工作素质、履行职责的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3)教育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对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应用水平、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的评价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四)落实和完善中等职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德国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为国家公职人员,月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公务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而在我国,特别是云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既要教学和教研,又要当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有些还要负责招生就业工作,工作繁杂、量大。另外工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社会不认可,地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差,教学效果普遍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等文件,对实施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教育部部长在2018年两会期间表示“今后将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了充分调动中等职业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建议中等职业教师与公办中小学教师有相等的地位和待遇,即明确公办中等职业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确保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二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把政策落到实处,惠及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正,修春明.德国“职业教育4.0”的特点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16).
[2]何应森,徐晓燕,赵锡奎.强化培训要素管理 提升中职师资培训质量:以四川国培和省培计划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刘向信,张雪茹.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1(5).
[4]邵会婷,闫志利.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回顾与前瞻[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5]宋晓欣,闫志利.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6(7).
[6]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
[7]王春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3).
[8]袁靖宇.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J].江苏高教,2015(6).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01-03
2019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全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差距更大,探索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极其迫切。
一、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来源及培养途径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1)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为大多数)。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招聘主要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公开招考,民办职业学校主要按学校需求自行招聘,自主性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组织方式也不尽相同。行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由学校报行业主管部门,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公开招聘。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业高中管理上纳入中小学系列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师需求情况报州市、县教育局,州市、县教育局汇总所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求,由州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同组织招考。(2)教师来源转岗。各个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具有一定专业的非教师身份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转为专业教师。(3)由中小学调入。这在县级职业中学较为普遍。县教育局、人社局解决长期坚持在乡村、山区学校工作的老教师到县城生活的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途径
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来源情况表明,要让新入职的教师和转岗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等职业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培养。目前,云南省中等职业师资培养及能力提升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有三条途径: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培”,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培”,各个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还有一种途径是县级职业高中参加县教师进修中心组织的培训。
二、云南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师资队伍现存的问题
1.数量不足
截至2018年12月,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280所(其中普通中专86所、职业高中160所、技工院校34所),在校生64.62万人,教职工24941人,专任教师20898人,师生比1∶24.18。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师生比1∶20计算,缺口为11412人。
2.职业特征不明显
根据中等职业师资来源分析,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招聘教师这种组织方式学校更看重的是专业知识,招到的教师专业素养较高,但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县级职业高中招聘教师这种组织方式,由于学校不参与招考过程,招到的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较强,但专业素养不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决定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招到教师基本都缺乏职业素养。
3.专任教师与专业分配结构不合理
县级职业高中招聘教师组织方式决定了师范院校毕业生成为职业高中教师的主力军,导致县级职业高中文化基础课教师比例高于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与任课专业不对口。
4.中等职业教师不具备能工巧匠能力
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招聘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养,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弱。另外,真正承担课程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多,尚未形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5.工资待遇福利低
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比较低,有些教师通过校内外工资福利和工作量的对比,产生厌教情绪;有些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另谋高就,这就导致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流失。
(二)中等职业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和培养存在的问题
1.省培、国培不能满足教师提升的需要
全省在职中等职业专任教师25197人,数量庞大,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分析,需要培训的教师很多。来自师范院校毕业的中等职业教师需要培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来自综合院校毕业中等职业教师需要系统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法,需要培训职业技能。来自高职院校毕业的中等职业教师需要系统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法和文化课知识。来自转岗的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更多。另外,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师需要不斷地培训提升。目前由教育厅组织的培训途径只有省培和国培。国培由教育部组织,分配到云南省的名额很少。中等职业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只有16个,显然不可能满足教师提升的需要。 2.国培、省培效果不是很明显
云南省教育厅积极做大做强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积极争取政策选送了一大批中等职业教师参加国培,积极筹措资金,依靠省级中等职业师资培训基地对中等职业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但经过调查,“国培、省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学校派遣参加“国培、省培”教师时有享受福利的思想,每期参加师资培训的教师,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甚至是和培训专业不相关,导致培训效果不好,回到学校也无法在培训专业有建树。培训评价体系不够严谨,评价不够严格,对受训教师的考核不严格,只要参加培训都可以取得合格证书;对师资培训机构的评价不够严谨,学员、培训机构不管培训效果如何都皆大欢喜。培训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培训手段单一,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培训没有把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3.校本培训经费缺乏,培训成效较低
在“国培、省培”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师培训的需求,校本师资培训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培训途径。首先密切联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本培训中学校和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校本培训工作,自主选择培训方式,自主制订培训制度及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培訓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填补了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其次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学校教师全员都能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条件限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最后校本最大限度地解决工学矛盾。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调整培训时间和内容,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因此,校本培训和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地融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职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校本培训是中等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通过校本培训,能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气氛,只有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校本培训,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没有组织校本培训,有的组织校本培训也流于形式。
三、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纵观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其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我们认为云南中等职业师资建设应从提高入职条件、改善师资提升的途径及措施、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师资评价标准、落实和完善中等职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四个方面加强。
(一)强化“教育与职业”双素养的入职条件
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的特点是高学历,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素养。云南省中等职业教师入职时就具备与教学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专业和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提高中等职业教师招聘的学历要求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普通的专业教师学历不低于本科,应获得学士学位。对一些特殊专业,比如护理、数控、环保等专业学历不应低于硕士研究生。
2.“教育与职业”双素养要求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前应具有将来从事教学专业的能力,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前应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教育教学法相关培训证书。同时应具有将来从事教学专业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入职后教师就能与从事的教学无缝对接。
3.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师资要求
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二)改善师资提升的途径及措施
1.以“省培、国培”基地为基础,全面扩大师资培训规模,提高质量
(1)加大“省培”基地的建设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培训规模的扩大,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增加“省培”基地的数量,这种方式最直接、速度最快,但是成本也最高,并且存在新入选学校短时间内难以进行考核评估的问题。第二种方式就是增加已有“省培”基地的培训期数与规模,利用已有比较成熟和优秀的“省培”基地开展多批次、多层次的培训,也可以满足我省师资培训的需求。当然,我也可以两种方式同时进行,最大限度满足我省师资培训的需求。
(2)细化“省培”培训层次,形成培训的针对性与连续性
我省现有的省级师资培训平台在开展师资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培训细化与分层。同一期参训的同一专业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差别巨大,有些教师的理论与动手能力都较强,有的教师刚刚从某一专业转岗过来属于零基础。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现有培训规模较小,出现各个学校教师轮流参与培训的现象,一名教师参与一次培训之后就基本没有机会再参加后续的培训,形成培训的断层,不能对教师形成连续的提高,导致师资培训没有连续性。因此,为了提高省级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效果,我们需要对“省培”基地的培训层次与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初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刚刚入职或者转岗的教师,中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高级的培训用于针对各学校具有丰富经验、能力较强的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推荐参训人员时,必须考虑参训的层次。对各个学校年轻教师或者刚入职教师的培训必须从初级开始,逐级完成培训内容。 (3)全面开展培训,建立职业化教师培训
现有省级师资培训大多数是针对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培训,往往忽视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部分师资培训基地由于实训设备的不足,还要承担本校实训课程,造成在专业能力的实训技能培训方面不足。因此,省级师资平台需要充分开发资源,整合校内实训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充实实训技能的培养,积极规范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以职业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并进行教学实践,全面进行师资培训,建立职业化的教师培训。
(4)规范“省培”基地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对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一个规范的省培基地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执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基地师资培训的各项工作,使培训的质量得到保证。同时,有培训就有考核,在培训结束时必须对培训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考核,加强对培训考核的管理与规范,才能促使参训教师消除“度假”以及侥幸心理,认真投入到培训内容的学习中。
2.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开展校本培训
中等职业师资校本培训既能解决工学矛盾,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需要,同时成本低、实效高,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省培、国培”数量不足问题,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培训途径。因此,全省要统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加大对校本师资培训的考核管理力度。把校本师资培训作为教育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不进行师资培训的学校、组织不好的学校给予处罚,对组织好、效果显著的学校给予奖励。同时,教育、财政部门给予培训经费保障,把学校师资校本培训作为专项经费划拨给学校。
3.加强专业教师企业锻炼
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的要求,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师资评价标准
如何评价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我省乃至全国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八项能力标准,结合我省的實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我省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评价标准:(1)专业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理论知识层次、实践技能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2)职业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比如,教师的基本工作素质、履行职责的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3)教育性。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对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应用水平、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的评价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四)落实和完善中等职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德国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为国家公职人员,月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公务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而在我国,特别是云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既要教学和教研,又要当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有些还要负责招生就业工作,工作繁杂、量大。另外工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社会不认可,地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差,教学效果普遍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等文件,对实施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教育部部长在2018年两会期间表示“今后将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了充分调动中等职业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建议中等职业教师与公办中小学教师有相等的地位和待遇,即明确公办中等职业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确保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二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把政策落到实处,惠及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正,修春明.德国“职业教育4.0”的特点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16).
[2]何应森,徐晓燕,赵锡奎.强化培训要素管理 提升中职师资培训质量:以四川国培和省培计划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刘向信,张雪茹.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1(5).
[4]邵会婷,闫志利.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回顾与前瞻[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5]宋晓欣,闫志利.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6(7).
[6]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
[7]王春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3).
[8]袁靖宇.中德职业教育模式比较与借鉴[J].江苏高教,2015(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