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意识的要求并指出教师要由以往“传道、授业、解惑”传授者的意识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意识进行转变。这对教师无疑是个挑战,如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如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改革 主体性 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是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称之为“余玉”。它是以虚显实,以空显盈,虽无物而更似有物,在空灵之中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画中,最高深的画师无不使用留白,也只有高深的画师才会用留白。留白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能让我们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能让我们从无画处显妙境。据说南宋时期名画家马元曾经为柳宗元的《江雪》画过一幅画,画中虽只有寥寥几笔画出的一叶小舟,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然而,大片的空白却足以让我们想到那一望无垠的雪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清冷的江水以及诗人贬谪后苍凉的心境。
  中国书画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在古典音乐中,留白艺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突强,突弱,直至戛然而止。在这短暂的停留中,给了听者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绕梁的余音中沉醉,让我们在沉醉中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喝彩,也让我们在余音中为主人公的境遇而悲伤。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更给人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感受。
  留白虽虚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形神兼备。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有“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追求的都是“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生”的妙境。
  中国戏曲也主张舞台的虚空表演,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也注重空间的留白处理,如用镂空花墙来增加景物的层次感、深度。可见,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魅力无穷。
  同样,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给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很多的启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相生”的美学审美观念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适当地留白。
  一、新课导入后的留白
  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堂作文教学课开始了。教师急匆匆地走上讲台,着急地找东西,同学问他找什么,他说:“我上课的优盘忘带了。”教师只好先请人跳舞。于是教师不说话,在学生面前走来走去,一会儿盯着这个,一会儿盯着那个,学生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在学生都紧张万分的时候,教师说:“算了,舞也不跳了。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走进内心世界,与心灵对话。请同学们写出刚才老师想请同学们跳舞时各自的内心感受。”可见,恰当的新课导入设计后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留白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学生只是坐在讲堂中看其表演的观众。学生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犹如是国家新闻发布人答记者问,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导”,真正“演”的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给学生留取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感受,更能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再者,课文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解其中滋味。教师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学,进行思考,进行交流讨论,进行展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用一种思想交换多种思想的效果。不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得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永远也不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课堂巩固的留白
  每堂新课后,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另外,给学生留适当的练习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以便教师评讲练习时更能有针对性,更能有侧重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画留白艺术给了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以启示,希望我们能够适当地运用好留白,让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责编 潘冰)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但往往过于理想。理想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有效发展,只有基于学情,才能让教学走出误区,让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开启,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境界。  关键词:教学设计 预设 学情 有效  本学期,高二开始学习苏教版教材《鲁迅作品选读》,第二专题精讲篇目定为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在设计此
期刊
所谓“套子作文”就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总结出的作文套路,按部就班地“组装”作文,结构不过“并列”“对照”,素材无非“杜甫”“苏轼”等等,千篇一律,文中“无我”。  在一次高考阅卷中,我就发现很多篇作文都是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开篇,可见是“套子作文”教学下的产物。“套子作文”的流弊下,内容也好、结构也好、文辞也好尽是
期刊
现在高中教材中诗词的比重越来越大,诗词鉴赏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有人认为,诗词鉴赏头绪多,困难重重,难以应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予以重视,找到方法并熟练应用,诗词鉴赏并不困难。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单一地以题提高能力。尤其是诗词鉴赏,单一地用练习题来学习,学生可能在某一类型题上有了一点提高,同时却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宗旨——语文味(文学味)。这
期刊
一、前言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十三岁的际遇》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抒情散文,既有踌躇满志的豪情大气,也有小桥流水的清新柔美。在教学此课时,我采用了深情漫步法,和学生一起阅读北大,感悟人生。  二、教学片段选录  (一)导语  “成功与失败并存,欢笑与泪水齐飞。”在生活的历程中,你是否也在积极准备,乘“不系之舟”撷取生活中最灿烂的珍珠?今天,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感情,和当时与我们同龄的田晓菲一起,共同进行北
期刊
为了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方针,教育界很早就提出了关于“快乐作文”的写作理念。这个提法很好,它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但由于教育环境还没能根本改变,中国还是个大考场,应试教育还在有形无形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作文教学亦不例外,这让我们的学生面对作文时快乐不起来。  依我从教多年的经验看,学生害怕作文,第一是内容方面的因素。学生作文的命题往往强加给孩子们教化功能,把针对成人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孩子,这些意识形态往
期刊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不谓不高,但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少得可怜。许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没什么可写,这其实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关。学生时代每天“三点一线”,接触的都是相同的人和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且学习压力大,对身外之物似乎失去了观察的兴趣与心情。随着学生进入九年级,面临中考的现实,他们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作文分,这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如何发现、
期刊
摘要:九年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总是把重点放到文题解读之外。而实际上文题解读不当会给写作带来很多误区。本文就以一次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为例,呈现了写作中存在的三个误区,并提出材料作文文题解读的原则为准确、有序和深刻。  关键词:文题解读 净 误区 准确 有序 深刻  最近与几位九年级的同事一起探讨有关作文教学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到了九年级,教师重点就应是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或是主题的确立等,很少
期刊
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今天的语文课堂可谓是百家争鸣,精彩纷呈,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更多的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了课堂。纵观这些辅助补充的知识,一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紧贴文本。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小语教育界的几位大师以及众多青年才俊的经典课堂,聆听了他们的经验介绍。结合个人的几点思索,我发现通过更为精确、贴切的冷知识的穿插运用,语文课堂教学会显得生机勃勃、无限精彩。  这些辅助补充的知识,我们可以用一个
期刊
摘要: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 激发兴趣  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莫过于智力和情感因素。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期刊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总起来说可用十个字来概括,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缩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体现;“听说读写练”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提炼,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只有夯实语文基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学生才能学好语文,顺利通过中考。  一、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升入初中起就应该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