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意识的要求并指出教师要由以往“传道、授业、解惑”传授者的意识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意识进行转变。这对教师无疑是个挑战,如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如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改革 主体性 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是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称之为“余玉”。它是以虚显实,以空显盈,虽无物而更似有物,在空灵之中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画中,最高深的画师无不使用留白,也只有高深的画师才会用留白。留白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能让我们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能让我们从无画处显妙境。据说南宋时期名画家马元曾经为柳宗元的《江雪》画过一幅画,画中虽只有寥寥几笔画出的一叶小舟,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然而,大片的空白却足以让我们想到那一望无垠的雪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清冷的江水以及诗人贬谪后苍凉的心境。
中国书画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在古典音乐中,留白艺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突强,突弱,直至戛然而止。在这短暂的停留中,给了听者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绕梁的余音中沉醉,让我们在沉醉中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喝彩,也让我们在余音中为主人公的境遇而悲伤。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更给人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感受。
留白虽虚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形神兼备。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有“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追求的都是“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生”的妙境。
中国戏曲也主张舞台的虚空表演,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也注重空间的留白处理,如用镂空花墙来增加景物的层次感、深度。可见,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魅力无穷。
同样,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给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很多的启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相生”的美学审美观念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适当地留白。
一、新课导入后的留白
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堂作文教学课开始了。教师急匆匆地走上讲台,着急地找东西,同学问他找什么,他说:“我上课的优盘忘带了。”教师只好先请人跳舞。于是教师不说话,在学生面前走来走去,一会儿盯着这个,一会儿盯着那个,学生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在学生都紧张万分的时候,教师说:“算了,舞也不跳了。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走进内心世界,与心灵对话。请同学们写出刚才老师想请同学们跳舞时各自的内心感受。”可见,恰当的新课导入设计后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留白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学生只是坐在讲堂中看其表演的观众。学生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犹如是国家新闻发布人答记者问,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导”,真正“演”的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给学生留取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感受,更能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再者,课文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解其中滋味。教师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学,进行思考,进行交流讨论,进行展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用一种思想交换多种思想的效果。不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得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永远也不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课堂巩固的留白
每堂新课后,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另外,给学生留适当的练习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以便教师评讲练习时更能有针对性,更能有侧重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画留白艺术给了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以启示,希望我们能够适当地运用好留白,让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责编 潘冰)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改革 主体性 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是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称之为“余玉”。它是以虚显实,以空显盈,虽无物而更似有物,在空灵之中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画中,最高深的画师无不使用留白,也只有高深的画师才会用留白。留白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能让我们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能让我们从无画处显妙境。据说南宋时期名画家马元曾经为柳宗元的《江雪》画过一幅画,画中虽只有寥寥几笔画出的一叶小舟,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然而,大片的空白却足以让我们想到那一望无垠的雪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清冷的江水以及诗人贬谪后苍凉的心境。
中国书画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在古典音乐中,留白艺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突强,突弱,直至戛然而止。在这短暂的停留中,给了听者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绕梁的余音中沉醉,让我们在沉醉中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喝彩,也让我们在余音中为主人公的境遇而悲伤。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更给人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感受。
留白虽虚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形神兼备。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有“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追求的都是“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生”的妙境。
中国戏曲也主张舞台的虚空表演,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也注重空间的留白处理,如用镂空花墙来增加景物的层次感、深度。可见,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魅力无穷。
同样,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给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很多的启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相生”的美学审美观念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适当地留白。
一、新课导入后的留白
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堂作文教学课开始了。教师急匆匆地走上讲台,着急地找东西,同学问他找什么,他说:“我上课的优盘忘带了。”教师只好先请人跳舞。于是教师不说话,在学生面前走来走去,一会儿盯着这个,一会儿盯着那个,学生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在学生都紧张万分的时候,教师说:“算了,舞也不跳了。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走进内心世界,与心灵对话。请同学们写出刚才老师想请同学们跳舞时各自的内心感受。”可见,恰当的新课导入设计后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留白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表演,而学生只是坐在讲堂中看其表演的观众。学生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犹如是国家新闻发布人答记者问,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导”,真正“演”的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给学生留取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感受,更能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再者,课文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解其中滋味。教师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学,进行思考,进行交流讨论,进行展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用一种思想交换多种思想的效果。不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无从得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永远也不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课堂巩固的留白
每堂新课后,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另外,给学生留适当的练习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以便教师评讲练习时更能有针对性,更能有侧重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画留白艺术给了新课程语文课堂改革以启示,希望我们能够适当地运用好留白,让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