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不谓不高,但是学生的写作素材少得可怜。许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没什么可写,这其实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关。学生时代每天“三点一线”,接触的都是相同的人和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且学习压力大,对身外之物似乎失去了观察的兴趣与心情。随着学生进入九年级,面临中考的现实,他们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作文分,这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欣赏、展示写作素材,会事半功倍。
一、发现美
写作是一种“倾吐”,平时没有积累,拿什么“倾吐”呢?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性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哲者曾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所以,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可是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为提高分数,只在“题海”中鏖战,很少开展课外阅读。 所以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每个星期挤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把自己的图书带到课堂中,大家也可共同借阅,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告诫学生阅读不能单追求“量”,更应注重“质”。很多学生阅读,常常只是了解文章内容,追求情节,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假思索,结果毫无收获,过目即忘。我要求他们边看边想,并作标记,最后体会精彩片段的写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写作方法,并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写成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
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觉得有点东西好写了,可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学生书是读了,笔记也做了,可在写作时没有自己的想法,把书上看到的例子放在一篇文章中,这跟抄袭又有什么不同呢?而这种情况在不少学生的作文有所体现。事实证明,写作,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而不是故作姿态地“无病呻吟”,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到达“有话要说”,这样对学生来说,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比如上面那篇文章,我对学生说,写作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些真实可信的题材,不要忽略身边的事情,学会挖掘身边的题材,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要我们的学生细细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二、欣赏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一篇经过自己挑选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好文章,费尽口舌地向学生推荐,而学生也“配合”地阅读完毕,但在“效果检测”时,我们最终发现,阅读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只知道“阅读”要“读”,而不知道“阅读”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学生的“阅读”只关注有哪些人物、讲了什么故事等,而没有去欣赏文章中独特的语言美、深邃而有哲理的主旨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何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如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学生要怎样欣赏到“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可现在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能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
文章如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正是欣赏了生活中的美,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三、展示美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对九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训练他们的综合写作能力,没有时间面面俱到,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有利于考场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享受成功,需要教师的赏识评价,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大胆地展示心中的美。其实学生有学生的生活,要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平凡的生活一样给他们无数的感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轻轻的话语、一丝淡淡的心绪等带给他们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走进自己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体会,把握写作的切入点,抒写自己心中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那就说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学生运用这些美的载体,就可以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美——作文美。当学生能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用作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不仅能让自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体验到成功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学生也已经在不经意中积累了许多的素材。通过一段时间集中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自然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责编 张敬亚)
一、发现美
写作是一种“倾吐”,平时没有积累,拿什么“倾吐”呢?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性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哲者曾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所以,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可是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为提高分数,只在“题海”中鏖战,很少开展课外阅读。 所以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每个星期挤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把自己的图书带到课堂中,大家也可共同借阅,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告诫学生阅读不能单追求“量”,更应注重“质”。很多学生阅读,常常只是了解文章内容,追求情节,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假思索,结果毫无收获,过目即忘。我要求他们边看边想,并作标记,最后体会精彩片段的写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写作方法,并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写成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
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觉得有点东西好写了,可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学生书是读了,笔记也做了,可在写作时没有自己的想法,把书上看到的例子放在一篇文章中,这跟抄袭又有什么不同呢?而这种情况在不少学生的作文有所体现。事实证明,写作,离开了观察,离开了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而不是故作姿态地“无病呻吟”,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到达“有话要说”,这样对学生来说,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比如上面那篇文章,我对学生说,写作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些真实可信的题材,不要忽略身边的事情,学会挖掘身边的题材,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要我们的学生细细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二、欣赏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一篇经过自己挑选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好文章,费尽口舌地向学生推荐,而学生也“配合”地阅读完毕,但在“效果检测”时,我们最终发现,阅读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只知道“阅读”要“读”,而不知道“阅读”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学生的“阅读”只关注有哪些人物、讲了什么故事等,而没有去欣赏文章中独特的语言美、深邃而有哲理的主旨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何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如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学生要怎样欣赏到“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可现在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能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
文章如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正是欣赏了生活中的美,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三、展示美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对九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训练他们的综合写作能力,没有时间面面俱到,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有利于考场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享受成功,需要教师的赏识评价,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大胆地展示心中的美。其实学生有学生的生活,要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平凡的生活一样给他们无数的感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轻轻的话语、一丝淡淡的心绪等带给他们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走进自己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体会,把握写作的切入点,抒写自己心中的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那就说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学生运用这些美的载体,就可以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创造出另一种形式的美——作文美。当学生能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用作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不仅能让自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体验到成功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学生也已经在不经意中积累了许多的素材。通过一段时间集中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自然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