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的经典之作《罂粟之家》中频频出现有关人物形象动物性的“幻异”式刻画和人物感觉非常态的暗示性描写,将人类企图隐藏的动物性和难掩的性欲望一并释放,既显示出人类的动物属性,又以不同动物的性情特点界定了人物的形象特征;既呈现出封建地主家族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又描绘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依附、妇女对男权依附所造成的自身生存空间潮湿霉烂和精神世界堕落迷失的状态。本文立足于《罂粟之家》部分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的解读,浅析苏童异化书写的内涵,以探寻文本所要表达的关乎人性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形象;动物性;感觉;关系;异化
曾有这样一个时代,血与火交融,罂粟与历史一同摇曳;曾有这样一个时代,命与地相连,老宅与历史彼此见证。封闭的枫杨树,无际的故乡土,填饱了众多渴望粮食的肚皮,也挖空了这些肚皮所承载的灵魂。无意识的反抗,形式化的革命,我们悲哀地发现终结地主历史的最终竟是:收罂粟的人,不来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罂粟之家》除了拥有苏童一以贯之的“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之外,频频出现的有关人物形象动物性的“幻异”式刻画和人物感觉非常态的暗示性描写也颇为吸睛。这些作者着力打造的异化书写,意图绝不仅仅局限于呈现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剖析人们在精神世界迷失的状态下,尊严道义败坏、人伦情感破灭、人性兽性难辨的变异窘境以及苟活其中、走向毁灭的悲剧根源。
一、人物形象动物性的异化
自人类历经漫长进化过程跨入文明社会后,长期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而耻于与动物同列。动物性作为原始、野蛮的生命表征,自然被责备、拒斥于人文大门之外。然而,“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尽管我们常以理智为由压抑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其逐渐弱化甚至隐形,但绝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动物性并非文明社会人类生活的常态,《罂粟之家》却将其放大曝晒,公之于众,借异化视角展现了封建统治末期颓败家族的生存世相,为揭露人性的迷失提供了平台,既显示出人类的动物属性,又以不同动物的性情特点界定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从告别自然进入家园的那一刻起,听命于人的驱遣,忠实于人的命令,历来被视作人类最可靠的朋友。然而人又常常鄙视狗,贬斥狗,皆因当野性尽丧,只剩奴性之时,狗便成了只会摇尾乞怜的“软骨头”。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者群体被视作“狗”:“大宅里站着一群长工和女佣。他们似乎有一件好事高兴得跟狗一样东嗅西窜的。”陈茂作为这群“狗”中的突出代表,作者给予了大量的笔墨。首先是老地主的辱没:“刘老侠扼住了陈茂的喉咙,他说,‘陈茂,一条狗。你说你是我的一条狗。’”自身言语上的攻击显然收效甚微,刘老侠转而教唆陈茂的骨肉:“爹说沉草你过来骑到狗的背上。沉草说狗呢狗在哪里?爹指着陈茂那就是狗你骑到他背上去。”自小认定陈茂是“狗”的沉草,成年之后愈加笃定这一结论,不仅从心理上肯定,也从形象上证明,他一次又一次地在空虚时陷入到幻想之中,频繁地看到陈茂人面狗身的幻影:“在早晨的转磨声中沉草忽然被某个奇怪的画面惊醒了,隔着窗纸他看见拉驴的陈茂呈现出一条黑狗的虚影……沉草再次拉开窗子重新发现陈茂,太阳升起来了,石磨微微发红,他发现陈茂困顿的表情也仿佛太阳地里的狗。”作为地主姨太太的翠花花将陈茂视作情欲的消遣——“公狗”:“翠花花突然咯咯笑起来,翠花花抬脚一下子把他踹下了踏板。她说,‘滚吧,大公狗。’”以上三人对陈茂(所代表的无产大众)的态度毫无例外地选择了鄙夷与不屑,他们在他面前昂起“高贵”的头颅,对他肆意玩弄。可惜,陈茂是一只不甘屈从于奴性的“狗”,在三番两次离开刘家大宅后,他携着一颗红光闪闪的“五角星”凯旋而归,于是,腰挂唢呐、肩佩长枪,他浑身洋溢着野性的力量,势必不同凡响。无奈的是,这样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农会主席终未敌过溶于血液、日久成俗的奴性,而极不体面地死在了“女人的裤带上”。
地主的正妻是“猫”,却是一只被封建社会迫死的早亡的“猫”——“猫眼女人已经不复存在,有一天她在大铁锅中洗澡的时候溺水而死,怀里抱着女婴刘素子,刘素子不怕水,她从水上复活了--那个猫眼女人的后代。”猫眼女人的死因小说并没有点破,却也显而易见,无非是丈夫负心绝望而去,或是小三贪心有意加害,但无论怎样“猫”的继承人刘素子活了下来,她拥有猫的习性,猫的体征:“她的眼睛渐渐地像猫一样发蓝,而皮肤上的雪光越来越寒冷。”刘素子如猫一样贞洁敏感、慵懒贪睡、神秘高贵。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也难逃如母亲般悲惨的宿命,先是以三百亩地的交换筹码被嫁予县城布店的驼背老板,而后又因刘老侠护子心切被拱手送给土匪,最后甚至成为长工的猎物。她在受辱之后诅咒:“爹,那300亩地会让水淹没让雷打散300亩地会在你手上沉下去的,你等着吧那也是命。”即便如此,在无一例外的失望过后,这位稍稍觉醒的女性在男性地位的压制下因绝望而自我崩塌,这个如猫般眉宇间有洞穿人世的散淡之情的女子就此香消玉殒。
“陈茂蹲在冰凉的踏板上,嘴里充塞着又甜又腥的气味,翠花花像白蛇一样盘曲着吐出淡红的蛇舌……”这个在小说中有着多重身份的女人翠花花是“蛇”,她搔首弄姿,挑逗着身边的男人(刘老太爷、刘老信、刘老侠、陈茂);她心狠手辣,针对着身边的女人(刘素子)。正如蛇在中国人心目中绝非单纯的动物一样,翠花花也绝非单纯的女人。生存于刘家的深宅大院之中,周旋于女人的勾心斗角之间,依然能够玩弄众多男人于股掌,足以说明其红颜祸水的本质。作为这段历史的“经脉”,翠花花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始终以原初身份——妓女的角色为己任,习惯性地接受着男性的主体地位,身处于此却不自知、无意识,不断通过施展情欲诱惑而依附于男性,反映出一种冷酷的人心,一种变异的人性。
异化的世界反映了社会上反人性因素的存在,卢梭认为:“构成人类与兽类之间的种差的不是人的悟性,而是人的自由施动者身份……人自认为有服从或不服从的自由,而主要就是由这种自由的意识显出人的灵魂的灵性。”显然,上文提到的经过了形象异化后的人物均缺乏这种“自由的意识”,长工依赖于地主,女人依赖于男人;而多了不少“兽性的思维”,比如对吃的贪婪难控、对睡的依恋成瘾和对欲的野蛮占有。当理性与感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分裂、矛盾与冲突超过了人作为人本身应该和可以承受的极限时,人身体内部强大的动物性力量便砰然爆发,消解了封建固化思维下已然渐行渐远的人性,而集结成一个异化变态的社会。 二、人物感觉非常态的异化
小说清晰明白地交代了陈茂与沉草的父子关系,这种血缘上的牵引与身份上的错置使得沉草有了一种非常态的生理反应:“他想这个人与他之间存在某种生物效应,他看见这个人就奇痒难忍,心中充满灾难的阴影。”这种“痒”在文本中高频出现,难究原因,却可以肯定并非空穴来风。三人成虎,刘家的错综淫乱、陈茂的风流韵事早已是枫杨树公开的秘密,沉草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因而他在心理上强烈地排斥着自己不清不白的身份,一边意欲通过“弑父”途径与陈茂撇清关系,另一边又陷入血浓于水的亲情牵引而难以自拔,内心的纠结外现于身体上的表现便是难忍的“痒”。而令人诧异的是,文本中还有一处类似的奇怪现象:“人们记得刘老信从不与人说话,他只跟木栩子和白痴演义说话,而演义惟有坐在他叔身旁,才表现出正常的智力和语言习惯,那是一种异秉诱发的结果。”于是,我们很难不去猜测演义与刘老信之间微妙的关系。尽管小说提到演义是刘老侠第五个孩子,但散见在文中的众多线索有力地质疑着这一论断。首先,翠花花是刘老信带到枫杨树送给刘老太爷的寿礼,作为远近闻名的浪荡子,无法确定他与翠花花是否有过苟且之事;再者,乡间对刘老侠的生殖能力一直有“血气旺极而乱”的说法,前几个孩子的早夭让演义的身份扑朔迷离;还有,演义与刘老信天生的亲近,相处时的清醒,吃馍时同样的狼吞虎咽,激愤时同样的杀人倾向,以及“你爹是个强盗。他从小就抢别人的东西。”、“沉草从来不相信演义是他的哥哥,但他知道演义是家中另一个孤独的人。”这些文本中的言语都隐约暗示着演义与刘老信的父子关系。最重要的在于演义与沉草的混战中,沉草误杀了演义,而明知沉草非自己亲生的刘老侠反应却是:“沉草记得爹把他抱住了,爹对他说沉草别怕演义要杀你你才把他杀了,这是命。”过于平静的处理方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演义同沉草一样均非刘老侠亲生(至于刘老侠在刘素子与沉草之间依旧倾向于沉草,笔者认为这是身为地主基于对接班人问题的考虑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人物感觉的异化衍生出一段封建家族的伦理纠葛,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出一场落寞阶级的身世闹剧。作者通过众多线索的暗示将地主阶级内部腐化淫乱的世相揭露出来,深刻剖析在异化时代的背景下,伦理道德体系崩塌,人性沦丧的惨淡情形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终将在精神世界空虚的苟活中以毁灭为生命作结的宿命。
三、结语
《罂粟之家》从人物形象与感觉的异化书写入手,着眼于国史大背景下家族个人历史的“碎片化”描写,将人类企图隐藏的动物性和难掩的性欲望一并释放,直白露骨地揭示了时代异化背景下,长期被奴化的生命尊严尽丧、人性渐失的困顿窘境和意欲反抗、认识受阻的悲剧姿态,以及最终只能在苟活中无意识地走向毁灭的结局。文本中独特的动物化幻象应用,颇具冲击效力,对后来作家的写作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莫言《檀香刑》中赵小甲通过“虎须”所看到的众生本相大概也与此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释:
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 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陈伟功、吴金生译,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参考文献:
[1]苏童.罂粟之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 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陈晓明.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中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J].文艺争鸣·当代百论,2007,06.
[5]王辉.浅谈<檀香刑>人物幻异刻画[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01.
关键词:形象;动物性;感觉;关系;异化
曾有这样一个时代,血与火交融,罂粟与历史一同摇曳;曾有这样一个时代,命与地相连,老宅与历史彼此见证。封闭的枫杨树,无际的故乡土,填饱了众多渴望粮食的肚皮,也挖空了这些肚皮所承载的灵魂。无意识的反抗,形式化的革命,我们悲哀地发现终结地主历史的最终竟是:收罂粟的人,不来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罂粟之家》除了拥有苏童一以贯之的“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之外,频频出现的有关人物形象动物性的“幻异”式刻画和人物感觉非常态的暗示性描写也颇为吸睛。这些作者着力打造的异化书写,意图绝不仅仅局限于呈现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剖析人们在精神世界迷失的状态下,尊严道义败坏、人伦情感破灭、人性兽性难辨的变异窘境以及苟活其中、走向毁灭的悲剧根源。
一、人物形象动物性的异化
自人类历经漫长进化过程跨入文明社会后,长期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而耻于与动物同列。动物性作为原始、野蛮的生命表征,自然被责备、拒斥于人文大门之外。然而,“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尽管我们常以理智为由压抑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其逐渐弱化甚至隐形,但绝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动物性并非文明社会人类生活的常态,《罂粟之家》却将其放大曝晒,公之于众,借异化视角展现了封建统治末期颓败家族的生存世相,为揭露人性的迷失提供了平台,既显示出人类的动物属性,又以不同动物的性情特点界定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从告别自然进入家园的那一刻起,听命于人的驱遣,忠实于人的命令,历来被视作人类最可靠的朋友。然而人又常常鄙视狗,贬斥狗,皆因当野性尽丧,只剩奴性之时,狗便成了只会摇尾乞怜的“软骨头”。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者群体被视作“狗”:“大宅里站着一群长工和女佣。他们似乎有一件好事高兴得跟狗一样东嗅西窜的。”陈茂作为这群“狗”中的突出代表,作者给予了大量的笔墨。首先是老地主的辱没:“刘老侠扼住了陈茂的喉咙,他说,‘陈茂,一条狗。你说你是我的一条狗。’”自身言语上的攻击显然收效甚微,刘老侠转而教唆陈茂的骨肉:“爹说沉草你过来骑到狗的背上。沉草说狗呢狗在哪里?爹指着陈茂那就是狗你骑到他背上去。”自小认定陈茂是“狗”的沉草,成年之后愈加笃定这一结论,不仅从心理上肯定,也从形象上证明,他一次又一次地在空虚时陷入到幻想之中,频繁地看到陈茂人面狗身的幻影:“在早晨的转磨声中沉草忽然被某个奇怪的画面惊醒了,隔着窗纸他看见拉驴的陈茂呈现出一条黑狗的虚影……沉草再次拉开窗子重新发现陈茂,太阳升起来了,石磨微微发红,他发现陈茂困顿的表情也仿佛太阳地里的狗。”作为地主姨太太的翠花花将陈茂视作情欲的消遣——“公狗”:“翠花花突然咯咯笑起来,翠花花抬脚一下子把他踹下了踏板。她说,‘滚吧,大公狗。’”以上三人对陈茂(所代表的无产大众)的态度毫无例外地选择了鄙夷与不屑,他们在他面前昂起“高贵”的头颅,对他肆意玩弄。可惜,陈茂是一只不甘屈从于奴性的“狗”,在三番两次离开刘家大宅后,他携着一颗红光闪闪的“五角星”凯旋而归,于是,腰挂唢呐、肩佩长枪,他浑身洋溢着野性的力量,势必不同凡响。无奈的是,这样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农会主席终未敌过溶于血液、日久成俗的奴性,而极不体面地死在了“女人的裤带上”。
地主的正妻是“猫”,却是一只被封建社会迫死的早亡的“猫”——“猫眼女人已经不复存在,有一天她在大铁锅中洗澡的时候溺水而死,怀里抱着女婴刘素子,刘素子不怕水,她从水上复活了--那个猫眼女人的后代。”猫眼女人的死因小说并没有点破,却也显而易见,无非是丈夫负心绝望而去,或是小三贪心有意加害,但无论怎样“猫”的继承人刘素子活了下来,她拥有猫的习性,猫的体征:“她的眼睛渐渐地像猫一样发蓝,而皮肤上的雪光越来越寒冷。”刘素子如猫一样贞洁敏感、慵懒贪睡、神秘高贵。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也难逃如母亲般悲惨的宿命,先是以三百亩地的交换筹码被嫁予县城布店的驼背老板,而后又因刘老侠护子心切被拱手送给土匪,最后甚至成为长工的猎物。她在受辱之后诅咒:“爹,那300亩地会让水淹没让雷打散300亩地会在你手上沉下去的,你等着吧那也是命。”即便如此,在无一例外的失望过后,这位稍稍觉醒的女性在男性地位的压制下因绝望而自我崩塌,这个如猫般眉宇间有洞穿人世的散淡之情的女子就此香消玉殒。
“陈茂蹲在冰凉的踏板上,嘴里充塞着又甜又腥的气味,翠花花像白蛇一样盘曲着吐出淡红的蛇舌……”这个在小说中有着多重身份的女人翠花花是“蛇”,她搔首弄姿,挑逗着身边的男人(刘老太爷、刘老信、刘老侠、陈茂);她心狠手辣,针对着身边的女人(刘素子)。正如蛇在中国人心目中绝非单纯的动物一样,翠花花也绝非单纯的女人。生存于刘家的深宅大院之中,周旋于女人的勾心斗角之间,依然能够玩弄众多男人于股掌,足以说明其红颜祸水的本质。作为这段历史的“经脉”,翠花花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始终以原初身份——妓女的角色为己任,习惯性地接受着男性的主体地位,身处于此却不自知、无意识,不断通过施展情欲诱惑而依附于男性,反映出一种冷酷的人心,一种变异的人性。
异化的世界反映了社会上反人性因素的存在,卢梭认为:“构成人类与兽类之间的种差的不是人的悟性,而是人的自由施动者身份……人自认为有服从或不服从的自由,而主要就是由这种自由的意识显出人的灵魂的灵性。”显然,上文提到的经过了形象异化后的人物均缺乏这种“自由的意识”,长工依赖于地主,女人依赖于男人;而多了不少“兽性的思维”,比如对吃的贪婪难控、对睡的依恋成瘾和对欲的野蛮占有。当理性与感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分裂、矛盾与冲突超过了人作为人本身应该和可以承受的极限时,人身体内部强大的动物性力量便砰然爆发,消解了封建固化思维下已然渐行渐远的人性,而集结成一个异化变态的社会。 二、人物感觉非常态的异化
小说清晰明白地交代了陈茂与沉草的父子关系,这种血缘上的牵引与身份上的错置使得沉草有了一种非常态的生理反应:“他想这个人与他之间存在某种生物效应,他看见这个人就奇痒难忍,心中充满灾难的阴影。”这种“痒”在文本中高频出现,难究原因,却可以肯定并非空穴来风。三人成虎,刘家的错综淫乱、陈茂的风流韵事早已是枫杨树公开的秘密,沉草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因而他在心理上强烈地排斥着自己不清不白的身份,一边意欲通过“弑父”途径与陈茂撇清关系,另一边又陷入血浓于水的亲情牵引而难以自拔,内心的纠结外现于身体上的表现便是难忍的“痒”。而令人诧异的是,文本中还有一处类似的奇怪现象:“人们记得刘老信从不与人说话,他只跟木栩子和白痴演义说话,而演义惟有坐在他叔身旁,才表现出正常的智力和语言习惯,那是一种异秉诱发的结果。”于是,我们很难不去猜测演义与刘老信之间微妙的关系。尽管小说提到演义是刘老侠第五个孩子,但散见在文中的众多线索有力地质疑着这一论断。首先,翠花花是刘老信带到枫杨树送给刘老太爷的寿礼,作为远近闻名的浪荡子,无法确定他与翠花花是否有过苟且之事;再者,乡间对刘老侠的生殖能力一直有“血气旺极而乱”的说法,前几个孩子的早夭让演义的身份扑朔迷离;还有,演义与刘老信天生的亲近,相处时的清醒,吃馍时同样的狼吞虎咽,激愤时同样的杀人倾向,以及“你爹是个强盗。他从小就抢别人的东西。”、“沉草从来不相信演义是他的哥哥,但他知道演义是家中另一个孤独的人。”这些文本中的言语都隐约暗示着演义与刘老信的父子关系。最重要的在于演义与沉草的混战中,沉草误杀了演义,而明知沉草非自己亲生的刘老侠反应却是:“沉草记得爹把他抱住了,爹对他说沉草别怕演义要杀你你才把他杀了,这是命。”过于平静的处理方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演义同沉草一样均非刘老侠亲生(至于刘老侠在刘素子与沉草之间依旧倾向于沉草,笔者认为这是身为地主基于对接班人问题的考虑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人物感觉的异化衍生出一段封建家族的伦理纠葛,错综复杂的关系演绎出一场落寞阶级的身世闹剧。作者通过众多线索的暗示将地主阶级内部腐化淫乱的世相揭露出来,深刻剖析在异化时代的背景下,伦理道德体系崩塌,人性沦丧的惨淡情形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终将在精神世界空虚的苟活中以毁灭为生命作结的宿命。
三、结语
《罂粟之家》从人物形象与感觉的异化书写入手,着眼于国史大背景下家族个人历史的“碎片化”描写,将人类企图隐藏的动物性和难掩的性欲望一并释放,直白露骨地揭示了时代异化背景下,长期被奴化的生命尊严尽丧、人性渐失的困顿窘境和意欲反抗、认识受阻的悲剧姿态,以及最终只能在苟活中无意识地走向毁灭的结局。文本中独特的动物化幻象应用,颇具冲击效力,对后来作家的写作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莫言《檀香刑》中赵小甲通过“虎须”所看到的众生本相大概也与此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释:
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 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陈伟功、吴金生译,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苏童:《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同上。
同上。
同上。
参考文献:
[1]苏童.罂粟之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 论苏童的当代唯美写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陈晓明.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中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J].文艺争鸣·当代百论,2007,06.
[5]王辉.浅谈<檀香刑>人物幻异刻画[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