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湖北高考试卷中,作文材料取自于《高中语文》第五册“读本”,一下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叫好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对于其选材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它引起反响的另一个原因却颇耐人寻味:即人们并不是高兴于它取自教材,给学生以熟知的感觉,相反,人们反响的是它击中了人们的软肋——长时间人们普遍忽视(甚至抛弃)了读本,总认为读本毫无价值。因而,我们有重新认识读本价值的必要。
一、读本与教材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教材是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是为了在众多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从阅读的要求、训练的系统性、难易度来讲,都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指向:要精读、细读,训练成序列化、全面化,难度由易到难,对其它文章的学习具有借鉴作用。而读本则不同,它只要求略读,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充分了解挖掘文章的内涵;一般由学生个人完成,因而体现出了较大的个性和灵活性。换句话说,教材是为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读本则是为了运用知识,展示能力。
二、满足学生阅读时“量”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课内的文章数量不会很多。只凭教科书的学习难以见效,因而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而仅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如第五册教材的整个文字仅为20多万字,依次类推六本教材也仅有120多万字,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仅第五册读本的文字为38万多字,也依次类推,六本书近230万字。两项累计基本上完成了大纲规定的300万字的任务。试想仅仅依靠教本的100多万字就想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很难办到的。
三、内容上的互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读本的编写是与教材相配套的,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阿Q正传》在教本中仅为一个单元,除本文外,简略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及精神。而读本则包含有三个单元。《作者如是说》介绍了《阿Q正传》的成因及作者对自己文本的解读,给学生以解读的提示,而《看客》则从另一角度剖析了国民的劣根性,给学生以举一反三的例证;《名家论阿Q》列举了现当代名家对《阿Q正传》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不死的阿Q》是以当今的角度,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给人以警醒。这样大的补充阅读,是教师的任何讲解都无法替代的。
四、读本极大地丰富了课本的文化内涵
课本一般用于课堂,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发挥,特别是对其包含的文化因子难以一一解读。而读本则在这一点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戏剧单元,教材中共有四篇戏剧,而读本中则尽可能地将戏剧文学的相关层面给予介绍,并与传统的其它文学样式加以比较。《中国戏剧的虚实相生之美》,侧重谈戏剧的“虚由实先,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而同单元中又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相生与中国绘画的虚实相生。这样读本中不仅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较深的介绍,而且与其它艺术的相通之处也作了介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特色,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读本与教材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读本呢?
1、将教材内容与读本紧密相联
读本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挖掘,因而这种关系就应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如学习古曲诗词。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诗歌的欣赏》(第五册)这一单元中的三篇文章后再展开,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滕王阁序》,可结合读本上的《滕王阁诗》进行。学习文天祥的诗词,可结合《(指南录)后序》来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生平、思想,能加深对诗词意蕴的了解。
2、结合教材,将读本做为研究性学习的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受时间限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很难抽出时间完全脱离学校的课堂学习而进行。而读本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如学习《阿Q正传》时,要完成对《阿Q正传》的研究,第五册读本中的《作者如是说》,《名家论阿Q》、《不死的阿Q》三单元的十篇文章,则是开展研究的重要材料。
3、依托读本学习写作
现行教材取消了过去写作中按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编排模式,代之以对写作过程的概括性指导,而文体的选择则由学生自主选定。但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写作的讲解也有语焉不详的地方,这就要依托读本进行写作训练。如第四册读本的351——389页,从篇章要求、段落组织、层次安排、衔接与过渡、交待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举例,这无疑是学生写作的好帮手。
4、充分利用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言学科不可能不与其它学科产生融合,而读本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据有关统计,读本中涉及其它学科的时文占总量的50%,其中30%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对读本中这些内容的学习,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形成支持,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知识的容量,方便了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汲取,又对语文学习形成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单位: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一中
一、读本与教材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教材是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的,是为了在众多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从阅读的要求、训练的系统性、难易度来讲,都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指向:要精读、细读,训练成序列化、全面化,难度由易到难,对其它文章的学习具有借鉴作用。而读本则不同,它只要求略读,借助已有的知识去充分了解挖掘文章的内涵;一般由学生个人完成,因而体现出了较大的个性和灵活性。换句话说,教材是为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读本则是为了运用知识,展示能力。
二、满足学生阅读时“量”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课内的文章数量不会很多。只凭教科书的学习难以见效,因而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超过300万字,而仅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如第五册教材的整个文字仅为20多万字,依次类推六本教材也仅有120多万字,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仅第五册读本的文字为38万多字,也依次类推,六本书近230万字。两项累计基本上完成了大纲规定的300万字的任务。试想仅仅依靠教本的100多万字就想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很难办到的。
三、内容上的互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读本的编写是与教材相配套的,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阿Q正传》在教本中仅为一个单元,除本文外,简略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及精神。而读本则包含有三个单元。《作者如是说》介绍了《阿Q正传》的成因及作者对自己文本的解读,给学生以解读的提示,而《看客》则从另一角度剖析了国民的劣根性,给学生以举一反三的例证;《名家论阿Q》列举了现当代名家对《阿Q正传》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不死的阿Q》是以当今的角度,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给人以警醒。这样大的补充阅读,是教师的任何讲解都无法替代的。
四、读本极大地丰富了课本的文化内涵
课本一般用于课堂,由于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发挥,特别是对其包含的文化因子难以一一解读。而读本则在这一点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戏剧单元,教材中共有四篇戏剧,而读本中则尽可能地将戏剧文学的相关层面给予介绍,并与传统的其它文学样式加以比较。《中国戏剧的虚实相生之美》,侧重谈戏剧的“虚由实先,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而同单元中又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相生与中国绘画的虚实相生。这样读本中不仅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较深的介绍,而且与其它艺术的相通之处也作了介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特色,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读本与教材有如此紧密的联系,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读本呢?
1、将教材内容与读本紧密相联
读本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挖掘,因而这种关系就应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如学习古曲诗词。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诗歌的欣赏》(第五册)这一单元中的三篇文章后再展开,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滕王阁序》,可结合读本上的《滕王阁诗》进行。学习文天祥的诗词,可结合《(指南录)后序》来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生平、思想,能加深对诗词意蕴的了解。
2、结合教材,将读本做为研究性学习的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受时间限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很难抽出时间完全脱离学校的课堂学习而进行。而读本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如学习《阿Q正传》时,要完成对《阿Q正传》的研究,第五册读本中的《作者如是说》,《名家论阿Q》、《不死的阿Q》三单元的十篇文章,则是开展研究的重要材料。
3、依托读本学习写作
现行教材取消了过去写作中按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编排模式,代之以对写作过程的概括性指导,而文体的选择则由学生自主选定。但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写作的讲解也有语焉不详的地方,这就要依托读本进行写作训练。如第四册读本的351——389页,从篇章要求、段落组织、层次安排、衔接与过渡、交待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举例,这无疑是学生写作的好帮手。
4、充分利用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言学科不可能不与其它学科产生融合,而读本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据有关统计,读本中涉及其它学科的时文占总量的50%,其中30%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对读本中这些内容的学习,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形成支持,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知识的容量,方便了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汲取,又对语文学习形成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单位: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