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劳伦斯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意蕴丰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具有多重寓意。杰拉尔德是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欲望个体——“工业”之子,表明建立在唯理智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缺乏生命力,最终会为大自然所唾弃;而伯金富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强烈意识,揭示出摆脱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子必能得到灵与肉的统一。这些无不体现出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109-05
[作者简介]张永怀(1981—),男,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大学英语教学与汉英对比研究。(安徽黄山 245000)
Title: Son of “Nature” and Son of “Industr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Women in Love
Author: Zhang Yonghuai
Abstract: Women in Love by D. H. Lawrence is very connotative with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implications. Gerald is a body full of desires for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revealing that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intellectualism is of no vitality and discarded by nature, while Birkin is bound to have the unity of soul and body by getting out of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return to and mingle with nature. These embody Lawrence’s superio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Women in Love; return to and mingle with natur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D.H.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工业化时期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诺丁汉村一个偏僻的矿工村里,从小就目睹了工业化进程对其家乡的影响。凌乱耸立在田野上的矿井和煤堆与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在年幼的劳伦斯心中形成了丑与美的鲜明对比。他在《诺丁汉与乡村中的矿区》一文中认为,生活是“工业主义与古老的农业英国结合的奇异产物”,“英国的真正悲剧在于丑恶,乡村是这样的可爱,而人创造的英国确是这样可憎。”①几乎在其所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的无限讴歌和对工业化给自然界造成的破坏的无情鞭挞,他以社会批判的视野和心理探索的方式谱写了一曲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摧残自然和人性的悲歌,他强烈谴责人们对工业制度的狂热崇拜,认为对机械文明的认同使得人类自身与生机盎然的自然、宇宙相隔绝。《恋爱中的女人》也不例外。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达和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生态问题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变革“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彰显自然的伟大,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正是从这个角度,生态文学研究者大有用武之地,生态文学批评也就应运而生。生态文学批评试图重新认识以往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整个人类思维方式如何导致了生态问题,文学和文学研究能为缓解生态危机发挥什么作用,凸显了自然在人类生活中和文学中的重要性,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重新审视自然,即“以生态视角,思考、发现并分析文学作品中自然的形象、文学研究和阅读活动中隐含的忽视自然或缺乏生态思考的倾向”①。克里尔·格罗夫尔蒂给生态批评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批评就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应用到文学研究当中”②确切地说,生态批评就是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考察文化和文学艺术,研究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的一种批评实践。
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生态思想,被列入早期的生态批评家之列:“D.H.劳伦斯是又一个能被称之为早期生态批评家的‘作家’”。因为“他对待原始自然持积极肯定态度”③,《恋爱中的女人》可以说是一部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着重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的异化,毫不隐晦地暴露了大自然与工业机械力量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消除异化、复归人性和解放自然欲望是帮助人类走出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安静祥和的英国村庄到处流露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痕迹。小说中,贝尔多佛是个中部煤矿小镇,由于对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原本美丽的小镇严重污染,杂乱无章、肮脏不堪的街道,绿油油的田野也变得黑幽幽、脏兮兮。这里到处都是矿井,烟柱里袅袅升起的黑烟,连天空也映黑了。通过对小镇自然生态的描写,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使得英格兰中部矿区成了一个“地狱里的国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自然面临着黑色的死亡。借此,劳伦斯控诉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批判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掠夺式开发利用,揭露了破坏大自然的罪魁祸首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劳伦斯敏锐地意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男女婚姻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而其独到的见解又是那么地具有预见性。劳伦斯通过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男女婚姻问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超前的生态意识。 一、“工业”之子——杰拉尔德
杰拉尔德是矿主家的长子,一位年轻的、经验丰富的、一切以提高煤矿效率从而能更多地牟利的经营思想作指导的现代资本家,劳伦斯笔下现代机械文明的产物。他没有真正的生命力,也不可能真正地爱,最后冻死在阿尔卑斯的雪坡上。杰拉尔德身上一开始就和暴力、腐朽、甚至死亡等意象密不可分,作者为其悲剧性的结局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第一章中,他未来的恋人古德伦描述到“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帅男人……一种陌生、戒备的奇异神情……就像一只脾气温和、不时微笑着的幼狼。但是,在他那优雅的举止中却显露出凶狠和潜伏的、可怕的野性……他的图腾也许是狼”①。短短几句话就暴露了其人性的异化,对自然产生的强烈恐惧感,作者就赋予了他一个“冷”的特点,象征建立在唯理智至上的、缺乏生命力的现代工业文明。他给古德伦的第一印象是“在他身上有那么点北方气质的东西磁石般地吸引着她。在他北方式白皙的肌肤和金色的头发上闪烁着如阳光经冰的结晶体的折射而生的那种光芒。他看上去是那么新,没有被人动用过,纯洁的像北极之物。”②
在他意识中的大工业机械国度里,活生生的每个人仅仅是这一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一个齿轮抑或是一个传输带罢了,而他自己则“偶然成了控制别人的中枢部分,而大多数人则不同程度地受控制……当然他也为之感到兴奋,因为轴心可以带动上百只轮子,就像整个宇宙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③他坚信不疑地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机械社会才能真正地赋予他自我意识,能否满足机械社会的需要是人存在的全部意义。他的生存哲学是:人只是纯粹的工具“工人们都是他的工具,他是机器的主宰……重要的是人的纯工具性。人就如同一把刀子一样:好切吗?别的那都无关紧要”。④他要征服他的环境,而拒绝与之融为一体、和谐共处。在劳伦斯笔下,这实际上是杰拉尔德内心恐惧的反应,他担心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强者,就会坠入一败涂地深渊而无法自拔。在大型机械和工业化的铁蹄践踏下,昔日美丽的大自然日益萎缩,成为了遭受人类压迫的“他者”,这种无情占有与大力破坏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丧失殆尽。此外,杰拉尔德在火车道口制服阿拉伯红色母马的场景也体现了自然之物在机械意志下受到的压迫。在铁路平交口等待的母马,被刺耳的机车鸣笛声所惊吓,竭力地向后退去,而杰拉尔德却强制性地迫使它站在原地忍受着。在相互较量中,杰拉尔德最终获得了胜利,而血从母马的两肋流了下来,母马彻底臣服了。在这里杰拉尔德把马看成是一种低等的动物,理应受到他的控制和奴役,他可以为了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支配它。这个场景带有深深的象征寓意,杰拉尔德无疑是象征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母马则代表了自然的化身。在小说结尾处,作者有意给杰拉尔德设置了一个寓意十足的结局:最后,在被爱人古德伦无情地抛弃后,杰拉德这只迷途羔羊迷失在皑皑白雪中,最终冻死在冰雪的大自然之中,弗·雷·利维斯认为“劳伦斯作品中最典型的通过对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分析来反映整个社会甚至文明的病态,就是作者对杰拉尔德的处理。”⑤劳伦斯所处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如日中天地发展着,带给人们种种便利和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劳伦斯等人敏锐地意识到当人类沉醉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同时,他们也正在走向堕落、正在坠入精神的荒原。杰拉尔德的人性扭曲是现代机械文明使然。它不但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反而疯狂地践踏人的尊严,扼杀人的自然天性,最终造成人的自我毁灭。他警告人们,为了达到一己私利而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掠夺已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若不思悔改,人类将同杰尔拉德一样,最终走向毁灭。
二、“自然”之子——伯金
在劳伦斯笔下,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成功塑造了“自然”之子——伯金,他远离人类文明,向往自然,生机勃勃而且充满原始活力,绝少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他对动植物的充满赞美,认为动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善待之。虽置身于文明社会,但他却厌倦与鄙视现代工业文明,他不由自主地想去大自然中寻找慰藉。伯金甚至希望人类全部灭亡,只留下一个“无人践踏的青草地上只栖息着野兔”的世界。伯金是劳伦斯表达对大自然热爱与赞颂的代言人。小说中,伯金女友险些谋杀了他,他惊魂未定,下意识地向遥远的山林飞奔而去,毫无目的地在峡谷中漫游,手足无措,可当他置身于姹紫嫣红的灌木丛中时,突然找到了无限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向往全身心地与它们零距离接触,接着他脱去外衣躺在灌木丛中,享受着花草在微风吹拂下对他的轻轻抚摸和树枝带摔打在他身上带来的刺痛。花草树木这些大自然中富于灵机和生命的有机个体,此刻与伯金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青草的世界”里,他把刚从死亡边缘走出来时的惊恐不安暂时抛于脑后,在宁静中汲取大自然的疗救力量,从而涤荡了一切肮脏,使自我得到滋养与完善。于是他内心迸发出了自我的呼唤,他宁可停留在这“疯态世界”里,也不想再回到人类污浊的世界。小说第八章有个情节详细地描写了伯金在大自然中获得慰藉和宁静的感受:
“站在这湿漉漉的山坡上,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这里树木丛生,鲜花掩映。他想摸变他们。想通过抚摸它们而充实自己。他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坐在樱草丛中,双脚,双腿,双膝,直到腋窝里的两条胳膊,在草丛中轻轻擦动。他躺下了,让樱草抚摸他的腹部,他的胸脯。这种遍布全身的抚摸是那样美妙,那么清凉,那么细微,他似乎在他们的抚摸下充实起来”。①非但如此,他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对他的抚摸远远胜过任何一位女人的爱抚。而大自然在的植物即使给他带来刺痛的感觉,那也是一种无比满足的享受:
“躺在有黏性的、冰凉的风信子身上,在上面翻滚着腹部朝下躺着,背上盖着一把把湿淋淋的轻如柔风的细草,这比任何女人的抚摸更柔软、更美妙。然后让大腿在生气勃勃、黑油油的冷杉树枝的毛尖上挨刺,让榛树在肩头轻轻抽打,抽得火辣辣的刺痛,将银色的白桦树抱在怀里,胸部贴在它光滑、结实、充满生气的树干上,贴在它的树结和皱折上。真美!这一切真是美极了,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除了这种植物的冰凉微妙地输入人的血液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人感到心满意足了。他是多么幸运啊!这里有可爱、敏感、妙不可言的植物在等待他,正如他等待着它们一样。他是多么满足、多么愉快啊!”②伯金与大自然的接触,是他的心灵与大自然身体的交流,也是一种心的交流。而灵与肉的交流正是劳伦斯所推崇赞赏的。通过伯金的经历与感受,劳伦斯在向人们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大自然是美妙的,这种美能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只要回归自然,人类就可以获得一种无尽的快乐,那是从喧嚣的工业社会里无法得到的。对于性,劳伦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劳伦斯把性看作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它与美是统一的:“其实,性与美是统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正如生命与意识。”③而他倡导的是一种男人与女人之间和谐的性爱之美,性爱应该成为一种自然的直觉体悟。小说中的男主人伯金玩世不恭,也是性爱消除了他的冷漠与绝望。他们最终打破长期的男女婚姻僵局,实现灵与肉的统一。劳伦斯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是想重新确立人的自然存在和有血有肉的人的价值观,指明了一种富于人性和人道的理想生存状态。作为杰拉尔德对立面出现的伯金,一直都鄙夷现代工业文明,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否认杰拉尔德那种为工业生产而活着的理念;劳伦斯赋予了伯金回归自然的思想,揭示了摆脱现代文明压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子必能得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
今天我们重读《恋爱中的女人》,这部被利维斯称为“天才之作”①的小说重新审视劳伦斯的创作思想,对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建多重和谐关系的思想一定会有新的感悟。劳伦斯礼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唾弃机械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建,谴责人们对机械主义的顶礼膜拜。机械文明一方面满足了人的物质欲望,但当其本身成为发展目标的时候,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被漠视。其后果是人的异化,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不仅如此,社会生活也必然呈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抗:机械文明越是发展,人的价值就会越受到漠视和排斥。②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深刻揭露了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期西方迅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导致人性的扭曲和人类情感的枯萎。他认为,人类要健康成长,就必须祛除一切扭曲人性的因素,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使人性回归,自我再生。杰拉尔德之死表明了劳伦斯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彻底否定,厄秀拉和伯金之间的结合无疑是劳伦斯心目中较为理想的婚姻,但他们之间的结合只能说是人类新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劳伦斯深刻洞悉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与暴露。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劳伦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本能的异化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借助张扬人的自然本性来构建多元的和谐关系,从而使“现代”人类获得新生。在当今世界生态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很有意义,唤起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警示人类要善待自然,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劳伦斯揭示所处时代普遍存在的人性的扭曲和两性关系的错位与失落,在作品中不断表现出对人类自然生存状态的渴望及对西方机械理性文明的憎恨,他认为这种所谓的文明使人堕落,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人性的异化。总而言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前途无限光明。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恋爱中的女人》的男主人公,无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深具意义。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109-05
[作者简介]张永怀(1981—),男,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大学英语教学与汉英对比研究。(安徽黄山 245000)
Title: Son of “Nature” and Son of “Industr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Women in Love
Author: Zhang Yonghuai
Abstract: Women in Love by D. H. Lawrence is very connotative with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implications. Gerald is a body full of desires for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revealing that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intellectualism is of no vitality and discarded by nature, while Birkin is bound to have the unity of soul and body by getting out of the capitali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return to and mingle with nature. These embody Lawrence’s superior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Women in Love; return to and mingle with natur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D.H.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工业化时期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诺丁汉村一个偏僻的矿工村里,从小就目睹了工业化进程对其家乡的影响。凌乱耸立在田野上的矿井和煤堆与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在年幼的劳伦斯心中形成了丑与美的鲜明对比。他在《诺丁汉与乡村中的矿区》一文中认为,生活是“工业主义与古老的农业英国结合的奇异产物”,“英国的真正悲剧在于丑恶,乡村是这样的可爱,而人创造的英国确是这样可憎。”①几乎在其所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的无限讴歌和对工业化给自然界造成的破坏的无情鞭挞,他以社会批判的视野和心理探索的方式谱写了一曲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摧残自然和人性的悲歌,他强烈谴责人们对工业制度的狂热崇拜,认为对机械文明的认同使得人类自身与生机盎然的自然、宇宙相隔绝。《恋爱中的女人》也不例外。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达和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生态问题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变革“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彰显自然的伟大,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正是从这个角度,生态文学研究者大有用武之地,生态文学批评也就应运而生。生态文学批评试图重新认识以往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整个人类思维方式如何导致了生态问题,文学和文学研究能为缓解生态危机发挥什么作用,凸显了自然在人类生活中和文学中的重要性,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重新审视自然,即“以生态视角,思考、发现并分析文学作品中自然的形象、文学研究和阅读活动中隐含的忽视自然或缺乏生态思考的倾向”①。克里尔·格罗夫尔蒂给生态批评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批评就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应用到文学研究当中”②确切地说,生态批评就是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考察文化和文学艺术,研究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的一种批评实践。
劳伦斯在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生态思想,被列入早期的生态批评家之列:“D.H.劳伦斯是又一个能被称之为早期生态批评家的‘作家’”。因为“他对待原始自然持积极肯定态度”③,《恋爱中的女人》可以说是一部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着重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的异化,毫不隐晦地暴露了大自然与工业机械力量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消除异化、复归人性和解放自然欲望是帮助人类走出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安静祥和的英国村庄到处流露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痕迹。小说中,贝尔多佛是个中部煤矿小镇,由于对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原本美丽的小镇严重污染,杂乱无章、肮脏不堪的街道,绿油油的田野也变得黑幽幽、脏兮兮。这里到处都是矿井,烟柱里袅袅升起的黑烟,连天空也映黑了。通过对小镇自然生态的描写,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使得英格兰中部矿区成了一个“地狱里的国度”。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自然面临着黑色的死亡。借此,劳伦斯控诉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批判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掠夺式开发利用,揭露了破坏大自然的罪魁祸首正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劳伦斯敏锐地意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男女婚姻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而其独到的见解又是那么地具有预见性。劳伦斯通过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男女婚姻问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超前的生态意识。 一、“工业”之子——杰拉尔德
杰拉尔德是矿主家的长子,一位年轻的、经验丰富的、一切以提高煤矿效率从而能更多地牟利的经营思想作指导的现代资本家,劳伦斯笔下现代机械文明的产物。他没有真正的生命力,也不可能真正地爱,最后冻死在阿尔卑斯的雪坡上。杰拉尔德身上一开始就和暴力、腐朽、甚至死亡等意象密不可分,作者为其悲剧性的结局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第一章中,他未来的恋人古德伦描述到“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帅男人……一种陌生、戒备的奇异神情……就像一只脾气温和、不时微笑着的幼狼。但是,在他那优雅的举止中却显露出凶狠和潜伏的、可怕的野性……他的图腾也许是狼”①。短短几句话就暴露了其人性的异化,对自然产生的强烈恐惧感,作者就赋予了他一个“冷”的特点,象征建立在唯理智至上的、缺乏生命力的现代工业文明。他给古德伦的第一印象是“在他身上有那么点北方气质的东西磁石般地吸引着她。在他北方式白皙的肌肤和金色的头发上闪烁着如阳光经冰的结晶体的折射而生的那种光芒。他看上去是那么新,没有被人动用过,纯洁的像北极之物。”②
在他意识中的大工业机械国度里,活生生的每个人仅仅是这一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一个齿轮抑或是一个传输带罢了,而他自己则“偶然成了控制别人的中枢部分,而大多数人则不同程度地受控制……当然他也为之感到兴奋,因为轴心可以带动上百只轮子,就像整个宇宙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③他坚信不疑地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机械社会才能真正地赋予他自我意识,能否满足机械社会的需要是人存在的全部意义。他的生存哲学是:人只是纯粹的工具“工人们都是他的工具,他是机器的主宰……重要的是人的纯工具性。人就如同一把刀子一样:好切吗?别的那都无关紧要”。④他要征服他的环境,而拒绝与之融为一体、和谐共处。在劳伦斯笔下,这实际上是杰拉尔德内心恐惧的反应,他担心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强者,就会坠入一败涂地深渊而无法自拔。在大型机械和工业化的铁蹄践踏下,昔日美丽的大自然日益萎缩,成为了遭受人类压迫的“他者”,这种无情占有与大力破坏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丧失殆尽。此外,杰拉尔德在火车道口制服阿拉伯红色母马的场景也体现了自然之物在机械意志下受到的压迫。在铁路平交口等待的母马,被刺耳的机车鸣笛声所惊吓,竭力地向后退去,而杰拉尔德却强制性地迫使它站在原地忍受着。在相互较量中,杰拉尔德最终获得了胜利,而血从母马的两肋流了下来,母马彻底臣服了。在这里杰拉尔德把马看成是一种低等的动物,理应受到他的控制和奴役,他可以为了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支配它。这个场景带有深深的象征寓意,杰拉尔德无疑是象征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母马则代表了自然的化身。在小说结尾处,作者有意给杰拉尔德设置了一个寓意十足的结局:最后,在被爱人古德伦无情地抛弃后,杰拉德这只迷途羔羊迷失在皑皑白雪中,最终冻死在冰雪的大自然之中,弗·雷·利维斯认为“劳伦斯作品中最典型的通过对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分析来反映整个社会甚至文明的病态,就是作者对杰拉尔德的处理。”⑤劳伦斯所处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如日中天地发展着,带给人们种种便利和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劳伦斯等人敏锐地意识到当人类沉醉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同时,他们也正在走向堕落、正在坠入精神的荒原。杰拉尔德的人性扭曲是现代机械文明使然。它不但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反而疯狂地践踏人的尊严,扼杀人的自然天性,最终造成人的自我毁灭。他警告人们,为了达到一己私利而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掠夺已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若不思悔改,人类将同杰尔拉德一样,最终走向毁灭。
二、“自然”之子——伯金
在劳伦斯笔下,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成功塑造了“自然”之子——伯金,他远离人类文明,向往自然,生机勃勃而且充满原始活力,绝少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他对动植物的充满赞美,认为动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善待之。虽置身于文明社会,但他却厌倦与鄙视现代工业文明,他不由自主地想去大自然中寻找慰藉。伯金甚至希望人类全部灭亡,只留下一个“无人践踏的青草地上只栖息着野兔”的世界。伯金是劳伦斯表达对大自然热爱与赞颂的代言人。小说中,伯金女友险些谋杀了他,他惊魂未定,下意识地向遥远的山林飞奔而去,毫无目的地在峡谷中漫游,手足无措,可当他置身于姹紫嫣红的灌木丛中时,突然找到了无限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向往全身心地与它们零距离接触,接着他脱去外衣躺在灌木丛中,享受着花草在微风吹拂下对他的轻轻抚摸和树枝带摔打在他身上带来的刺痛。花草树木这些大自然中富于灵机和生命的有机个体,此刻与伯金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青草的世界”里,他把刚从死亡边缘走出来时的惊恐不安暂时抛于脑后,在宁静中汲取大自然的疗救力量,从而涤荡了一切肮脏,使自我得到滋养与完善。于是他内心迸发出了自我的呼唤,他宁可停留在这“疯态世界”里,也不想再回到人类污浊的世界。小说第八章有个情节详细地描写了伯金在大自然中获得慰藉和宁静的感受:
“站在这湿漉漉的山坡上,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这里树木丛生,鲜花掩映。他想摸变他们。想通过抚摸它们而充实自己。他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坐在樱草丛中,双脚,双腿,双膝,直到腋窝里的两条胳膊,在草丛中轻轻擦动。他躺下了,让樱草抚摸他的腹部,他的胸脯。这种遍布全身的抚摸是那样美妙,那么清凉,那么细微,他似乎在他们的抚摸下充实起来”。①非但如此,他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对他的抚摸远远胜过任何一位女人的爱抚。而大自然在的植物即使给他带来刺痛的感觉,那也是一种无比满足的享受:
“躺在有黏性的、冰凉的风信子身上,在上面翻滚着腹部朝下躺着,背上盖着一把把湿淋淋的轻如柔风的细草,这比任何女人的抚摸更柔软、更美妙。然后让大腿在生气勃勃、黑油油的冷杉树枝的毛尖上挨刺,让榛树在肩头轻轻抽打,抽得火辣辣的刺痛,将银色的白桦树抱在怀里,胸部贴在它光滑、结实、充满生气的树干上,贴在它的树结和皱折上。真美!这一切真是美极了,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除了这种植物的冰凉微妙地输入人的血液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人感到心满意足了。他是多么幸运啊!这里有可爱、敏感、妙不可言的植物在等待他,正如他等待着它们一样。他是多么满足、多么愉快啊!”②伯金与大自然的接触,是他的心灵与大自然身体的交流,也是一种心的交流。而灵与肉的交流正是劳伦斯所推崇赞赏的。通过伯金的经历与感受,劳伦斯在向人们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大自然是美妙的,这种美能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只要回归自然,人类就可以获得一种无尽的快乐,那是从喧嚣的工业社会里无法得到的。对于性,劳伦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劳伦斯把性看作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它与美是统一的:“其实,性与美是统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正如生命与意识。”③而他倡导的是一种男人与女人之间和谐的性爱之美,性爱应该成为一种自然的直觉体悟。小说中的男主人伯金玩世不恭,也是性爱消除了他的冷漠与绝望。他们最终打破长期的男女婚姻僵局,实现灵与肉的统一。劳伦斯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是想重新确立人的自然存在和有血有肉的人的价值观,指明了一种富于人性和人道的理想生存状态。作为杰拉尔德对立面出现的伯金,一直都鄙夷现代工业文明,追求的是一种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否认杰拉尔德那种为工业生产而活着的理念;劳伦斯赋予了伯金回归自然的思想,揭示了摆脱现代文明压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子必能得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
今天我们重读《恋爱中的女人》,这部被利维斯称为“天才之作”①的小说重新审视劳伦斯的创作思想,对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建多重和谐关系的思想一定会有新的感悟。劳伦斯礼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唾弃机械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建,谴责人们对机械主义的顶礼膜拜。机械文明一方面满足了人的物质欲望,但当其本身成为发展目标的时候,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被漠视。其后果是人的异化,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不仅如此,社会生活也必然呈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抗:机械文明越是发展,人的价值就会越受到漠视和排斥。②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深刻揭露了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期西方迅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导致人性的扭曲和人类情感的枯萎。他认为,人类要健康成长,就必须祛除一切扭曲人性的因素,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使人性回归,自我再生。杰拉尔德之死表明了劳伦斯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彻底否定,厄秀拉和伯金之间的结合无疑是劳伦斯心目中较为理想的婚姻,但他们之间的结合只能说是人类新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劳伦斯深刻洞悉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对其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与暴露。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劳伦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本能的异化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借助张扬人的自然本性来构建多元的和谐关系,从而使“现代”人类获得新生。在当今世界生态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思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很有意义,唤起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警示人类要善待自然,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劳伦斯揭示所处时代普遍存在的人性的扭曲和两性关系的错位与失落,在作品中不断表现出对人类自然生存状态的渴望及对西方机械理性文明的憎恨,他认为这种所谓的文明使人堕落,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人性的异化。总而言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前途无限光明。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恋爱中的女人》的男主人公,无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深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