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羽本纪》中“东城快战”可谓战争史上的传奇,项羽能带领28骑突破五千人的重重包围,直抵乌江边上,因其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是紧急之中有谋划,二是果断出击占高地,三是闪电之间定目标,四是临战不惊巧布阵,五是身先士卒凝军心。正是因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项羽才赢得了东城快战的胜利,成为经典战例。
关键词:东城快战 项羽 指挥艺术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虽未能成为一代帝王,但他的历史知名度一点都不逊于汉高祖,特别是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的悲剧形象一样令人津津乐道。“东城快战”在军事战争史上可谓是传奇,是中国古代运用奇正变化的典范,在战史研究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项羽作为军事将领打得非常出色的一场战役,展现了他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
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公元前202年,回到烽火硝烟的楚汉相争之际,从军事的角度回看这生死关头的一场战斗。
一、紧急之中有谋划
项羽从四面楚歌的悲怆中带领800余骑纵马飞奔,从汉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平明之时,汉将才察觉霸王已别姬,随派数千兵力全速追赶。按照汉军发觉时间,项羽本可顺利摆脱追击,谁成想其部队迷其道,遇一田间老父指错路,失陷大泽之中,待到重整部队仅剩28骑,后面传来了追兵的马蹄声。项羽夹紧乌骓马,奋力扬鞭,马嘶鸣声伴随着耳边呼呼风声,他如鹰一般锐利眼神扫过面前地形,东城地势尽在胸中,一场战斗的谋划已经形成。战前谋划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作为军事将领,即便是迫在眉睫的紧急战斗也还是依靠军事潜意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战前谋划。
二、果断出击占高地
“驰向四溃山”,项羽扭头对身边副将命令。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四溃山,安徽和县北70里接江苏省江浦县,项羽28骑,依山为阵,大破汉兵,今石上有马迹。”(现今其山海拔高81米,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一马平川之地占领制高点,不仅使对方需要仰仗难于攻守,而且破坏汉军主将灌婴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削弱汉军各部之间的协同能力。汉军各部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视线、视角,都会受到山体阻挡,灌婴在选择指挥位置时首先会遇到难题,无论他选择在哪里指挥都会有相当数量的部队是无法看到指挥旗帜的,只能依靠金鼓来指挥,而声音在战场上是极容易被干扰的。这样一来对汉军各部间结合部,尤其是指挥官灌婴看不到的地方,那么这些结合部的保护只能凭借汉军各部间自觉、自发的行动来自主协同,这个难度就高到极点了,是每个带兵的将领梦寐以求的境界,显然灌婴各部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否则的话哪里还能有人是他的对手,灌婴他也早就成为了战神。如果项羽是在开阔的平原上遭到汉军追及并包围,哪怕他有通天之能也是无法冲出包围圈的,所以对九头山这一高地的占领,在阵法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包围项羽的汉军必是成八阵形状,然而本该灌婴待着的中央方阵却被项羽占据。
乌骓马毛鬃猎猎飞扬,转眼之间,楚军28骑已站立山头,面对后面汹汹追兵,项羽说:“我为你们打一场快战,让你们知道是老天将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不会打仗啊!”项羽自然有底气说这样的话啊,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将,千古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三国曹操手下名相郭嘉评价:“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项羽的战绩中有三大著名战役:巨鹿之战,5万楚军,40万秦军主力,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彭城之战,3万骑兵,半日之内,击败刘邦56万联军。垓下之战,10万兵抵60万刘邦军,三场战役皆是以少胜多。项羽说此话时眼睛迸发出因战争而生的亮光。抢占先机,占领战略制高点是战争取胜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闪电之间定目标
项羽眼中燃烧着因战争而起的火焰,迅速制定三大目标:溃围、斩将、刈旗。站在四溃山头的项羽看着汹汹而来的追兵竟然制定这样目标,这也只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才能才敢制定吧。作战目标明晰是战争取胜的又一关键因素。战斗目标瞬间却是沉稳地制定出来了,但怎么才能实现呢?
四、临战不惊巧布阵
站在对地势一览无余的四溃山上,项羽指挥28骑摆成圆阵,汉军肯定以为项羽将带领28骑殊死搏战,那就从四面合围四溃山,重重攻上去。然而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阵法,项羽的部署是这样的:二十八骑分四面四向,正对着包围他们的汉军,每个方向可不是二十八骑的四分之一,看这个样子应该是圆阵,四长(骑兵以五骑为一长,十骑为一吏,百骑为一率,二百骑为一将《六韬·均兵》),据四正位置,也就是说每个面是五骑;而五阵中暗藏八阵,项羽带领八骑按九军八阵方位占据中央方阵。最后项羽规定以九头山以东由北至南三出为集结地点一,再东数里为集结地点二。
山下汉军观看项羽的阵势都以为项羽以圆阵自守,将在此地做殊死一搏。然而项羽用兵非常人能知之。正当汉军针对项羽的阵势进行部署之时,项羽立即抓住战机,在对手部署调动尚未完全愈合之际,突然发动圆阵,让四个方向各长骑兵向四面冲下,而自己带领八骑成锐阵,在正西白虎方位突然越过该方向的一长骑兵,大声呐喊着直取汉军,在哪个年代本身就没人敢于正面硬接項羽之锋锐,再加上项羽从高地向下冲击,正所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汉将当场被宰杀,其余汉军人马皆披靡。随即项羽调转马头反为东向,这个方向的汉军为保持包围圈完整正尾随项羽向西冲击的步伐而来,领头的是郎中骑杨喜,此人在项羽自杀后抢得项羽一块遗体,因此被封为赤泉候,不过实在是个龌龊小人,打仗时逃的比谁都快,抢战利品时亦抢的比谁都快,这叫“两头冒尖”。他也实在是没有想到刚还往西冲杀的项羽转眼就朝他而来,眼见着项羽须发俱张怒斥而来,杨喜魂飞胆丧,调转马头就跑,竟有数里之远,当官的都跑了,当兵的没有不跟着的道理,一个缺口就在此出现。在项羽身后的四长骑兵在从一个圆阵分散为四长各自冲击后,再进行穿插,两长结合为一吏,即一阵分为四伍,四伍再结为两吏,再加上项羽所带领的一吏(缺一骑)返身都向山东方向疾驰。此时项羽的二十八骑分为三吏各在三处,经过刚才的冲杀,被冲乱了汉军谁也搞不清楚项羽本人到底在哪个位置,于是灌婴中军挥动旗帜指挥汉军也分为三,对三处的楚军再次进行包围。这正是项羽将部队分为三处的妙用,三处楚军趁汉军再次集结调动的时机再次突击,项羽又宰杀汉军一都尉,一举杀出包围圈,再次聚集为一阵,整个战斗过程宰杀汉军百余人,而楚军仅伤亡两骑。 最后回看项羽怎么做的。先结圆阵迷惑汉军,当汉军以为他欲守时,突然以中央方阵成锐阵突击,再以“声东击西”之战法,突破汉军包围圈。然而此时跑还是跑不掉的,虽然突围但汉军阵型未乱,马上就能组织追击,所以将部队分散为三处引诱汉军分兵包围,然后利用自己人少变阵灵活,汉军人多集结调动运转起来没有自己快这个时间差,在汉军分兵调动之际再次突击,再次溃围而出。这次突围后汉軍想追就得重新集结,然后才能调动兵力追击,不然就是马撞马,人挤人了,这就和第一次溃围而出不一样,时间就此被争取到了,可以直接开跑了。不拘泥于兵法,不拘泥于常态,出其不意,巧妙布阵,灵活机动的战术安排是赢得战争的又一关键因素。
五、身先士卒凝军心
项羽“自度不得脱”, 四面楚歌的困境,霸王别姬的悲壮,十万将士的血染疆场,深知风云一时的西楚霸王气数已尽,拼着最后的气力和侥幸率800余骑突出重围,濒临生命的绝境,却无一丝一毫的胆怯和退缩。即便只有区区28骑,却仍无惧意,面对五千追兵层层叠叠地涌向四溃山的山顶,他仍能从容不迫打一场快战。项羽本人“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作战中骁勇善战、勇武有力、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激励着誓死跟随他的江东子弟。这种精神与郎中将杨喜相比,那可谓是云泥之别,跟着项羽的将士凝成一股绳,而面对掉头就跑的杨喜,其手下自然也是树倒猕猴散,一盘散沙根本毫无战斗力。
正是因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项羽才赢得了东城快战的胜利。但从历史上看,戎马一生的项羽作为军事将领具有卓越的战术才能和优秀的单兵作战能力,但为什么自刎乌江呢?司马迁洋洋洒洒用千字来描述这场战斗,是笔补造化塑造项羽的神勇形象,但也客观的评价出项羽临终之前的呐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一味迷信武力,临死都没有意识到兵败乌江的真正原因。单靠战术才能也许可以赢得多场战斗,但并不能赢得天下,要想定鼎江山,一统天下,非谋略之才不可,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与谋略之才的结合才能成就千古伟业。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著.裴駰集解,中华书局,2013.09
[2]史记二十讲.张大可著,商务印书馆,2012.12
[3]史记精讲.韩兆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1
[4]项羽: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J]..邓武蓉..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5)
[5]史记[M]..中华书局.,.(汉).司马迁,.2013
[6]史记评林[M]..天津古籍出版社.,.(明)凌稚隆辑校,.1998
关键词:东城快战 项羽 指挥艺术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虽未能成为一代帝王,但他的历史知名度一点都不逊于汉高祖,特别是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的悲剧形象一样令人津津乐道。“东城快战”在军事战争史上可谓是传奇,是中国古代运用奇正变化的典范,在战史研究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项羽作为军事将领打得非常出色的一场战役,展现了他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
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公元前202年,回到烽火硝烟的楚汉相争之际,从军事的角度回看这生死关头的一场战斗。
一、紧急之中有谋划
项羽从四面楚歌的悲怆中带领800余骑纵马飞奔,从汉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平明之时,汉将才察觉霸王已别姬,随派数千兵力全速追赶。按照汉军发觉时间,项羽本可顺利摆脱追击,谁成想其部队迷其道,遇一田间老父指错路,失陷大泽之中,待到重整部队仅剩28骑,后面传来了追兵的马蹄声。项羽夹紧乌骓马,奋力扬鞭,马嘶鸣声伴随着耳边呼呼风声,他如鹰一般锐利眼神扫过面前地形,东城地势尽在胸中,一场战斗的谋划已经形成。战前谋划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作为军事将领,即便是迫在眉睫的紧急战斗也还是依靠军事潜意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战前谋划。
二、果断出击占高地
“驰向四溃山”,项羽扭头对身边副将命令。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四溃山,安徽和县北70里接江苏省江浦县,项羽28骑,依山为阵,大破汉兵,今石上有马迹。”(现今其山海拔高81米,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一马平川之地占领制高点,不仅使对方需要仰仗难于攻守,而且破坏汉军主将灌婴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削弱汉军各部之间的协同能力。汉军各部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视线、视角,都会受到山体阻挡,灌婴在选择指挥位置时首先会遇到难题,无论他选择在哪里指挥都会有相当数量的部队是无法看到指挥旗帜的,只能依靠金鼓来指挥,而声音在战场上是极容易被干扰的。这样一来对汉军各部间结合部,尤其是指挥官灌婴看不到的地方,那么这些结合部的保护只能凭借汉军各部间自觉、自发的行动来自主协同,这个难度就高到极点了,是每个带兵的将领梦寐以求的境界,显然灌婴各部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否则的话哪里还能有人是他的对手,灌婴他也早就成为了战神。如果项羽是在开阔的平原上遭到汉军追及并包围,哪怕他有通天之能也是无法冲出包围圈的,所以对九头山这一高地的占领,在阵法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包围项羽的汉军必是成八阵形状,然而本该灌婴待着的中央方阵却被项羽占据。
乌骓马毛鬃猎猎飞扬,转眼之间,楚军28骑已站立山头,面对后面汹汹追兵,项羽说:“我为你们打一场快战,让你们知道是老天将要灭亡我,而不是我不会打仗啊!”项羽自然有底气说这样的话啊,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将,千古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三国曹操手下名相郭嘉评价:“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项羽的战绩中有三大著名战役:巨鹿之战,5万楚军,40万秦军主力,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彭城之战,3万骑兵,半日之内,击败刘邦56万联军。垓下之战,10万兵抵60万刘邦军,三场战役皆是以少胜多。项羽说此话时眼睛迸发出因战争而生的亮光。抢占先机,占领战略制高点是战争取胜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闪电之间定目标
项羽眼中燃烧着因战争而起的火焰,迅速制定三大目标:溃围、斩将、刈旗。站在四溃山头的项羽看着汹汹而来的追兵竟然制定这样目标,这也只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才能才敢制定吧。作战目标明晰是战争取胜的又一关键因素。战斗目标瞬间却是沉稳地制定出来了,但怎么才能实现呢?
四、临战不惊巧布阵
站在对地势一览无余的四溃山上,项羽指挥28骑摆成圆阵,汉军肯定以为项羽将带领28骑殊死搏战,那就从四面合围四溃山,重重攻上去。然而并不是他们以为的阵法,项羽的部署是这样的:二十八骑分四面四向,正对着包围他们的汉军,每个方向可不是二十八骑的四分之一,看这个样子应该是圆阵,四长(骑兵以五骑为一长,十骑为一吏,百骑为一率,二百骑为一将《六韬·均兵》),据四正位置,也就是说每个面是五骑;而五阵中暗藏八阵,项羽带领八骑按九军八阵方位占据中央方阵。最后项羽规定以九头山以东由北至南三出为集结地点一,再东数里为集结地点二。
山下汉军观看项羽的阵势都以为项羽以圆阵自守,将在此地做殊死一搏。然而项羽用兵非常人能知之。正当汉军针对项羽的阵势进行部署之时,项羽立即抓住战机,在对手部署调动尚未完全愈合之际,突然发动圆阵,让四个方向各长骑兵向四面冲下,而自己带领八骑成锐阵,在正西白虎方位突然越过该方向的一长骑兵,大声呐喊着直取汉军,在哪个年代本身就没人敢于正面硬接項羽之锋锐,再加上项羽从高地向下冲击,正所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汉将当场被宰杀,其余汉军人马皆披靡。随即项羽调转马头反为东向,这个方向的汉军为保持包围圈完整正尾随项羽向西冲击的步伐而来,领头的是郎中骑杨喜,此人在项羽自杀后抢得项羽一块遗体,因此被封为赤泉候,不过实在是个龌龊小人,打仗时逃的比谁都快,抢战利品时亦抢的比谁都快,这叫“两头冒尖”。他也实在是没有想到刚还往西冲杀的项羽转眼就朝他而来,眼见着项羽须发俱张怒斥而来,杨喜魂飞胆丧,调转马头就跑,竟有数里之远,当官的都跑了,当兵的没有不跟着的道理,一个缺口就在此出现。在项羽身后的四长骑兵在从一个圆阵分散为四长各自冲击后,再进行穿插,两长结合为一吏,即一阵分为四伍,四伍再结为两吏,再加上项羽所带领的一吏(缺一骑)返身都向山东方向疾驰。此时项羽的二十八骑分为三吏各在三处,经过刚才的冲杀,被冲乱了汉军谁也搞不清楚项羽本人到底在哪个位置,于是灌婴中军挥动旗帜指挥汉军也分为三,对三处的楚军再次进行包围。这正是项羽将部队分为三处的妙用,三处楚军趁汉军再次集结调动的时机再次突击,项羽又宰杀汉军一都尉,一举杀出包围圈,再次聚集为一阵,整个战斗过程宰杀汉军百余人,而楚军仅伤亡两骑。 最后回看项羽怎么做的。先结圆阵迷惑汉军,当汉军以为他欲守时,突然以中央方阵成锐阵突击,再以“声东击西”之战法,突破汉军包围圈。然而此时跑还是跑不掉的,虽然突围但汉军阵型未乱,马上就能组织追击,所以将部队分散为三处引诱汉军分兵包围,然后利用自己人少变阵灵活,汉军人多集结调动运转起来没有自己快这个时间差,在汉军分兵调动之际再次突击,再次溃围而出。这次突围后汉軍想追就得重新集结,然后才能调动兵力追击,不然就是马撞马,人挤人了,这就和第一次溃围而出不一样,时间就此被争取到了,可以直接开跑了。不拘泥于兵法,不拘泥于常态,出其不意,巧妙布阵,灵活机动的战术安排是赢得战争的又一关键因素。
五、身先士卒凝军心
项羽“自度不得脱”, 四面楚歌的困境,霸王别姬的悲壮,十万将士的血染疆场,深知风云一时的西楚霸王气数已尽,拼着最后的气力和侥幸率800余骑突出重围,濒临生命的绝境,却无一丝一毫的胆怯和退缩。即便只有区区28骑,却仍无惧意,面对五千追兵层层叠叠地涌向四溃山的山顶,他仍能从容不迫打一场快战。项羽本人“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作战中骁勇善战、勇武有力、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激励着誓死跟随他的江东子弟。这种精神与郎中将杨喜相比,那可谓是云泥之别,跟着项羽的将士凝成一股绳,而面对掉头就跑的杨喜,其手下自然也是树倒猕猴散,一盘散沙根本毫无战斗力。
正是因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项羽才赢得了东城快战的胜利。但从历史上看,戎马一生的项羽作为军事将领具有卓越的战术才能和优秀的单兵作战能力,但为什么自刎乌江呢?司马迁洋洋洒洒用千字来描述这场战斗,是笔补造化塑造项羽的神勇形象,但也客观的评价出项羽临终之前的呐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他一味迷信武力,临死都没有意识到兵败乌江的真正原因。单靠战术才能也许可以赢得多场战斗,但并不能赢得天下,要想定鼎江山,一统天下,非谋略之才不可,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与谋略之才的结合才能成就千古伟业。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著.裴駰集解,中华书局,2013.09
[2]史记二十讲.张大可著,商务印书馆,2012.12
[3]史记精讲.韩兆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1
[4]项羽: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J]..邓武蓉..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5)
[5]史记[M]..中华书局.,.(汉).司马迁,.2013
[6]史记评林[M]..天津古籍出版社.,.(明)凌稚隆辑校,.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