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有幸到温布尔登看一场球,不妨仔细观察下那座弗雷德・佩里的雕像,也许你会发现,在这个伟人的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他完全有资格绽放笑容。在漫漫网球长河中,佩里独一无二。
他来自工人阶级,颠覆满是贵族的英国网坛;他有四任妻子,与影星模特交往甚密;他带领英国豪夺戴维斯杯四连冠,是最后一位在温网捧杯的英国人。他的横空出世,让落寞的“日不落帝国”至少在网球领域找回尊严。
在25岁,佩里已经绕着世界跑了三圈,赢得50个网球奖杯。他爱抽烟斗,从不喝酒。他小心翼翼地开车,避免乘飞机出行。有些羞愧于自己的乒乓球技术,他只在游船上打上几拍,消磨时间。每一年,有八个月网球是生活的全部,而比赛前他从不训练,因为那没一点帮助。
在弗雷德之前,英国网球一直是颇具绅士派头的交际活动。从那些档案资料中我们得知,佩里没有时间顾及那些上流社会的礼仪。佩里出生在曼彻斯特远郊,当了多年纺织工人的父亲后来被选为工党下院议员,这些可不是进入伦敦上流社交圈的耀眼名片。来到伦敦,弗雷德加入了伊令网球俱乐部,他的兰开夏郡口音被许多人鄙夷。
从前,打丢一个球后,佩里的口头禅是“笨蛋(Nuts)”。渐渐地,他试着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发泄愤怒,但依然夸张地晃动球拍,在发球前用力地拍球,摔倒后翻滚几下。这样的姿态常被批评为缺乏风度的表现,事实上,它们不过是一种强烈个性的合理表达,这种非凡的个性近乎神经质地追求一个目标——获胜。
在他的世界里,网球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而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胜利。弗雷德打破世俗,证明任何人能可以打网球。被官方的英国网球巡回赛拒之门外,他就带着便携的地毯球场全国巡游,在足球场架起球网,在爆满的观众席前表演。
乒式网球
1924年,15岁的弗雷德・佩里和家人到伊斯特本度假。佩里在德文郡公园漫步,一群穿着时髦白衣的人引起他的好奇,他们为了一个小球跑来跑去,这项运动似乎和乒乓球有不少相似,那时弗雷德已是颇有名气的乒乓球手。同时,他也注意到球场前停了一排名贵的汽车。
沉迷于如此新奇之景,弗雷德错过了午饭时间,在遭到家人的一顿责骂后,他向父亲问起,那些车属于看球的人还是打球者。他被告知,大部分车都属于打球的人。日后,弗雷德在自传中写道,“小佩里被这项运动震撼了,认定它是最有前途的职业。”而父亲也表达了足够的支持,投资5先令买来一支旧球拍,帮助他完成从桌上网球到地面网球的转换。
真正将网球当作职业,源自一个沉痛的悲剧。1930年,20岁的佩里遭受丧母之痛,深爱的人因为长期的疾病离去。弗雷德的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医生们下达了相当不乐观的诊断书,除非他能投身一种户外运动,身体也许能好起来。在伦敦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上班的佩里请了6个月的假,开始认真打网球,在伦敦的一片公共球场,他一个人对着墙练习,自己琢磨技术。
当假期结束,他赢得了一个小型比赛冠军,温网羞辱意大利头号男单拜伦・莫浦果,被招入英国戴维斯杯阵容,在与杰克・克劳福德的首次交锋中取胜。第二年,佩里闯入温网四强,戴维斯杯击败悉尼・伍德和让・博洛特拉,战胜了美国一流好手中的七位。
佩里乃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加入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发展出一套独有的乒乓打法,“我完全依靠自学,自成门派。从第一天拿起球拍,我使用的是古老的斧式握拍,而不是被广泛采用的直拍握法。”这个另类鬼才问鼎了192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单冠军。日后,他把这种乒乓球握法原封不动地移入网球,从未改变。
亨利・科歇是最好的模仿对象,接连数月,佩里尝试像法国人那样尽早击球,将速度和力量完美结合。他的正手力量极大速度极快,仿佛在打乒乓球,跑动中的正手得分是他的王牌,致命却冒险。
克莱默说,“他身体极其强壮,反应迅捷,而且他可以把网球像乒乓球一样快速拍过网,在球的上升期就猛击,即使在最快速的草场也不例外。”没有人能学会他那种击球方式,乒式网球堪称空前,也应绝后。
国王万岁
1933年7月,戴维斯杯决赛第二场,比赛结束佩里在更衣室昏了过去,与昔日偶像科歇的五盘大战耗去了他所有心神。8-10,6-4,8-6,3-6,6-1,佩里取得了一场史诗般的胜利。两天后,在决定胜负的第五场,佩里完胜默林,终于打破了法国四个火枪手的王朝。
同年美网决赛,佩里遇到声名显赫的杰克・克劳福德,澳洲人盘分2-1领先,但进入第四盘,克劳福德脚步愈发沉重,而佩里则如舞蹈般轻盈,很快,他拿下一局、一盘、一场比赛,后两盘克劳福德仅赢得一局。
极度炎热,空气仿佛要燃烧起来,天上没有一片云彩,但人们已习以为常,因为温布尔登的7月就是这个样子。观众、摄影师、球员忘记了酷暑,1934年男单决赛即将开始。两位选手一同入场,克劳福德更高一些,也更强壮,他们在网前停下,接受拍照,佩里把一只手搭在球网上,克劳福德的左手搁在臀部,都对形象和胜利充满自信。
佩里的正手完美无缺,反手如岩石般坚不可摧,网前截击果敢而干脆。没有花哨的表演,没有多拍的回合,没有前后左右的调动,对于克劳福德,只是快速、没有痛苦的死亡。最后一分,澳洲人发球,却被喊脚误,二发再次失误,他转过身,向边裁点点头,然后缓慢走向网前。佩里拍拍他的肩膀,用胳膊一把抱住他,而观众的欢呼声中也有些许哽咽,他们为克劳福德感到遗憾。
到了1936年,佩里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一,也是历史上首位囊括四大满贯的男选手。这一年温网决赛,他以6-1, 6-1, 6-0屠杀德国贵族巴隆・冯・克拉姆(Baron von Cramm),比赛耗时40分钟,乃历史上决赛第二快记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和以往一样,佩里掌握了对手的详细情况,“从他周三晚上晋级决赛,到周五下午走上中央球场和我交手,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中。他住在萨沃伊酒店,我知道他吃了什么,怎么吃的,何时吃的,他的上床时间以及睡觉的姿势。这一切都是从友好的侍者和整理房间的服务员那里得知。”
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一位按摩师,佩里在全英俱乐部按摩放松,按摩师告诉他不用担心决赛,因为克拉姆的一侧腹股沟拉伤了。当佩里问具体是哪一侧,答曰:“我不能告诉你,但他在处理右路来球时会难以大范围跑动。”
十来天后,佩里再次回到温布尔登,带领英国在戴维斯决赛击败澳大利亚,连续第四年捧杯。戴杯教练丹・马斯科尔走进球场,为弗雷德收球拍,当两人走出中央球场,佩里说,“等一下,丹。”他又走回去,看了一眼球场,马斯科尔知道,最得意的弟子就要转为职业,永远离开温布尔登,离开戴维斯杯。
工人阶级英雄
生在纺织重镇的一个工人家庭,佩里却从不缺乏自信。克莱默回忆,这个骄傲的英国人大摇大摆地走进更衣室,说道,“感谢上帝,今天我不用和自己比赛!”数年后,佩里的角色转换为评论员,某次,正在解说一场很沉闷的温网比赛,他的搭档说:“难道不是精彩的一分吗?”佩里回答,“是啊,终于把我叫醒了。”
带着这份近乎狂妄的自信,1934年,佩里填补了25年的空白,成为阿瑟・戈尔之后第一位在温网问鼎的本土选手。
看着他举起奖杯,丹・马斯科尔的眼中满是泪水,他的父亲和英国网协秘书长安东尼・萨巴利也激动落泪。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乐意看到佩里的成就。赛后,佩里泡在浴池里,无意中听到一位全英俱乐部委员安慰失利的杰克・克劳福德:“这一天,最好的选手却没有赢得比赛。”
澳大利亚人收到了一瓶理应属于胜利者的香槟,而转向佩里,颁奖官员立刻大变脸,把冠军绶带随意地搭在佩里的座椅上,匆匆离去,没留下一个祝贺的词汇。《队报》这样写道,“坦白地说,在家乡,佩里不是个人见人爱的冠军。温布尔登是世界上最势利的体育中心,这座网球圣殿的成员们似乎很厌恶看到一个缺乏上流社会背景的穷小子走到最前沿,但他们似乎忘了,正是这个人把英国网球再次带到世界前沿。”
在1984年出版的自传《我的故事》中,佩里回忆到,“一些全英俱乐部和英国网协的前成员大概会在坟墓中苦思冥想,那个从前被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坏小子怎能获得那样的称颂和尊重。”
不少伟大的运动员受封了爵位,而佩里却无缘此殊荣。他的出生和个性注定了自己与英国网球高官们的针锋相对,选择加入职业联赛和美国国籍更对加官进爵没有帮助。
约翰・列侬在歌中写到:“你一出生他们就让你觉得渺小/他们不给你时间他们什么都没给你/直到痛苦让你麻木/成为工人阶级英雄是唯一选择。”弗雷德・佩里,像打乒乓球一样打网球,用喊叫让对手发狂,用一座座奖杯向势力眼示威,他让世界知道,成为工人阶级英雄是了不起的。
情迷好莱坞
英国的繁文缛节让佩里心烦意乱,美国才是他真正的家园。1931年,加利福尼亚成为佩里美国情结的第一站。他和帕特・休斯被邀请参加洛杉矶的西南太平洋巡回赛。当被问到他们的“个人要求”,两人还以为是开玩笑,休斯说要和一个21岁的金发豪门女来场约会,佩里说他只愿约会珍・哈露(金发尤物的鼻祖,玛丽莲・梦露的偶像)。
几天后,他们受邀参加俱乐部的晚宴,专车并未把佩里送到宴会,却开向贝弗利山的一座豪宅。等在门前的正是珍・哈露,她提议两人跳过晚宴,这样就有时间带佩里在城里好好游览。休斯同样愿望成真。
1934年美网,卫冕冠军再次来到曼哈顿,踏上自由的土地。他向记者坦露自己的计划:“我想去好莱坞转转。我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当演员,环球公司有意让我出演一部电影,但我现在还是想继续打球。”尽管佩里一直没能成为演员,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电影明星。
美国演员海伦・文森是他的首任妻子,海伦以扮演“另一个女人”闻名,这类角色漂亮却肤浅,是男主角短暂的恋爱对象,之后他会回到真爱的好女孩身边。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四年,1938年离婚。接着佩里又遭遇了两场失败的婚姻,其中一位是美国模特。
佩里还与玛琳・黛德丽有过一段旷世恋情,网球国王和电影女王走在一起,全世界都在谈论。最后,弗雷德找到了归宿,1952年,在温布尔登,他遇到了伦敦女孩芭芭拉・雷斯,一个演员的妹妹,这段婚姻完成了白头偕老的诺言。
即使身为人夫,弗雷德的眼睛依然左右顾盼,哪怕只是欣赏。“网坛教父”尼克・波利泰里说到这样一段故事,“1956年我在北迈阿密海滩的法学院学习,而弗雷德是附近的好莱坞Diplomat酒店的网球主管。每次我开着鲜亮的黄色别克车经过,弗雷德都向我挥手致意。一次他对我说,‘每天看着你开车过去,我都很享受。’我回答,‘是啊,弗雷德,很棒的车,对吧?’他说,‘不,尼克,是因为总有一位漂亮姑娘坐在你旁边!’”
他来自工人阶级,颠覆满是贵族的英国网坛;他有四任妻子,与影星模特交往甚密;他带领英国豪夺戴维斯杯四连冠,是最后一位在温网捧杯的英国人。他的横空出世,让落寞的“日不落帝国”至少在网球领域找回尊严。
在25岁,佩里已经绕着世界跑了三圈,赢得50个网球奖杯。他爱抽烟斗,从不喝酒。他小心翼翼地开车,避免乘飞机出行。有些羞愧于自己的乒乓球技术,他只在游船上打上几拍,消磨时间。每一年,有八个月网球是生活的全部,而比赛前他从不训练,因为那没一点帮助。
在弗雷德之前,英国网球一直是颇具绅士派头的交际活动。从那些档案资料中我们得知,佩里没有时间顾及那些上流社会的礼仪。佩里出生在曼彻斯特远郊,当了多年纺织工人的父亲后来被选为工党下院议员,这些可不是进入伦敦上流社交圈的耀眼名片。来到伦敦,弗雷德加入了伊令网球俱乐部,他的兰开夏郡口音被许多人鄙夷。
从前,打丢一个球后,佩里的口头禅是“笨蛋(Nuts)”。渐渐地,他试着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发泄愤怒,但依然夸张地晃动球拍,在发球前用力地拍球,摔倒后翻滚几下。这样的姿态常被批评为缺乏风度的表现,事实上,它们不过是一种强烈个性的合理表达,这种非凡的个性近乎神经质地追求一个目标——获胜。
在他的世界里,网球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而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胜利。弗雷德打破世俗,证明任何人能可以打网球。被官方的英国网球巡回赛拒之门外,他就带着便携的地毯球场全国巡游,在足球场架起球网,在爆满的观众席前表演。
乒式网球
1924年,15岁的弗雷德・佩里和家人到伊斯特本度假。佩里在德文郡公园漫步,一群穿着时髦白衣的人引起他的好奇,他们为了一个小球跑来跑去,这项运动似乎和乒乓球有不少相似,那时弗雷德已是颇有名气的乒乓球手。同时,他也注意到球场前停了一排名贵的汽车。
沉迷于如此新奇之景,弗雷德错过了午饭时间,在遭到家人的一顿责骂后,他向父亲问起,那些车属于看球的人还是打球者。他被告知,大部分车都属于打球的人。日后,弗雷德在自传中写道,“小佩里被这项运动震撼了,认定它是最有前途的职业。”而父亲也表达了足够的支持,投资5先令买来一支旧球拍,帮助他完成从桌上网球到地面网球的转换。
真正将网球当作职业,源自一个沉痛的悲剧。1930年,20岁的佩里遭受丧母之痛,深爱的人因为长期的疾病离去。弗雷德的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医生们下达了相当不乐观的诊断书,除非他能投身一种户外运动,身体也许能好起来。在伦敦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上班的佩里请了6个月的假,开始认真打网球,在伦敦的一片公共球场,他一个人对着墙练习,自己琢磨技术。
当假期结束,他赢得了一个小型比赛冠军,温网羞辱意大利头号男单拜伦・莫浦果,被招入英国戴维斯杯阵容,在与杰克・克劳福德的首次交锋中取胜。第二年,佩里闯入温网四强,戴维斯杯击败悉尼・伍德和让・博洛特拉,战胜了美国一流好手中的七位。
佩里乃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加入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发展出一套独有的乒乓打法,“我完全依靠自学,自成门派。从第一天拿起球拍,我使用的是古老的斧式握拍,而不是被广泛采用的直拍握法。”这个另类鬼才问鼎了192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单冠军。日后,他把这种乒乓球握法原封不动地移入网球,从未改变。
亨利・科歇是最好的模仿对象,接连数月,佩里尝试像法国人那样尽早击球,将速度和力量完美结合。他的正手力量极大速度极快,仿佛在打乒乓球,跑动中的正手得分是他的王牌,致命却冒险。
克莱默说,“他身体极其强壮,反应迅捷,而且他可以把网球像乒乓球一样快速拍过网,在球的上升期就猛击,即使在最快速的草场也不例外。”没有人能学会他那种击球方式,乒式网球堪称空前,也应绝后。
国王万岁
1933年7月,戴维斯杯决赛第二场,比赛结束佩里在更衣室昏了过去,与昔日偶像科歇的五盘大战耗去了他所有心神。8-10,6-4,8-6,3-6,6-1,佩里取得了一场史诗般的胜利。两天后,在决定胜负的第五场,佩里完胜默林,终于打破了法国四个火枪手的王朝。
同年美网决赛,佩里遇到声名显赫的杰克・克劳福德,澳洲人盘分2-1领先,但进入第四盘,克劳福德脚步愈发沉重,而佩里则如舞蹈般轻盈,很快,他拿下一局、一盘、一场比赛,后两盘克劳福德仅赢得一局。
极度炎热,空气仿佛要燃烧起来,天上没有一片云彩,但人们已习以为常,因为温布尔登的7月就是这个样子。观众、摄影师、球员忘记了酷暑,1934年男单决赛即将开始。两位选手一同入场,克劳福德更高一些,也更强壮,他们在网前停下,接受拍照,佩里把一只手搭在球网上,克劳福德的左手搁在臀部,都对形象和胜利充满自信。
佩里的正手完美无缺,反手如岩石般坚不可摧,网前截击果敢而干脆。没有花哨的表演,没有多拍的回合,没有前后左右的调动,对于克劳福德,只是快速、没有痛苦的死亡。最后一分,澳洲人发球,却被喊脚误,二发再次失误,他转过身,向边裁点点头,然后缓慢走向网前。佩里拍拍他的肩膀,用胳膊一把抱住他,而观众的欢呼声中也有些许哽咽,他们为克劳福德感到遗憾。
到了1936年,佩里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一,也是历史上首位囊括四大满贯的男选手。这一年温网决赛,他以6-1, 6-1, 6-0屠杀德国贵族巴隆・冯・克拉姆(Baron von Cramm),比赛耗时40分钟,乃历史上决赛第二快记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和以往一样,佩里掌握了对手的详细情况,“从他周三晚上晋级决赛,到周五下午走上中央球场和我交手,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中。他住在萨沃伊酒店,我知道他吃了什么,怎么吃的,何时吃的,他的上床时间以及睡觉的姿势。这一切都是从友好的侍者和整理房间的服务员那里得知。”
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一位按摩师,佩里在全英俱乐部按摩放松,按摩师告诉他不用担心决赛,因为克拉姆的一侧腹股沟拉伤了。当佩里问具体是哪一侧,答曰:“我不能告诉你,但他在处理右路来球时会难以大范围跑动。”
十来天后,佩里再次回到温布尔登,带领英国在戴维斯决赛击败澳大利亚,连续第四年捧杯。戴杯教练丹・马斯科尔走进球场,为弗雷德收球拍,当两人走出中央球场,佩里说,“等一下,丹。”他又走回去,看了一眼球场,马斯科尔知道,最得意的弟子就要转为职业,永远离开温布尔登,离开戴维斯杯。
工人阶级英雄
生在纺织重镇的一个工人家庭,佩里却从不缺乏自信。克莱默回忆,这个骄傲的英国人大摇大摆地走进更衣室,说道,“感谢上帝,今天我不用和自己比赛!”数年后,佩里的角色转换为评论员,某次,正在解说一场很沉闷的温网比赛,他的搭档说:“难道不是精彩的一分吗?”佩里回答,“是啊,终于把我叫醒了。”
带着这份近乎狂妄的自信,1934年,佩里填补了25年的空白,成为阿瑟・戈尔之后第一位在温网问鼎的本土选手。
看着他举起奖杯,丹・马斯科尔的眼中满是泪水,他的父亲和英国网协秘书长安东尼・萨巴利也激动落泪。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乐意看到佩里的成就。赛后,佩里泡在浴池里,无意中听到一位全英俱乐部委员安慰失利的杰克・克劳福德:“这一天,最好的选手却没有赢得比赛。”
澳大利亚人收到了一瓶理应属于胜利者的香槟,而转向佩里,颁奖官员立刻大变脸,把冠军绶带随意地搭在佩里的座椅上,匆匆离去,没留下一个祝贺的词汇。《队报》这样写道,“坦白地说,在家乡,佩里不是个人见人爱的冠军。温布尔登是世界上最势利的体育中心,这座网球圣殿的成员们似乎很厌恶看到一个缺乏上流社会背景的穷小子走到最前沿,但他们似乎忘了,正是这个人把英国网球再次带到世界前沿。”
在1984年出版的自传《我的故事》中,佩里回忆到,“一些全英俱乐部和英国网协的前成员大概会在坟墓中苦思冥想,那个从前被他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坏小子怎能获得那样的称颂和尊重。”
不少伟大的运动员受封了爵位,而佩里却无缘此殊荣。他的出生和个性注定了自己与英国网球高官们的针锋相对,选择加入职业联赛和美国国籍更对加官进爵没有帮助。
约翰・列侬在歌中写到:“你一出生他们就让你觉得渺小/他们不给你时间他们什么都没给你/直到痛苦让你麻木/成为工人阶级英雄是唯一选择。”弗雷德・佩里,像打乒乓球一样打网球,用喊叫让对手发狂,用一座座奖杯向势力眼示威,他让世界知道,成为工人阶级英雄是了不起的。
情迷好莱坞
英国的繁文缛节让佩里心烦意乱,美国才是他真正的家园。1931年,加利福尼亚成为佩里美国情结的第一站。他和帕特・休斯被邀请参加洛杉矶的西南太平洋巡回赛。当被问到他们的“个人要求”,两人还以为是开玩笑,休斯说要和一个21岁的金发豪门女来场约会,佩里说他只愿约会珍・哈露(金发尤物的鼻祖,玛丽莲・梦露的偶像)。
几天后,他们受邀参加俱乐部的晚宴,专车并未把佩里送到宴会,却开向贝弗利山的一座豪宅。等在门前的正是珍・哈露,她提议两人跳过晚宴,这样就有时间带佩里在城里好好游览。休斯同样愿望成真。
1934年美网,卫冕冠军再次来到曼哈顿,踏上自由的土地。他向记者坦露自己的计划:“我想去好莱坞转转。我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当演员,环球公司有意让我出演一部电影,但我现在还是想继续打球。”尽管佩里一直没能成为演员,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电影明星。
美国演员海伦・文森是他的首任妻子,海伦以扮演“另一个女人”闻名,这类角色漂亮却肤浅,是男主角短暂的恋爱对象,之后他会回到真爱的好女孩身边。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四年,1938年离婚。接着佩里又遭遇了两场失败的婚姻,其中一位是美国模特。
佩里还与玛琳・黛德丽有过一段旷世恋情,网球国王和电影女王走在一起,全世界都在谈论。最后,弗雷德找到了归宿,1952年,在温布尔登,他遇到了伦敦女孩芭芭拉・雷斯,一个演员的妹妹,这段婚姻完成了白头偕老的诺言。
即使身为人夫,弗雷德的眼睛依然左右顾盼,哪怕只是欣赏。“网坛教父”尼克・波利泰里说到这样一段故事,“1956年我在北迈阿密海滩的法学院学习,而弗雷德是附近的好莱坞Diplomat酒店的网球主管。每次我开着鲜亮的黄色别克车经过,弗雷德都向我挥手致意。一次他对我说,‘每天看着你开车过去,我都很享受。’我回答,‘是啊,弗雷德,很棒的车,对吧?’他说,‘不,尼克,是因为总有一位漂亮姑娘坐在你旁边!’”